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代走兽画展长见识:马+猴=马上封侯,猫+蝶=耄耋

3月30日,“草泽雄风——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历代走兽画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三楼赵少昂艺术馆开幕,展出走兽题材的作品数十件,入画的动物包括老虎、狮、猴、马等。

历代走兽画展长见识:马+猴=马上封侯,猫+蝶=耄耋

走兽画寓意丰富,历代创作名家辈出

“走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不管是虎、狮、豹、鹿、猿、猴、马,还是小型的猫、狸均可归为中国画中的走兽类。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中,已见有生动的牛、羊、鹿等走兽形象,后不断发展演进。画史有载唐代曹霸、韩幹善画马、戴嵩善画牛、厉归真善画虎、赵博文善画犬等,可见至唐代已有不少走兽名家。

走兽画题材也以其丰富的寓意,深受历代画家的喜爱,如画猴于马上,谐音“马上封侯”;画猫与蝶,谐音“耄耋”,寓意长寿吉祥;虎、狮、豹,可喻为威猛善战;马,寓意自由奔放;牛,则表现乡村闲适等等。

策展人郝锦绣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走兽画可以归到花鸟画大类里,但在花鸟画里,走兽是可以独立成科的。“一般来说,画面只要出现走兽动物,就会是主角,不像其他花卉,也许被蝴蝶、蜜蜂抢了风头。今年是虎年,虎又是百兽之王。在人们眼中,虎一是凶猛,二是威严正义,这种形象对于当下疫情来说,也可以有一定震慑的祈愿在里面。”

据介绍,中国历史上画虎人才辈出,最早画虎名家南朝有张僧繇;唐代吴道子、李渐等;五代有深山寻虎为写生的厉归真、石恪;宋代包贵、包鼎父子;元代包寀、周耕云也以画虎闻名;明代赵廉、戴进、商喜等亦为画虎能手;至近代,“虎痴”张善孖,养虎画虎;岭南地域的高剑父、高奇峰、何香凝等更是将革命热情寄予猛兽形象的描绘中,绘制了大量虎图。

她坦言,在策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大抵有两项:一是馆藏有限;二是很多画家钟情于画一种动物,有的画家专注于马或者牛,有的甚至一辈子都只画猿猴。“所以这些画家的作品我们不能选太多,尽量避免重复。在不重复的前提下,因为要照顾年代、画家特色以及展线,还有一些作品的品相,更甚者还有超出展厅的展示的极限高度,最后还是舍弃一些好的作品。只能留在以后或者新馆有这个能力展示出来。”

走兽画难在“有常形”,且注重神形合一

古有云“有常形故画者难工”,似与不似,众人皆知。走兽画难在“有常形”,且十分注重神形合一。古代由于条件所限,描绘走兽多靠想象,因此会有“照猫画虎”“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形。而近代画家有条件近距离观察写生,同时又受西方绘画写实主义的影响,使得走兽画在造型的准确性、动作的协调性以及在皮毛质感的表现上都有所突破。

据郝锦绣透露,本次展览海报上的老虎选择的是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赵少昂的《草泽雄风图》,”这只老虎眼神并不是很凶猛而是很柔情,但动作蓄势待发,犹如要冲出山坡的草丛。整个展览的基调是寓意美好的,这个虎纹表现得很细致,所以有些低调奢华的气质。”

她还介绍,观众在观赏名家画作时,应该重点走兽们各种动态的动作和神情,尤其是眼睛的呈现。像赵少昂的《月夜猿啼》、容大块的《睡狸图》都对走兽们的眼神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走兽动物也是有内心独白的。“

历代走兽画展长见识:马+猴=马上封侯,猫+蝶=耄耋

赵少昂《月夜猿啼》

历代走兽画展长见识:马+猴=马上封侯,猫+蝶=耄耋

杨善深《双虎》

历代走兽画展长见识:马+猴=马上封侯,猫+蝶=耄耋

程璋《松猴图》

历代走兽画展长见识:马+猴=马上封侯,猫+蝶=耄耋

张善孖《四马图》

重要作品:

高剑父《虎啸山月高》

赵少昂《草泽雄风图》

何香凝《狮子》

马有清、徐方《五马图》

徐悲鸿《马》

朱偁《菊猫图》

卢振寰《白猿红叶》

邓芬《夹竹桃猫图》

丁衍庸《猫·石·鸟》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周正莹 通讯员 李偲毓

图片由广州艺术博物院提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