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经过激烈的角逐,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在178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拿走了50万元奖金。
在5部获奖作品中,张炜的《你在高原》非常引人注目。
首先,这是一部超长篇幅的长篇小说。全书分39卷,归为10个单元,共有450万字,是茅盾文学奖历史上篇幅最长的获奖小说,字数比《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巨著加起来还多。
其次,这部长篇小说得票很高。当时参加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最后一轮投票的评委一共有61人,《你在高原》获得了58票,在5部获奖作品中票数最高。得票最低的《一句顶一万句》只得到了45票。这说明,《你在高原》能够获得茅盾文学奖,堪称众望所归。
最后,张炜创作《你在高原》的历程,有一段曲折而惊险的故事。
《你在高原》全书以地质队员宁伽的故事为主线,穿插讲述了梅子、吕挚、宁珂、庄周、武早、林蕖、小白、四哥、肖潇、瓷眼、三先生等50多人的故事,精心打造了一个人物众多、色彩斑斓的小说世界。为了创作这部长篇小说,张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制定了写作计划,并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民间体验、考察生活。
张炜不但去了最繁华、最热闹的大城市,还去了最贫穷、最落后的偏远山村。他需要准确记录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不是浮光掠影地“到此一游”,就如张炜自己所言“一个作家心灵的指针永远要指向生活在最底层人们的生活”。
众所周知,张炜是一名山东作家。他的出生地龙口市和原籍地栖霞市,都位于胶东半岛。所以,他将采风和考察的重点放在胶东半岛。胶东半岛地处胶东经济圈,经济实力雄厚,有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等大城市。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有很多地方属于深山老林,尚未开发。
有一年,张炜在胶东半岛地区采风时,到了深山老林。这时候,天空意外下起了大雪,将他困在山里一间破旧的老屋里,长达一天一夜。这间老屋里既没有食物可吃,也没有柴火取暖,又冷又饿。多年以后,张炜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陈华文采访时,还心有余悸地说:“要不是朋友来得及时,(我)不是冻死饿死,就是被狼吃掉。”
更多的艰难跋涉则贯穿于写作全过程。
他把自己关在一个旧楼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在这种写作状况下,吃饭似乎都成了一件多余的事情。他尽量减少花在吃饭上的时间,将饭菜分成7天的份额,分开包装后放到冰箱里;需要吃饭时,就用蒸锅热一热。他的吃饭速度很快。好朋友赵剑平曾经亲眼目睹他“填鸭似地往胃里灌”。
显而易见,这样的进食方式毫无“色香味”可言,最大的功能仅仅是维系一个人的生存状态。
由于过度透支生命,张炜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病痛的侵袭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多次突然晕厥,被送往医院救治,最长一次昏迷时间长达10多分钟。当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时,脑子里想的却是:“我何时才能下床走上一小步啊!”
从1988年开始创作,到2010年发表《你在高原》之九《荒原纪事(上)》,张炜花费了22年时间,来完成了这部39卷本鸿篇巨制。
这22年间,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张炜在稿纸上写下《你在高原》的第一行字时,大多数中国人还在使用书信沟通;当《你在高原》之九《荒原纪事(上)》在《中国作家》发表时,人们已经在智能手机上阅读文章、聆听音乐、欣赏影视剧了。光是文坛上的文学流派,就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逐渐变迁到后来的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痞子”文学、荒诞文学、新写实主义文学、先锋文学……各种文学流派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然而,《你在高原》的横空出世,还是震撼了文坛,成为2010年文化界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当代作家铁凝评论:“这部作品对于人类发展历程的沉思、对于道德良心的追问、对于底层民众命运和精神深处的探询、对于自然生态平衡揪心的关注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著名作家韩少功评论:“张炜是一个优秀的文学长跑选手,他用心跑了1000多万字,这是空前绝后的,他对土地、历史、文化、精神的坚守让读者感动,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21世纪初,长篇小说的销量日渐萎缩,可大部头的《你在高原》在图书市场上非常畅销,在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前,就拿到了几十万册的销量,以至于获奖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部书处于缺货的状态。
这也说明,人们对于优秀长篇小说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接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