天天看点

新书推介|杨辉等编:《存真集——纪念陆林先生》

新书推介|杨辉等编:《存真集——纪念陆林先生》

《存真集——纪念陆林先生》,杨辉、王卓华、裴喆、张小芳、胡瑜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版。

内容简介

2016年3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副主编陆林先生在南京病逝。陆林先生生前精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史通贯,在古典戏曲理论和文献研究、明清文学史实和实证研究、明清小说文献整理研究等方面做出了极具价值的贡献。其合作编撰的《清人别集总目》为治清代文学文献者之必备工具,其在与病魔多年抗争期间完成的《金圣叹史实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相关领域最高水平代表作,所体现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乃至人格精神,与其撰著明清文学史实研究的范式性著作、“金针度人”的研学初衷深相符契。

陆林先生逝世后,众多学界师友、同学及后辈、学生纷纷撰文纪念,经过几年的搜集整理,遂成今日之《存真集》。“存真”二字,语出金圣叹所编《第四才子书叙》:“非但剜心抉髓,悉妙义之宏深;正复祛伪存真,得天机之剀挚。”取此作为书名,兼有存师友家人怀念之真、记录陆林先生学问人格之真、纪念先生在金圣叹史实研究领域用力、贡献之真等数重含义。

陆林先生逝世六周年之际,家人及门弟子收集整理之《存真集》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过师友们的纪念文字,陆林先生为人治学过程中的真诚、智慧和勇毅,再度清晰地复现于读者面前,是为最好的纪念。

新书推介|杨辉等编:《存真集——纪念陆林先生》

陆林先生

目 录

生平、哀挽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陆公墓志铭

讣告

陆林先生生平

哀挽录

纪念与回忆

想念陆林,为了净化我的心灵(宁宗一)

戏曲原是君家事,文坛痛失真学人(赵山林)

无愧77级学人——悼陆林(沈时凯)

忆陆林(项纯文)

春暖花开送陆林(石钟扬)

陆林与安徽古籍整理(诸伟奇)

勤勉、坚毅的学者(邬国平)

祭陆林文(卜键)

为了纯粹的学术

——追思陆林先生(罗时进)

赤子情怀 学者风范

——与陆林交往琐记(李剑军)

一个把学问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

——怀念陆林教授(傅承洲)

著作永生

——对陆林兄的追怀(蒋寅)

新知故友圣叹缘

——忆陆林教授(张小钢)

江东有才俊,清逸学林称

——读《耆年集:陆林文史杂稿三编》兼怀陆林教授(倪培翔)

才名千古不埋沦

——纪念陆林教授(冯保善)

在学术世界中永生!

——悼古代文学研究著名学者陆林先生(蒋永华)

真性情 真朋友

——回忆陆林先生(张廷银)

同舟风雨十余载,踽踽独行忆故人

——怀念陆林先生(孙书磊)

崚嶒傲骨在,日月自光华

——回忆和陆林老师交往的点滴(许伯卿)

沉痛悼念南师大陆林老师(纪永贵)

陆林先生的意义(刘水云)

我与陆林先生相交二三事(徐永斌)

怀念陆林先生(曹辛华)

陆林老师二三事(刘立志)

摩诘在床仍论义

——怀念陆林老师(葛云波)

红梅散尽时,您走了

——缅怀陆林老师(柏红秀)

学海之灯

——怀念陆林先生兼记与先生的交往(邓晓东)

七月流火

——忆陆林老师(任荣)

金陵一晤慰平生

——悼念陆林先生(孙甲智)

陆老师给我沉静的力量(孙甲智)

祭先师陆公文(王卓华)

一甲子高标范后学

——记先师陆林先生(侯荣川)

学高身正 垂范学林

——忆恩师陆林先生(张岚岚)

秋雨初霁寄怀思

——追忆恩师陆林先生(梁帅)

回忆陆林师(路露)

回忆恩师(潘伟娜)

怀念陆林师(韩郁涛)

吊陆林兄(张强)

哭陆林教授(曹红军)

金陵别陆林(鲍恒)

悼陆林

——步鲍恒《金陵别陆林》韵(黄克咸)

读鲍恒、克咸君《悼陆林》有感(过仕刚)

三月九日薄暮得陆林兄讣,晚乘高铁赴宁道中悲吟,心绪错乱,难计格律也(朱万曙)

哭陆林师(刘于锋)

声声慢(曹辛华)

秋雨中的栾树——悼陆林(龚刚)

著作评论

新学院派批评与戏剧学的建构

——陆林著《元代戏剧学研究》序(宁宗一)

学术规范与文献意识

——谈《元代戏剧学研究》的著述特色(许伯卿)

廓清戏剧史的迷雾

——评陆林《元代戏剧学研究》(陈碧波)

文学文献学的一部力作(王华宝)

四美具,二难并

——评陆林先生《知非集》(刘立志)

知非矻矻廿余载,珠玉聚集映学林

——读陆林《知非集》有感(葛云波)

广搜博考 融会贯通

——读陆林先生《知非集:元明清文学文献论稿》(裴喆)

精雕细琢,嘉惠学林

——《金圣叹全集》简评(苗怀明)

整理工作本身也是研究工作

——陆林教授辑校整理的《金圣叹全集》评述(张小芳)

作家史实研究的硬功夫

——评陆林《金圣叹史实研究》(邬国平)

灵眼觑见 灵手捉住

——陆林的金圣叹扶乩降神研究三议(卜键)

一部体大思精的学术力作

——读《金圣叹史实研究》(冯保善)

功深熔琢,纯青而出

——读陆林《金圣叹史实研究》(葛娟)

论明清文学史实研究的“自足”之境

——以陆林教授的新著《金圣叹史实研究》为例(张小芳)

通达有识 发覆表微

——读陆林先生《金圣叹史实研究》(解玉峰)

史实研究的范式

——读陆林先生《金圣叹史实研究》(韩石)

陆林先生学术年谱

谱文(张小芳)

附录 陆林先生科研成果目录(1980—2016)

后记

前 言

感谢陆林的学生们这几年来一直在筹划和收集有关陆林的纪念文章,编辑陆林的纪念文集。2019年冬,玉林师范学院曾在举办“20世纪以来古典文学文献整理的回顾与展望”高端论坛会议时,举办了陆林追思会。他的部分生前好友和学生,一起缅怀陆林几十年来对古典文学文献整理工作的贡献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如今纪念他的文集《存真集》出版,又是一次对他的最好纪念。

新书推介|杨辉等编:《存真集——纪念陆林先生》

陆林先生

陆林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得到良好的教育,自幼就喜欢看书、记笔记。中学时期就已开始写小剧本、读后感;听他父亲说,家里书架上的书他都看了几遍,爱读书读到背都驼了,家里只好请武术老师每周来几次给他矫正锻炼,几个月后身体才得到恢复。

上大学后,他从没有放松过对学术的追求,做学问做到了一种“入定”的状态,因为他始终沉浸在他的学问当中,以至于每到吃饭时,喊他三四次都不来吃,只有手头上的工作有个段落才会离开工作台。

有时,夜里想到了白天没考虑到的文章内容,他便会立刻起来写。从最早的古典戏曲研究,到古文献研究,再到古代文学研究等,他的研究方向有了跨越性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对家庭,他充满了爱和责任心。我们家大大小小搬过四次,每一次家里的装修和购置都是他独自设计和参与一起做。女儿出生后,都是他带的,因为我每天要按时上下班,他是边带孩子边做研究,自己搞研究时,把女儿放在他工作台边上的板凳上,时而给她讲讲故事,时而教她认认画。

新书推介|杨辉等编:《存真集——纪念陆林先生》

《元代戏剧学研究》

他常说,好的教育,就是自己要给孩子做好的榜样,身教胜过言教,自女儿小时他就启发她学习的兴趣,引导她读各类书籍、做笔记,告诉她成才没秘诀,就是要下功夫,努力学习;上学以后女儿经常跟他讨论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他都不厌其烦地给她指导和启发,女儿陆洋继承了他认真而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研究一丝不苟。

陆林在生病期间,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学术研究和对学生的指导。刚做完第一次手术,我就劝他好好休息,外出疗养一段时间,他说,“我不能等死,你让我做我喜欢做的事,就不会去想生病的事了”,所以他一直坚持做他喜欢的学术。在身体已感到非常疲惫的阶段,仍然坚持看学生送来的论文并给他们提出修改建议。

陆林能跟病魔抗争十几年,不仅是医疗方面的帮助,同时也是来自各方面温暖的鼓励,来看他的朋友们的关心和学生的照顾,帮他缓解了病魔带来的痛苦,支撑着他将挚爱的学术研究进行到生命的结束。生病这十几年时间里,陆林先后出版、发表专著和论文近百部(篇)。今天大家在这里缅怀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相信他在天之灵会感到非常欣慰。

新书推介|杨辉等编:《存真集——纪念陆林先生》

陆林先生《无题》诗

陆林还有很多要研究课题和工作任务没做完,希望他的学生能替他完成,同时陆林的学术精神也希望学生们能发扬下去,期盼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陆林生病期间,他的师长以及多位好友、同学、学生关心关怀,有的不远千里来南京来探望,有的电话、书信问候。陆林去世后,各方朋友撰文悼念,让我深受感动。借此追念之时,一并表达诚挚的谢意。

杨辉

二〇二一年七月

新书推介|杨辉等编:《存真集——纪念陆林先生》

陆林先生在病房工作

后 记

先师陆林公去世后,其生前师友、同事、同学皆为痛悼,或致唁电,或撰文纪念,或评其著述,或论其贡献,积五年之功,今汇以成帙,也是陆门弟子表达对先师的最好纪念了。

读文思人。我们敬佩先师的为人,我们沾溉先师的学术。若用一个字概括先师的为人与为学,“真”字大概是最恰当的了。

为人真诚是先师的第一等品格。记得初见先生是在2003年的冬天,当时我正在南京大学访学。有一天,时为江苏古籍出版社编辑的同学冯保善告诉我说:“南京师大的陆林先生学问做得特别好,正好遴选为博导,你何不投其门下学习?”

新书推介|杨辉等编:《存真集——纪念陆林先生》

《曲论与曲史:元明清戏曲释考》

在保善同学的引荐下,我拜见了陆老师,自此与陆老师结缘。陆老师决定招收我这个年龄有点大的学生后,来拜见的学生络绎不绝,大多是有意报考先生博士研究生的,但陆老师一一谢绝了,他说:“我已经有了人选,就不能耽误你们了。”信任使我终生难忘,不耽误其他人却也正是先生为人处世的品格。

在陆老师身边学习的日子是我感觉最幸福的日子。2004年南京的冬天有点冷,我住的西山十一舍102室是一间阴面的房子,门窗又是陈旧的铁皮,四处透风。老师看到我冻得瑟瑟发抖,从家里送来了暖风机。同宿舍的李建华同学说:“真没有想到,平时那么严厉的陆老师竟然那么细心,那么贴心。遇到这样的老师真幸福!”现在想起在南京的日子,我总是禁不住地泪流满面。

新书推介|杨辉等编:《存真集——纪念陆林先生》

《金圣叹全集》修订版

记得当时每到周末和假日,我总是带着几个师弟师妹到老师家蹭饭,不仅吃,而且走时还要带上。老师是不喝酒的,但他喜欢我们喝他的酒,而且逗着我们消耗他的好酒。我们喝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也是他最高兴的时候。喝了老师多少酒我记不清了,拿了老师多少茶我也记不清了,但相聚的每一个场景,我都历历在目!

从先生问学也是幸福的,尽管这与生活完全是两个样子。在生活上先生是非常细心照顾我们的,但在学问上却是非常严厉的。求真,是先生做学问的第一原则。先生求真的精神在南京师大、在学界也是出了名的。

有时,先生这种求真的精神甚至被某些人误解为“较真”,但先生对学术追求依然一往而深、对弟子教育依然严格之至,他是全然不在意别人怎么说的。因为年龄大的原因,我和先生接触得自然多些,年轻的师弟师妹是最怕先生的,学业上有问题要拜见先生的时候,大家往往要拉上我,以便为他们壮胆。如果课程论文不认真,哪怕一个标点符号出了问题,后果一定是非常严厉的批评。

新书推介|杨辉等编:《存真集——纪念陆林先生》

《金圣叹史实研究》

年轻的师弟师妹以为我年长,先生不会批评,其实不然。我的毕业论文是《邓汉仪〈诗观〉研究》,关于邓汉仪的生平,我一直按照成说,即根据沈龙翔《邓征君传》记载,邓汉仪为“苏州人,徙家泰州。少颖悟,读书日记数千言。长,工属文,十九岁补吴县博士弟子员”,以为其出生于苏州,甲申之变后隐居泰州。

但先生以其学术的敏锐和认真的态度,对我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我缺乏考据功底,态度不认真。先生据陈维崧顺治十四年(1657)为邓汉仪《过岭集》撰序所云其“序阀阅,则邓仲华簪组之族,门户清通;谱邑里,则吴夫差花月之都,山川绮丽。”特别是记其“籍虽茂苑,产实吴陵”,以及时人称其“以吴趋之妙族,生东阳之秀里”和“厥世吴国,实产海陵”等等,考订后认为邓汉仪出生于泰州。

另据道光《泰州志》卷一《建置沿革》知,泰州汉为海陵县,东汉废,并入东阳,晋复设,唐武德三年改名吴陵,于县置吴州,七年州废,仍名海陵,南唐升为泰州治所,明省海陵县入州,领如皋一县,属扬州府辖,清初因之。

新书推介|杨辉等编:《存真集——纪念陆林先生》

《慎墨堂诗话》

也就是说邓汉仪应该是自父辈开始就寓居泰州了,另外在《诗观》二集卷二也得到了印证。邓汉仪《诗观》二集卷二记其与泰州人黄云“童稚情亲”,为少小之交。先生的批评是严厉的,指导和示范更是认真的,这种基于文献的考证和学理教诲也是让我受益终身的。

每年的开题季和答辩季,先生是最忙碌的。即便是后来身体出了问题,动过三次大的手术后,先生依然严谨地审阅各种论文。

有次在医院病房,看到先生身边有一大摞论文,每份论文都有密密麻麻的评语,我说:“陆老师,您身体状况这么不好,挑几处错别字什么的就可以了,或者让我们帮着看看就好,许多老师都如此,还那么认真干嘛!”我以为先生能听得进去,可是他非常严厉地批评我说:“你白做了那么多年的老师!不知道老师的责任是什么吗?我们怎么能糊弄学生!”

在学问上,他挑了那么多人的毛病,也得罪了不少人,但我想,先生是光明磊落的!生活中他是一个真诚为人的人,学问上更是一个求真的人,一个一丝不苟的人。有的老师评价说:“陆林是为学术而生的,学术就是他的生命!”信然!

新书推介|杨辉等编:《存真集——纪念陆林先生》

《话说金圣叹》

先生是国内研究金圣叹的大家,他的《金圣叹史实研究》为学界广泛推崇。金圣叹是一位见解观点最令人脑洞大开的文艺评论家,其生前友人、族兄金昌对金圣叹的杜诗评点曾做过这样的评价:“余尝反复杜少陵诗,而知有唐迄今,非少陵不能作,非唱经(金圣叹书斋号唱经堂)不能批也。大抵少陵胸中具有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昧,唱经亦如之。乃其所为批者,非但剜心抉髓,悉妙义之宏深;正复祛伪存真,得天机之剀挚。”(《叙第四才子书》)。

先生一生为人与为学,岂不正是“非但剜心抉髓,悉妙义之宏深;正复祛伪存真,得天机之剀挚”乎!天妒英才!哀哉!

今天是2021年的平安夜,明日即是先生的冥诞。我想,《存真集》的出版,正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新书推介|杨辉等编:《存真集——纪念陆林先生》

陆林先生病中散步

《存真集》是在师母杨辉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其中陆门弟子裴喆组织并初审了所有文章,门弟子张小芳、胡瑜、侯荣川等亦出力甚多。也感谢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李晓辉等先生,襄成此举。

2021年12月24日夜,门弟子王卓华稽首拜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