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梅骨傲风血:国家博物馆《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下)

梅骨傲风血:国家博物馆《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下)

一个民族的古老艺术,终归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历程。一方青席,一曲秋月,且听胡琴起。清雅之曲、袅袅之词,代代如是,演尽世间纯净的情愫。承接上期,本期将为大家带来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的最后篇章。

梅骨傲风血:国家博物馆《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下)

梅骨傲风血

兰花指捻,霓裳水袖长空舞,是千娇百媚的朱唇轻启,也是蓄须明志的息歌罢舞。自五四运动后,梅兰芳编演的戏剧与时代变革相关、以家国兴亡为系,不论是《一缕麻》《宦海潮》等打破封建迷信礼教的时装戏,还是抗战初期的《生死恨》《抗金兵》等鼓舞全民族斗志的历史剧,都彰显了其忠贞且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和民族气节。

梅骨傲风血:国家博物馆《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下)

《抗金兵》斗篷

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于敌人之手,平津一带也天天在被吞并的危险中,我觉得住在北平不安全,就搬家到上海。在上海我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两出戏,把一些爱祖国、爱民族的意义编进戏里,想借此表达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

——梅兰芳《舞台生活十四年》

梅兰芳-雏鸡紫藤图,纸本设色

梅兰芳-观音像,纸本设色

梅兰芳-秋花蟋蟀图,纸本设色

梅兰芳-竹石草虫画,纸本设色

梅骨傲风血:国家博物馆《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下)

梅兰芳-罗汉像,纸本设色

梅兰芳-天女散花,纸本设色

梅兰芳-无量寿佛,纸本设色

艺术没有国界,但艺术家有他自己的祖国。抗战全面爆发后,梅兰芳携家人先后蛰居香港、上海,留起唇髭,息歌罢舞长达八年之久,仅靠典当和卖画为生。“道不完的人间事,诉不完的世上情”,梅兰芳不仅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无数个体现民族美德的人物形象,更是在人生的舞台上展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与尊严。

八年的心如止水、咬紧牙关,他改掉了每天吊嗓的习惯,并将艺术情志寄托于绘画,在漫长的书画创作与收藏积累中,不断为日后的重返舞台积蓄着力量。

齐白石-多寿大荔图,纸本设色

齐白石-秋生图,纸本设色

溥儒-枫猴图,纸本设色

吴昌硕-墨梅图,纸本设色

梅兰芳对于绘画的兴趣源于画家吴昌硕所赠的一幅梅花图,之后便随画家王梦白习画。他善画佛像、仕女,以摹古为主,并根据仕女图创制了《天女散花》《洛神》等经典名剧。另外,梅兰芳从绘画的布局、构图以及虚实、简繁、疏密的关系中悟到了绘画与舞台艺术的密切联系,并将绘画中的色彩搭配应用为戏剧服饰设计和妆容改造的参考,可谓意在于笔墨、心系于舞台。

黄宾虹-缀玉轩图,纸本设色

梅清-云山图,纸本设色

罗复堪-山水图,纸本设色

梅报万物春

我亲眼看到了北京六十年的变迁。前五十年不愉快的往事,在这万众欢腾的节日里,我不想谈了,我只谈一谈新中国成立以来,桑田变成沧海,平地涌出楼台,愚公移山,天孙织锦,说不尽的千般妙处,万种风光。

——梅兰芳《千般妙处 万种风光》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并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亲眼见证了这一伟大时刻。十八年的时间,让沧桑的旧北平焕然成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力量的新北京。作为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代表,重回故里的梅兰芳肩负时代使命,带领梅剧团踏遍祖国大江南北,他远赴前线为志愿军战士表演,又深入内地为工农百姓服务,向更广大的群众传递着戏曲之美。

1952年,梅兰芳作为中国代表赴维也纳出席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又在1956年率中国京剧代表团赴日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迎来新中国的梅兰芳变得更加从容,他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自己能为京剧做些什么。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吸收西方戏剧精华,尝试时装戏,对表演剧本、形式和服装都做了不同程度地改良,并为建国10周年大庆献礼,排演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挂帅·女靠

梅韵展新声

在和平年代,梅兰芳以艺术为桥梁,唱响了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的时代主题。作为一代戏曲大师,他在艺术传承与经验总结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51年,他被任命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在踏实研习戏曲文化的同时,亦让戏曲活动保持着必要的张力,使得这项传统艺术在求新求变的时代中得以被较为完整的传承下来,不失为自谭鑫培之后,另一位被称为“伶界大王”的艺人。

梅兰芳汉白玉坐姿像

我们的艺术,必须货真价实,颠扑不破,才能流传永久……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我们必须好好地继承下来,使它发扬光大。但我们必须要有新的创新。同时在发掘、整理、改编工作中大家要集中力量来共同创造,也给下一代留下些像样的东西。

——梅兰芳《1957年在武汉戏曲界座谈会上的发言》

梅兰芳,用他的一生向我们展现了如何熔炼传统艺术和时代精神以铸就美的典型,又如何超越时势去达成人格道德的完善。他8岁学戏,11岁登台,在短暂且精彩的67年中,唱最古老的戏,坚守最纯粹的本心。他先是把自己揉进京剧里,再和京剧一起成长,最后把京剧发扬光大,他的一生已然和京剧融合到了一起,不能也无法分割。

舞台中央,流波婉转眼神动,一唱三叹恰似一朵绽放在华夏大地上的玉簪花,那光艳的伶人依旧在一方舞台中,唱尽了五千年的文化变迁。

至此,在国博展出的“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已全部分享完毕。下期的艺术现场,我们精彩继续。

眼缘艺志 第905篇献给生活的艺术礼物。如需转载请先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标明出处

文字撰写:眼缘艺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