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农村俗话:“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何意?有啥道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的一个分支,便是俗话。俗话通俗易懂的同时,又言简意赅,包含着古人对于日常生产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俗话取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涉及的范围也极其广泛,有这么一句俗话,广为人知,为——“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

农村俗话:“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何意?有啥道理?

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看,这句俗话也比较好理解,它指的是一块坟地,家族五代都葬在此处,那么到了第五代,则会另寻他处按照逝者,如果一座房屋,被居住过三代人,那么到了第四代,则要搬离这座房屋。

这句俗话的意思,就是这么浅显易懂,那么,它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第一、人过五代另起坟

大陆有着悠久的丧葬文化,这体现了古人对逝者的哀思、对生命的尊重。再由于古人比较偏信于风水,因此对于逝者的安葬之处,也就是“阴宅”极为讲究。

每逢清明节、中元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去祭祀自己的祖先。

农村俗话:“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何意?有啥道理?

古人所说的“香火传承”,指的是血脉的传承,一个家族祖先的血脉,通过世世代代的繁衍,开枝散叶,随着代数的增加,后辈子孙的数量也增加,甚至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而在古人眼中,认为到了第五代以上,祖先的坟墓已经很多,如果每一个都去祭拜,对于扫墓的后人而言,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古代的普通百姓,还要从事农事生产,无法兼顾到五代以上的祖先各个都去祭拜,因此,会将五代以上的祖先,牌位供奉在祠堂上,供后世子孙一起祭拜。

除此之外,古代的社会会比较动荡,五代也就是至少百年,后人也可能因为战乱、灾荒等情况,逃离到异乡他处,在异乡他处重新开枝散叶,另选坟地安葬家族中的逝者。

农村俗话:“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何意?有啥道理?

当迁徙后的家族,在异乡他处站稳脚跟后,又是经过了好几代人,由于古代交通的不便,人们无法兼顾远处的祖先,千里迢迢跑去祭拜,只能在祠堂供奉牌位,并且告诉子孙后代自己家族血脉的发源地。

第二、房过三代必走人俗话的上下句,是相互对应的,这句俗话的前半句,讲的是“阴宅”,那么俗话的后半句,则讲的是“阳宅”

阳宅既是活人居住的地方,也就是人们遮风挡雨的家。

农村俗话:“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何意?有啥道理?

为何俗话又说:“房过三代必走人”,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

由于古代的生产建筑水平并不发达,建筑一座房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此一座房屋不可能一代人居住了就抛弃,物尽其用,很多情况下,一座房屋子孙三代人都居住。

到了第三代时,由于古代的建筑很多不够牢固,原先的房屋可能损坏严重,即使修补也无济于事,要拆了重建成本高,最经济的做法便是另寻他处,重新建筑新的房屋。

以上,便是俗话“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的解释。

总结:时至今日,这句俗话还受用吗?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文明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句俗话“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也已经变得不受用了。如今,人们采用更多的是经济环保的公墓,交通也变得便利,因此,人过五代另起坟已经不能反映现实,除此之外,随着建筑水平的提高,人们居住环境改善,房屋的整体使用寿命延长,房过三代必走人也不切实际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交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