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冰墩墩成“助教”,互动更频繁,“天宫”第二课有这些变化

三月伊始,春意盎然。莘莘学子返回校园开启新学期的同时,也迎来了虎年第一堂太空授课。3月23日下午,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互相配合,为大小朋友们带来别开生面的“天宫课堂”第二课。

“天宫课堂”第二课都有哪些内容?和以往的太空授课相比,又有什么异同点?未来“天宫课堂”将有什么变化?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带您一同来看。

“天宫”第二课持续约1小时

航天员回答网友的有趣提问

梳理发现,截至2022年3月23日,人类史上一共有四次太空授课,除去首次太空授课外,中国太空人“承包”了后三次授课,而今天上新的“天宫课堂”第二课正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太空授课。

从授课时长来看,2007年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时长约25分钟。2013年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组在天宫一号实验舱里进行了中国的第一次太空授课,持续约51分钟。2021年12月9日,“天宫”第一课时长约为一个小时。本次的“天宫”第二课则是2022年3月23日15点40开始,持续到16点43分左右,总时长约为一个小时。

冰墩墩成“助教”,互动更频繁,“天宫”第二课有这些变化

从授课地点来看,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和“天宫”第一课一样,仍在中国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内,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除了中国科技馆这一地面主课堂外,还在新疆乌鲁木齐、西藏拉萨设置了两个地面分课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一同互动交流,进一步拉近了青少年与载人航天的距离,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延续“天宫”第一课传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球对“天宫”第二课进行了全程的网络和电视直播,航天员们还回答了网友关于“在空间站里流眼泪是怎样的”“没有重力,皮肤会不会变好”等有趣提问。

展示液体等在失重环境下的神奇现象

“冰墩墩”成实验“助教”

去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精彩的首讲“天宫课堂”,太空细胞学实验、太空转身、浮力消失、液体表面张力演示……太空中的神奇现象令人印象深刻,太空科普课让人获益匪浅。

那第二堂太空授课的内容都是怎样决定的?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首次太空授课后,社会各界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广泛参与太空授课内容征集活动。第二次太空授课内容是从征集到的意见建议中广泛遴选的,并结合中国空间站设施条件进行了精心设计。

冰墩墩成“助教”,互动更频繁,“天宫”第二课有这些变化

与第一课一样,“天宫”第二课中,液体在失重环境下的现象展示仍是课堂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次的“天宫课堂”第二课共设置了6个环节,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同时介绍与展示了空间科学设施,并进行天地互动,实时回答网友和孩子们的提问。

冰墩墩成“助教”,互动更频繁,“天宫”第二课有这些变化

与刚刚结束没多久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遥相呼应是本次课堂的一大亮点。课程刚开始,王亚平老师就向大家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将“水球”变成“冰球”。而在太空抛物实验中,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更是惊喜现身,成为实验“助教”,“亲身”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抛物轨迹。

在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的前一天,王亚平老师也曾在中国空间站为大家带来“天宫课堂”之科学小实验课:通过化学实验的方式在空间站“变”出奥运五环,祝福中国奥运健儿们在北京冬奥会中突破自我,更快、更高、更强。

此外,在空间站场景展示环节中,“天宫”第一课时,航天员们向大家展示了在轨工作生活场景,此次则主要给同学们介绍展示空间站核心舱内的高微重力、无容器实验机柜等空间科学设施,并展示本次任务中曾开展的空间科学实(试)验进度。

据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神舟十三号任务在神舟十二号的基础上完成了二十余项(在轨)科学实验。这些实验一方面围绕航天员健康监测新技术,另一方面围绕着科学新知识新发现,第三方面围绕数据积累,完成了一系列创新研究。依托中国空间站,大陆在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期间,首次建立了空间条件下细胞的长期培养体系和细胞模型,在国际上首次在失重环境下观察到心肌细胞收缩过程,完成国际上首次皮肤干细胞长期失重条件下的悬浮培养实验。这些细胞空间实验,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大众健康、人类的再生与衰老,包括人类的长寿和心脏病的发生等生命的奥秘。

在太空授课的分工上,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三人已经是第二次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太空授课了。在此次授课中,女航天员王亚平继续担任主讲人,指令长翟志刚继续担任摄像师,航天员叶光富则主要负责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与展示,并且继续充当实验“工具人”,在水油分离实验中当起了“人工离心机”等,协助实验进行。

冰墩墩成“助教”,互动更频繁,“天宫”第二课有这些变化

与第一课相比,“天宫”第二课的天地互动更频繁了。在实验后,三名“太空教师”一起实时回答了包括“太空中水能烧开吗”“在空间站里看到的月亮和地球上一样吗”“能把果蝇送到太空做研究吗”“空间站在飞行中会不会受到阻力”等共计10个提问,与2名网友和8名地面课堂的孩子进行互动。

2个实验舱年内发射

太空“讲台”将进一步扩大

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驻留已5个多月,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在轨天数新纪录。为期最长的“太空出差之旅”进入尾声,3位“太空教师”将于4月返回地球家园,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即将圆满收官。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今年,搭载着生命科学、医学、物理、空间技术等领域科学实验柜的“问天”“梦天”两大实验舱将陆续发射,到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将正式投入使用,在太空中进行上千项科学研究在不远的未来将成为常态。作为中国空间站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品牌,“天宫课堂”则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截至发稿时,神舟十三号乘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已圆满完成“天宫课堂”的第一、二课。未来,随着大陆载人航天发展计划不断推进,更多的中国乃至外国航天员将进驻中国空间站,同时担任“太空教师”,为大家带来更多堂太空授课。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关联阅读:

讲台更大、互动更多,相较以往,“天宫”第一课有何异同?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据采集分析:陈泽然 唐静怡

制图:甘丹

数据来源:国家航天局官网、NASA、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

统计截止日期:2022年3月23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