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22年“清朗”行动,MCN机构成重点对象意味着什么?专家解读

2022年“清朗”行动,MCN机构成重点对象意味着什么?专家解读

▲国家网信办网络综合治理局局长张拥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严厉批评MCN机构造舆论、蹭热点、为牟利打造“网红儿童”等乱象

红星新闻记者丨潘俊文 实习记者 周炜皓

编辑 郭宇

治理MCN,是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新要求。

3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新一轮“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工作重点,其中,涉及直播、短视频的有两条:

“清朗·打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专项行动,全面清理“色、丑、怪、假、俗、赌”等各类违法违规直播和短视频;

“清朗·MCN机构信息内容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MCN机构及其旗下账号炮制蹭炒舆论热点、引发群体对立、欺骗误导网民、发布三俗信息、利用未成年人牟利等违法违规行为。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媒介理论研究室主任冉华告诉红星新闻,短视频及直播在2019年就已经形成了风口并不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牢牢抓住了用户的心理,用户可以直接参与到视频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发传播的积极性”。

居高不下的热度,伴生着混乱的生态。从2021年的“清朗”行动开始,网络水军、流量造假等问题就被反复点名。

在冉华看来,今年的“清朗”专项行动,除了继续针对网络水军、黑公关等问题进行治理,还把MCN和所属账号存在的操控网络舆论、应用信息服务混乱等问题纳入到治理范围内,并提出专门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具有显见的进步意义,“这个制度的思路出发点是相当科学、相当明确的”。

压实主体责任

明确信息内容业务活动的标准和责任

MCN,全称是多频道网络(Multiple-Channel Network),可以简单理解为网红经纪公司或 “网红孵化器”。

这一商业组织形式,最早可追溯至2009年,基于YouTube建立的Maker Studios公司,主营业务为整合个人创作者资源,联系平台获得推荐、商业化等渠道,最终实现内容变现。

该商业组织形式在传入中国后,很快开始疯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MCN机构数量只有160家,到2021年,这一数量已经飙升到34000家,预计2022年,国内MCN机构数量将超过40000家。

2022年“清朗”行动,MCN机构成重点对象意味着什么?专家解读

▲艾媒咨询:2015-2023年中国MCN机构数量

伴随行业急速发展,问题也开始大量涌现。在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发布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综合治理局局长张拥军指出,网络乱象固然和网站平台的管理有关,其实跟MCN机构也有很大的关联度,“他们甚至是一些乱象的始作俑者”。

有的MCN机构为骗取流量,频繁在网上制造舆论话题,蹭炒热点事件,煽动网民对立,破坏网络秩序。有的MCN机构制作软色情信息,炒作娱乐八卦,发布低俗庸俗媚俗的信息。有的MCN机构操纵旗下账号,在知识科普、学术研究、历史文化、国际关系等领域联动发布含有错误价值导向的信息内容,干扰视听,误导民众。

据张拥军介绍,开展MCN机构信息内容乱象整治,“就是要规范MCN机构与信息内容有关的业务活动,治理的总体思路是实现平台管理、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

冉华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一治理思路可以进一步压实MCN机构、互联网平台和监管部门的具体责任。她指出,MCN机构作为信息内容的生产者,需要有明确的业务标准,“要讲真实客观,杜绝或者说尽量规避虚构故事、无底线蹭流量,不能够有违公序良俗”。

2022年“清朗”行动,MCN机构成重点对象意味着什么?专家解读

▲某MCN机构在前厅展示自动刷量的手机矩阵

值得注意的是,MCN这种新的网红经济运作模式,业务核心就是内容输出,既具有信息售卖和信息输出的特性,又要遵循市场的法则。冉华认为,基于这种兼具内容输出和商业化的特性,如果不对MCN加以规约,这类机构很容易就会为了流量践踏底线。

基于此,冉华主张在对MCN的监管过程中,既要有国家职能部门下场监管,还应该引入更健全的法律规范,“这一定是一个思路,一个介入(行业)的要素”。

建立分级管理制度

引入账号身份信息变更程序

长期处理MCN相关法律问题的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卫峰律师,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由于网红经济高速发展,国内MCN机构鱼龙混杂,有头部MCN机构像谦寻文化、papi tube,也有注册资本仅有10万元的小机构,如果进行一刀切的管理,很容易造成管理混乱。

2022年“清朗”行动,MCN机构成重点对象意味着什么?专家解读

卫峰认为,发布会上提出的针对不同MCN机构进行分级管理,是具有进步性的尝试,“更加有利于重点监管”。

在国内,对于MCN机构的监管尝试早已起步。2019年12月1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其中就规定了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禁止触碰的红线,MCN机构同样作为网络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其信息内容业务的活动标准的红线大体跟《治理规定》一致——无论是何种标准都应是以国家法律为底线,公序良俗为准则。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网络表演(直播)内容百不宜手册》《网络主播警示和复出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对MCN机构的运作进行了限制及约束。

但卫峰也指出,在规范化、专业度缺失的情况下,MCN机构存在大量问题,需要更进一步明确法律规定、强化监管。

一方面,MCN机构准入门槛太低,很多人注册个公司组几个人的团队,签下几个博主就说自己是MCN机构,实际上并不具备资源、服务以及专业水平等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网红与MCN机构签订的合同权利义务不对等,解约风波频现,也导致行业不正当竞争越发恶劣。

尤其是账号纠纷问题,卫峰认为应该“尽快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给出明确的判定依据,公平公正处理好利益纠葛”。

2022年“清朗”行动,MCN机构成重点对象意味着什么?专家解读

▲卫峰认为,应该“尽快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给出明确的判定依据,公平公正处理好利益纠葛”

长期研究电子商务法的广东财经大学学者姚志伟指出,目前对于账号的归属认定,还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法律问题——MCN和网红的合同普遍约定账号归MCN机构所有,在网红与MCN解约后,这个账号所有的约定面临两个障碍:

第一,与网络实名制的冲突。在与网红解约后,MCN将账号给注册人(网红)之外的人用,违反了账号必须注册人使用的网络实名制规则;

第二,直播平台普遍约定账号归平台使用。注册人(网红)仅有使用权,注册人将账号给他人使用需要平台的书面同意。也就是说网红无权通过合同的方式将账号所有权转让给MCN。

要解决这个问题,姚志伟建议可以引入账号身份信息变更程序,避免因账号转让导致的账号使用人与实名信息不匹配导致的责任认定难题,但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平台都不支持”。

平台应加强信息披露

可循序渐进公示账号所属MCN信息

除了对MCN机构进行分级管理,并准备制定相应信息内容管理规范,本次发布会上,对于MCN治理还有一项重磅规定:

要求平台加强信息披露,以适当方式公布入驻MCN机构及旗下账号的名单,在账号信息页面展示该账号所属MCN机构名称,建立专门针对平台入驻MCN机构的举报受理渠道,全方位接受网民监督。

广东环球经纬律师事务所律师邓鑫指出,要实现这一举措的有效性,应当区分线上MCN(与平台签约,有关联后台)及线下MCN两种情形,将线下MCN机构也纳入公布的管理措施当中。

线上MCN存在后台关联机制,可以较为便捷地进行操作。但针对线下MCN机构,则需要提高审核能力,明确要求,确保账号与对应MCN机构的真实性。值得注意的是,平台要针对线下MCN机构的实际情况设计专门流程和机制,防止因为公示的要求,线下MCN全部要变成线上签约公会的情形出现。是否与平台进行线上签约绑定,应当由公会自主决定。

在完成针对公示的程序设计后,可以考虑对同一MCN机构旗下的账号进行统一管理,在一定情形下将账号责任与MCN机构责任关联,账号违规的责任追溯到MCN机构。

2022年“清朗”行动,MCN机构成重点对象意味着什么?专家解读

▲在一定情形下将账号责任与MCN机构责任关联,账号违规的责任追溯到MCN机构。

例如,某MCN机构旗下不同的多个账号违规发布短视频内容的,除了对具体的账号进行处理,当确定MCN机构对违规行为存在明显过错时,也应该针对MCN机构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当然,具体的责任认定尺度,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明确。

邓鑫指出,除了网络平台,市场监督管理局、网信办部门当然也可以介入监管,“鉴于平台治理的原因,行政部门无法在事前过多进行实际性的具体动作,更多的是进行指导、明确要求及事后执法”。

对于公示所属MCN信息这一政策,集淘机构总经理张益豪认为应该循序渐进。他认为这一措施有利于市场信息公开透明,但目前的环境下行业内从业人员契约精神相对较弱,这一举措可能会催生恶意竞争,导致管理成本增加。

张益豪指出,主播孵化过程中正规MCN会投入大量成本,负担亏损风险,如果名单公示,可能有在风口上进入行业的新机构到处挖主播,导致老一批MCN管理成本急剧增加,“个人建议MCN机构分级管理制度做好后再公开信息”。

2022年“清朗”行动,MCN机构成重点对象意味着什么?专家解读

▲张益豪称,“个人建议MCN机构分级管理制度做好后再公开信息”

对于行业的疑虑,冉华指出,网红经济是一个新业态,与之相关的MCN机构也是一个新产物,它的整个上下游链条还在不断发展中,要努力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做好、把蛋糕分好,然后让参与其中的主体都能够有所获有所得。

“从政府也好,从职能部门也好,我觉得现在包括从行业也好,在这一点上大家都还是有共识的,要共同的把行业做好,所以从公司机构到平台行业,文化氛围到业态的这种环境,在未来都需要继续去强化。”

-EN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