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古代,“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有这种作用

谈起车,现代社会更多看到的是霸气的外观,时尚的内饰,酷炫的尾灯等,形容车辆的词语无非是豪华、时尚、酷炫、崭新、飞驰、高贵、典雅、动感、激情、霸气、大气、显贵、尊贵、造型美观、落落大方、优雅别致、气势磅礴、浑然一体、雍容华贵、气势非凡等。

在古代,“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有这种作用

1769年,法国人N·J·居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这辆汽车被命名为"卡布奥雷",车长 7.32m ,车高 2.2m ,车架上放置着一个像梨一样的大锅炉,前轮直径 1.28米 ,后轮直径 1.50米 ,前进时靠前轮控制方向,每前进12~15min需停车加热15min,运行速度3.5~ 3.9km/h 。1771年造出第二部车,没有真正跑过,现置于法国巴黎国家艺术馆展出。尽管居纽的这项发明失败了,但却是古代交通运输(以人、畜或帆为动力)与近代交通运输(动力机械驱动)的分水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那么,在大陆古代,没有蒸汽汽车,又是如何形容车辆的呢?

在古代,“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有这种作用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诗经:有女同车》)

唐代诗人张籍在《杂曲歌辞·车遥遥》中写道:野田人稀秋草绿,日暮放马车中宿。惊鹿游兔在我傍,独唱乡歌对僮仆。君家大宅凤城隅,年年道上随行车。愿为玉銮系华轼,终日有声在君侧。门前旧辙久已平,无由复得君消息。

唐代"海内名士"张祜在《车遥遥》中写道:东方曨曨车轧轧,地色不分新去辙。闺门半掩窗半空,斑斑枕花残泪红。君心若车千万转,妾身如辙遗渐远。碧川迢迢山宛宛,马蹄在耳轮在眼。桑间女儿情不浅,莫道野蚕能作茧(张祜在《车遥遥》)。

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范成大在《车遥遥篇》中写道:车遥遥,马憧憧。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月暂晦,星常明。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范成大《车遥遥篇》)

魏晋时期名臣及文学家、思想家傅玄在《车遥遥篇》中写道: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傅玄《车遥遥篇》)

在古代诗词里,“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多代表的是情感的寄托,诗人们也常借助车来倾诉衷肠。不管车的排量、内饰、外观如何,随着佳人远去,人去楼空,何时再与佳人相会呢?

在古代,“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有这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