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群孤独症父母的线上守望

“大山脚下,晨光微熹,一辆房车,一对90后夫妻,一只面对镜头会紧张到闭眼的可爱小姑娘……三口之家依偎在餐桌旁计划着新一天的旅行。”

这是一篇豆妈在小红书里的日常vlog笔记。在这里,她给自己取名叫“一颗黄豆”。

两年前,女儿豆豆被确诊为孤独症。孤独症是一种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等反应为特征的发育障碍疾病。它曾经被叫做“自闭症”。

精神和家庭几近崩溃之后,豆爸豆妈决定卖掉县城里的房子,买一辆房车去旅行,试图通过旅行的方式疗愈女儿。

豆妈把这些日常的生活记录在小红书里,没有阴霾灰暗,而是温暖治愈风。这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

有在校的医学生支招,有孤独症患者的父母前来讨教经验,也有更多的热心普通人前来安慰鼓励……

豆妈并非是小红书上唯一一个记录孤独症的家长。在小红书搜索“自闭症”或“孤独症”,相关笔记显示就有超过五万篇。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数据显示,大陆现有孤独症人数超过1000万,这意味着孤独症患者父母们至少有2000万。

日常生活中,这些孤独症儿童和父母散落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里。而网络社区,似乎成了他们倾诉、求助与歇脚之处。

“30岁的特殊礼物”

孤独症对于家庭的侵袭,首先是从家长的心态开始的。

豆妈曾是记者,豆爸是摄影师,两个文艺青年擦出火花,婚后一起创业,生活幸福指数蹭蹭上涨。

2017年女儿降生。豆豆起初看起来只是有一点怕生人,不喜欢别人抱。来拜访的朋友招呼时,她只会自顾自跑来跑去。但谁也没有想到那个更坏的情况。

快两岁时,女儿一直不会说话。两岁多时豆妈带她去上早教,在早教班里问题“突出”——不听老师的指令,自顾自地掰手指、盯牙签,根本融入不到团体中。

越来越担心的豆爸豆妈最终带女儿去医院做了鉴定。

诊断书上黑漆漆的几个字让豆妈跌落到谷底:孤独症。甚至没有疑似两个字。

这一天,正好是豆妈的30岁生日,“这或许是最特别的生日礼物了”。

医学上的共识是,孤独症无法治愈。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豆妈辞职成为家庭主妇。

然而没多久,豆妈就彻底崩溃了:

一方面,辞去工作后全家的收入只能靠豆爸一个人维持,家庭收入时常陷入危机。这也让她自责。

更让她崩溃的,是无数次的社死瞬间。不会说话的豆豆,有强有力的哭声,甚至一哭几十分钟。豆妈无数次遭遇邻居恶狠狠的眼光,甚至被路人当成人贩子看待,“差点报警”。

孤独症的危机,率先让父母的心态坍塌了。

一群孤独症父母的线上守望

温暖你之前,先治愈我

情绪宣泄之后,豆豆父母开始思考:应该如何更好地照顾女儿。

过度的焦虑显然并不可取。这是豆妈在干预机构等豆豆下课时思考出的结论。

陪豆豆上课的一个小时里,她时常被周边家长和老师问:“你们家会说话了吗?”“你们家可以自主蹲马桶了吗?”越聊越焦虑。

某种程度上是为了逃避,豆妈把这段时间放在了刷手机上,她开始在小红书上轻松舒缓地聊自己的故事和日常。

没有抱怨和焦虑,只是准确地描述和倾诉,偶尔还会分享身边发现的美景,以及宝贝女儿可爱的瞬间。

豆妈的真诚和勇气很快得到了陌生人的回应。不仅有陌生人的暖心留言,也有不少孤独症家长分享自己的经验。

让豆妈倍受鼓舞的,是一位30多岁孤独症患者的留言。尽管她并没有完全康复,但已经跟常人差别不大,甚至结了婚、生了孩子,过着不错的人生。这让她看到了豆豆未来的可能性。

“君子若兰”也是在小红书里分享的妈妈,她有一个21岁的孤独症儿子。在她的小红书评论区里,最常见的是两类:一类是对孤独症儿子的宽慰;而另一类,则是赞扬她母爱的伟大。

现如今,她的小红书主页签名已是“热爱做饭,热爱DIY,热爱营养医学”;除了分享如何干预孤独症,更多是日常生活的分享,自拍、旅行与运动。

来自四川的创作者“自闭症轩轩”,则将自己训练成了爱分享经验的实践派“专家”。

儿子轩轩恢复得不错,他的不少方法也被验证行之有效。他就将自己带着轩轩通过做家务、学游泳、学打球、学弹琴等日常训练都记录下来,分享给更多的人。而在评论区,甚至不少热心网友会直接提醒孤独症患者家长前来学习。

一群孤独症父母的线上守望

在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副教授李明看来,孤独症患者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就好像坐飞机时安全提示的那样,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要先给自己戴上氧气面罩,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

“很多孤独症家长顾不上自己,有时候过度关注孩子是一个误区,家长要调整认知调整心态,这不光是为自己,更是为了孩子。照顾好自己也是照顾孩子的一部分。”李明说。

被凝聚起的微光

去年8月,豆妈在老家见到了一位特别的朋友,一位小红书“网友”,也是一位浙江自闭症儿童的妈妈。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两个人在如何带孩子上有了更多的心得和收获。

事实上,过去几年中,内容平台上类似豆妈这样愿意分享的孤独症父母越来越多,他们也在小红书等平台寻找知识和温暖。

这在李明看来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平台可以帮助更多的孤独症患者家长聚在一起,建立互助团体或者社区,让父母们相互学习、相互受益。家长们的措施往往经过实践验证,有时更具备价值。”

内容平台其他可行的尝试,是通过邀请更多权威专家的方式,加强对孤独症的专业科普,帮助更多家长正确认识孤独症。

在今年世界孤独症日上,小红书就与新华公益、公益时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联合发起了相关活动。核心动作之一,就是关注整个孤独症家长群体的心理压力。

“在小红书上有不少孤独症患者家长发布笔记和评论,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也互相学习。我们希望通过活动与内容,让更多心理行业专家与用户,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产生连接,让更多人能够获得更好的心理状态。”小红书知识品类负责人回答为何发起这一活动时说。

被邀请参与的专业人士,分享了如何接受孩子是孤独症、父母如何进行心理调节等多方面知识。众多孤独症患者家人的笔记也在其中,以自己的经历为更多人提供参考。

“这些分享为别人提供帮助的同时也会让家长们获得认同,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苦没有白受,他们可以给社会以帮助。”李明说。

- END -

编辑/ 皮磊 责任编辑/ 李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