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消费者业务收入腰斩,华为靠什么突围?

消费者业务收入腰斩,华为靠什么突围?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时隔四年,孟晚舟再次现身华为的业绩发布会,这样形容归国后的感受。

除了外部环境的巨变,华为自身也经历了沧海桑田,在多重压力之下,不断求变求存。但从最新的财报数据来看,华为还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困境。

2021年全年,华为的营业收入为6368.07亿元,同比下滑28%,差不多回到了2017年的水平,净利润为1137.18亿元,同比增长75.9%。

不过银柿财经记者注意到,华为净利的增长很大程度是由于出售子公司及业务带来的收益。

根据财报,2021年,华为荣耀业务相关资产和负债完成交割。根据相关协议条款,深圳智信将分期支付收购对价。此外,华为还将全资子公司超聚变全部权益出售予第三方,相关资产和负债在同一年度完成交割,这两笔交易便给华为带来了总计574.31亿元的收益。

若抛开这一部分,华为去年的净利润为562.87亿元,2020年则为646元,同比下滑约13%。

对于华为整体收入规模的下降,孟晚舟表示,主要受三方面影响:过去三年华为在全球供应链上的持续承压,美国多轮制裁对华为手机、PC的打压;中国5G建设在2020年已经基本完成,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客户需求;受疫情影响承受压力。

消费者业务收入腰斩

毫无疑问,消费者业务尤其是手机部分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2021年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为2434.31亿元,首次同比下滑,跌幅达49.6%,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从上一年的54.18%下降到了38.23%。

从产品的出货量来看更是明显,市场调研机构Omdia的数据显示,2021年华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3500万台,同比减少81.6%,全球市场份额仅剩下3%,荣耀的出货量为3980万台,而在华为还没有出售荣耀的2020年,两者合计共出货1.9亿台,全球市占率为15%。

消费者业务收入腰斩,华为靠什么突围?

2021年全球各品牌智能手机出货量

手机卖不动,华为也开始转向其他智能硬件,并试图通过鸿蒙生态联结。如可穿戴设备、大屏等品类的业务出现明显增长,增长率超过30%,但相较于高利润率的手机,其他产品还是难以替代。

截至2021年底,搭载HarmonyOS的华为设备数超过2.2亿;HarmonyOS Connect(鸿蒙智联)已有1900多家生态合作伙伴,鸿蒙智联认证产品种类超过4500个,2021年新增产品发货量突破1.15亿台。

不过就目前而言,鸿蒙系统的终端主要还是以华为自有产品为主,主流的手机或其他终端厂商也并未加入,而近期华为也表示,目前暂无在海外推出鸿蒙系统的手机,也意味着鸿蒙系统暂时还不会走出国门。因此要想真正实现万物互联的构想,华为可能还需要更多伙伴。

此外,华为的传统强项运营商业务也录得负增长,同比减少7%至2814.69亿元,仅有企业业务实现小幅增长。

消费者业务收入腰斩,华为靠什么突围?

华为收入构成

华为未来靠什么,云计算还是汽车

各项业务艰难开展的同时,华为也在寻求突围。

当被问及未来哪像业务会成为华为增长的火车头时,孟晚舟透露,2021年华为云的销售收入为201亿元,同比增速超过30%,目前比重为3.2%。

根据Canalys数据,2021年中国云服务市场上,排名前四的分别是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和百度云,市场份额分别为37%、18%、16%和9%,预计到2026年,中国大陆的云基础设施市场将达到850亿美元,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5%。

Canalys分析指出,2021年,华为云的市场份额达到18%,年度增长达到67%。拉开了其与腾讯云的差距,稳居市场第二。得益于政府事务相关的专业行业经验,华为云始终在该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另外一个广受关注的业务则是汽车。

“华为不造车。”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再次重申,“但我们要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通过Huawei Inside和智选模式为车企提供解决方案。”在财报中,华为也表示智能汽车部件业务是公司的长期战略机会点。2021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投资达到10亿美元,研发团队达到5000人的规模。

2021年,华为先后与小康赛力斯、北汽、长安等车企合作,发布了多款车型,北汽极狐阿尔法S 全新HI版(Huawei Inside)、长安阿维塔11(Huawei Inside)和AITO问界M5(智选)将于2022年内陆续量产交付。

但是从相关车型的销售表现来看,华为想在“车界”取得成功并非易事。以赛力斯SF5为例,去年全年的销售量在8000台左右,还陷入了虚假宣传,变相停产等风波。

对于业务的各种不确定性,华为的选择也很“华为”,继续加大研发的投入。孟晚舟提到,华为的研发投入不受利润的约束,公司目前的净现金是2412亿,这些都是我们面向未来进行研发投入的保障。2021年,华为研发费用达到1427亿元,占营收的22.4%。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10.7万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4.8%。

至于兵精粮足的华为,能否杀出重围,则仍待时间验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