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烧纸钱的习俗,为什么从富庶的宋朝开始

烧纸钱的习俗从何而来?答案是在宋朝大规模普及。

冥器就是明器,也就是随葬器物。

《礼记·檀弓下》:其曰明器,神灵之也。涂车刍灵, 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从考古发现的新时期时代开始的墓葬起,就广泛拥有陪葬品,从早期的蚌壳、石珠等发展到陶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制品等,反映着各个时期的物质生活。

早期的明器,都是实打实的实用品,挖出来洗洗就能用。不过从宋朝开始,实物的明器所占比例越来越少,纸质明器越来越多,这一转变,一直影响到后世。

纸钱等纸质明器从魏晋到唐代已经开始出现,逐渐成为祭祀是必须的祭品。唐朝还没有焚烧的习惯,一般是把纸钱压在坟头,意思是后人给逝者送生活费来了——“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

到了宋朝,开始流行焚烧纸钱,墓前出现“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样的场景。

除了纸钱,更加大型和多样化的纸质明器在宋朝大量出现:纸钱纸马纸衣服纸人偶纸房屋,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相对应的,是之前传统的实物陪葬品越来越少,与之前相比,数量不可同日而语。

似乎有些奇怪。

历史上,有宋一朝,哪怕南宋偏安,也都以富庶著称于史。号称富有的大宋子民,在丧葬上却变抠了,似乎有些说不通。

这其实不是宋朝人变抠门了,而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观念上的影响。

纸钱的流行,原因是在人们的丧葬观念中,认为金钱在阴间同样通用。大家认为,纸钱焚烧后,逝者就能在阴间使用。

这也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倡导火葬,民间延伸到随葬品上,认为焚烧后也能起到一样的效果,朱熹就说“自佛法入中国,上自朝廷,下达闾巷,治丧礼者,一用其法”。

既然焚烧纸钱有用,那么再延伸到纸马、纸衣服,乃至纸人偶、纸房子,也就很自然。

纸钱等纸制品被认为有祷谢功用,在丧葬祭祀等活动中逐步流行,使用广泛。

从皇帝到显贵,都接受这一做法。宋孝宗还曾经因为祭祀焚烧的纸钱太小而生过气,“思陵神舆就祖道祭,陈设穷极工巧,百官奠哭 。纸钱差小,官家不喜”。

皇帝都带头烧纸钱,民间当然也更加接受。

名相寇准在雷州去世后归葬洛阳,沿路人们纷纷哭丧设祭,挂纸钱焚烧,“人皆设丧祭 ,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焚之”。

其次,纸质明器能够盛行的条件,是必须有纸。

宋朝恰好是造纸业高度发达的一个时代。

宋朝继承了隋唐的造纸技术,又对原料加以扩充、工具加以改进、技术上也更加纯熟,产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

有量作为保证,宋朝用纸已经不仅限于书籍字画,市场开始延伸到其他应用领域。

比如,丧葬业。

有了原材料,市场又有需求,丧葬用的纸制品当然就发展起来了。

如:“递年浙江诸 富家舍钱作会,烧大烛数条如柱,大小烛一二千条,香纸不计数目。”

需求旺盛,纸钱等纸制品生产和销售逐渐成为了一门行业。社会中以扎纸为业的人不少,如宋真宗生母的弟弟,仁宗赵祯的舅舅李用和,早年流落民间,靠的就是凿纸钱维持生计,“(用和)少穷困,居京师凿纸钱为业”。

每年的清明时节,到了纸质明器到了销售旺季,东京各家纸马铺都“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来作为促销手段。

九月下旬,又“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 ,以十月朔烧献故也”。

纸质明器的优点是便宜又方便。

在宋朝以前,许多人家用丝织物做成明器来焚烧,又用陶瓷、玉器、金属器等带入墓中陪葬,如著名的唐三彩。

这些器物往往价值不低,对经济能力有限的人家是笔负担。唐朝流行用丝织品做成明器焚烧,也流行实用器物陪葬,乃至还有专门定做的实物明器,如著名的唐三彩。这些往往花费不菲,但丧户碍于面子和孝道,又不得不勉力而为,可以说奢侈又浪费。

相比之下,纸制品发达的宋朝,可以制作出五颜六色的各种明器,视觉效果并不输于丝织品。相比实物,纸制品又便宜得多,所以受到普遍欢迎。

同时,纸质明器轻便,容易携带,在适用性上也不差。

如果是花同样的银子,纸质明器能买一大堆,实物明器可能就寥寥几件,显不出分量。

纸质明器的另一个好处——直观。

相比埋入地下的实物明器,纸质明器能发挥的空间就大多了。

小到纸钱,大到房屋,只要能想到的,差不多都能给用纸扎出来,相比之下,实物在排场上就差了不少。

丧葬仪式对于亲朋好友来说是悲伤的,对不那么熟悉的人,更多是一种带有观赏性质的仪式。

有仪式就会有攀比,张三家扎了个纸马,李四家可能就得扎个纸牛,邻里之间的攀比,不用说古代,现在乃至将来也同样存在,就像宋人说的“以沽儿童妇女之称誉”,本质上是一种炫富心理。

明器越丰厚,象征家大业大,家族势力庞大,也就越有面子。

说得通俗一点,实物明器是给亡者用的,纸质明器是烧给活人看的,这是一种炫富。

既高大又豪华的纸质明器能满足人们的虚荣心,所以开始流行。

还有,是盗墓风的猖獗。

宋朝以前的墓葬里,随葬品丰厚,这是古人受儒家孝道思想的影响,以随葬品多少作为衡量尽孝的一个标准。

厚葬之风带来一个问题,陵墓中的随葬品很容易被盗墓贼惦记。

在王朝稳固时期,盗墓贼还不敢大张旗鼓。唐朝倒掉后紧接着的是 的乱世,不管是原来的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还管的上宗族墓地。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职业盗墓贼,“以开发冢墓为事”,“长安有宝货行,搜奇物者,毕萃焉。唐诸陵经五代发掘,皆空”。

盗墓之风在这一时期愈演愈烈,并延续到宋朝。北宋灭亡后, 张耆、秦桧等高官之墓都被几乎盗空,考虑到墓穴被盗的严重后果,宋人想了不少办法,随葬品的变化就是其中之一

厚葬很可能被盗,孝心仍然要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墓里少放或不放之前的器物,改用纸制品来代替实物陪葬品。

从之前带到地下,变成在墓前就烧掉。这样子,从物质上能一定程度杜绝盗墓贼的念想。

丧葬习俗的内涵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宋朝盛行纸质明器,也不代表实物明器就此绝迹。以纸钱来说,就算烧了纸钱,也还有实物钱币陪葬的风气,在宋墓里多次出土过陪葬的铜钱。只是实物的随葬品,比之前流行的厚葬风气,数量上要减少了许多。

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丧葬习俗内涵的问题。厚葬的习俗,一方面表现的是生者对逝者的重视,但不顾客观条件过于厚葬,则又显得有些“重死轻生”。

到了宋朝,这种思想开始扭转,人们同样重视逝者,但生者毕竟还要生活,改变物质上厚葬的习俗,可以减轻生者的负担。

对于这点,当时不少士大夫持支持态度,比如司马光,他认为逝者亲友与其花钱买纸钱烧,不如给生者送点钱财资助更加实在。

“今人皆送纸钱赠作,诸为物焚为灰烬,何益丧家?不若复赙裢之礼。”

朱熹说:“时人治丧,不以奉先为计,而专以利后为虑”,也是这种务实节俭观念的体现。

宋朝开始的丧葬风俗的变化,使传统的实物明器陪葬习俗由巅峰逐渐衰落,纸质明器的盛行,也被后世所沿用,薄葬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