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博物 古今记|青铜上新“定妆照”

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博物 古今记|青铜上新“定妆照”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1986年,位于长江上游的德阳广汉,三星堆1号、2号祭祀坑被考古发现,一种古老神秘的文明犹如横空出世,轰动世界。纵目阔嘴的青铜面具、高鼻大耳的青铜立人、流光溢彩的黄金面罩,神奇诡谲,如幻如真,前所未见。古蜀先民们通过独特的创造,试图通灵天地,向往遨游宇宙。在中华文明的满天星辰中,古蜀文明就是最神秘的那颗。

博物 古今记|青铜上新“定妆照”

日前,历时近5个月的升级改造,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重新开放。青铜纵目面具、青铜神坛(残件)、青铜人头像……根据全新的布展思路,再现三星堆阵势雄浑、威赫森严的青铜文物,反映古蜀先民的精神世界。

博物 古今记|青铜上新“定妆照”

青铜神坛(残件)在“肃肃神宫”展区,青铜神坛(残件)系首次展出。青铜神坛(残件)公元前125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残高53厘米,可分为三层:下层为两头神兽;中层为四尊人像,头顶山形座;上层为方形建筑、人物、凤鸟等。神坛作为重要的宗庙祭祀神器,形象地表达了古蜀先民对天地、自然、神祇的认知。

博物 古今记|青铜上新“定妆照”

想象复原图

博物 古今记|青铜上新“定妆照”

专家表示,虽然青铜神坛的原件残损程度严重,观众可通过原件了解相关文物的组合关系及复原依据。在残件展出的同时,博物馆辅以多媒体手段,带领观众解读神坛的构造和内涵。

博物 古今记|青铜上新“定妆照”

青铜纵目面具纵目面具,高65厘米,宽138厘米。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口阔而深,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因而也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超现实的造型使得这尊造像显得威凌八方,其神秘静穆、威严正大之气给人以强烈威慑感。它是天神还是人中至尊?《华阳国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个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烛龙,其形象特征是“直目正乘”,也就是“直眼球”。有观点认为,纵目面具的造像依据很可能与古史所记述的蚕丛和烛龙的形象都有关。

博物 古今记|青铜上新“定妆照”

作为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宏伟壮观的一个,青铜纵目面具此前被放置在一个约60厘米的展台上,调整后,放置青铜纵目面具的展台被升高到1米,观众参观时的视角由俯视变为仰视,配合面具后方的星空图案背景,形成“我们仰望古蜀先民,古蜀先民仰望星空”的空间感受。

博物 古今记|青铜上新“定妆照”

改造前

博物 古今记|青铜上新“定妆照”

改造后

博物 古今记|青铜上新“定妆照”

青铜人头像青铜人头像,三星堆文明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类青铜器,三星堆1、2号坑中曾出土多件。以往发现的青铜人头像主要有平头与圆头两种,平头者辫发,圆头者戴发簪,眉眼涂黑的情况较为常见。青铜人头像很可能被古蜀人用于祭祀一类的重要场合,但它们的性质、功能、象征等仍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博物 古今记|青铜上新“定妆照”

此次上新两件青铜人头像,双翼向后的青铜人头像,公元前125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带发簪的青铜人头像,公元前125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给观众理解青铜器发簪样式和用法,提供具体参照,也得以从中管窥古蜀先民的造型美学。

博物 古今记|青铜上新“定妆照”

每一条纹路,都是痕迹。每一个符号,都有所指。每一次对视,超越语言。每一件文物的破“土”重生,都让我们看到古蜀先民的超凡想象力,它们似星星点点,洒满古蜀大地。这些精妙的青铜器,不仅将古蜀人的生活场景再现,也诠释了他们朴素的自然观与宇宙观,更展现了他们在文明前进道路上的铿锵足音。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段祯 实习记者 泽登旺姆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海报制作 泽登旺姆 图片 段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