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敢爱却不敢恨?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敢爱却不敢恨?

以前有个词,叫敢爱敢恨。

现在这个词不怎么提了,因为现在这个社会,不鼓励人们去恨。

现在这个世道,那些洪亮的,充满磁性的声音教人们去包容痛苦,包容挫折,让人们去表达善良,然后告诉人们,善良可以让你获得很多很多,可以让你的人生变得很美好,很平和。

现在这个社会,宣传爱,褒奖爱,但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很缺爱,因为他们感受不到爱的存在,所谓的爱,更像是一种要求,一种强迫你接受的要求。

那么,恨呢?

恨,成了一种讽刺。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敢爱却不敢恨?

打开手机,你会看到很多宣扬爱的短视频,尽管这些短视频被包装的五花八门,最终你所真正感受到的,正是那些洋洋得意的网红们用教育你的口吻告诉你,恨会让你堕落,会让你失去方向,在他们眼里,恨仿佛就是一种罪恶,恨如同是一种报应的存在。

这听起来很荒唐,有人做错了事,伤害了你,你不应该恨他,你只能去包容他,去理解他为什么伤害你,你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人认为小气,会让人觉得,是你不够大度,

是啊,恨一个人,会伤害自己,会让自己的情绪陷入极端状态,会激动,会伤害自己的心脑血管,但是这一切,难道用包容和善良就会彻底解决了吗?

事实上,不会,不仅不会,还会导致反效果。

人们的包容,成为了对一些社会丑陋行为的纵容,那些低素质的行为会大行其道,因为当低素质的行为没有受到惩罚时,人们就会关注这种行为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这个时候,就没有人关心那些低素质行为之所以得利,是因为他们破坏了,窃取了他人的利益,

没有惩罚,没有指责,只有包容,只有纵容,低素质的行为,就会被描述成了一种“懂生活,懂人性”的得利榜样。

人们总是试图从善良中追寻到人生的真谛,这就如同考试时只有这样一个标准答案,其他的答案都是错的,因为只有这个答案,“老师”才会给“学生”相应的分数。

人生这张答卷,“学生”得多少分,全看“老师”去判断“对与错”。

所以,为了追求善良,为了追求所谓的爱,为了宣扬爱所标榜的道德正确和行为正确,即使在面对伤害,面对诽谤,面对不公正甚至是被刻意攻击的时候,为了让自己活得正确,活得符合这种规定好的,正确的价值观,去强行接受那些原本应该发起对抗,产生冲突,通过力量和真正的正义去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善良成了一种被裹胁的力量,不屈服,就是不善良,不善良,就是“不懂人生”、“不懂生活”的异己。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敢爱却不敢恨?

一提到恨,谈恨色变,好像恨一个人,对方没错,恨的人反而错了。

恨就像是一种自我摧残的存在一样,那些做错事,伤害你的人,和那些谴责不应有恨的人站在一起,共同批判着你,批判着你的恨,

他们嘲笑着你的妥协,讽刺着你的人生,只要你敢反抗,他们就会煽动更多的人去攻击你,

扭曲的价值观滋生出更加扭曲的人性,

颠倒黑白的故事,

一直在发生:

“那些冤枉你的人,比你更知道你究竟有多冤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