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云顶竹海)

《山水淘趣》

(云顶竹海)

文:周政

(电视散文)

我脚下的这片山,是凝固的海,波澜起伏着绿色的童话,这里就是云顶竹海!

云顶竹海在海阳招虎山山区内,这里群山环抱、泉水叮咚,百鸟婉唱,是江北最大的竹林。

“竹生南国”,这是大自然不可违背的生命嬗变的秩序。可在北中国海的大山里,竟然蓬蓬生长着万千竿竹,伴随着万木峥嵘,这可为稀有。

有人说,这是造物主的恩赐;有人说,这是人文意识的景观。我却说,云顶竹海是天地孕育,人文哺养的竹海,因为竹中有仙境,竹中有文化,竹中有故事。

文化不分南北,这竹就不分南北了。汉文化的形成与竹就结下不了情,在造纸术还没产生时代,古人就把文字刀刻在竹简上为书。就算纸的产生,文化也没离开竹,竹为原料造出的纸多是贡为皇帝之用,书写用的毛笔也是竹竿为柄。竹就成了文人喜爱之物。

“文人爱竹”,这是文人与竹的性格同类,都有刚正不阿的胆气。

竹虚其心有其节;竹或影单或簇拥皆可长青;竹可雅用可俗用。

翻开《魏氏春秋》可见“竹林七贤”于竹篁间举杯畅叙的身影;翻开《新唐书,李白传》,可见“竹溪六逸”在竹下“溪酒作文”的狂逸之神。他们都是一群不贪权,不求利,寄情竹林,吟诗赋词、抚琴作画,与周公梦语,与竹声合唱的文人。

“文人爱竹”,是文人的天性。

在云顶竹海里就可见“苏公竹”,寻找到苏东坡的足迹。传说,当年苏东坡任登州太守时到过云顶,见蓬生的竹海,犹身于故乡,甚恋之,便结草庐于竹海中。因此这里便留下了“任上一月,竹海千年”之说。这里还可见“板桥竹”,找到郑板桥当年亲手种下的竹。郑板桥在潍县任县令时,听说海阳有竹,见惯南竹的郑板桥,就不惧千里之苦到云顶画竹。留下了“千枝万竿挡不住,随手择来都是竹”的“野狐裨”画竹之风逸。

我迷醉于云顶竹海,深解屈原的“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的心境;仰慕王维“独坐竹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超逸;敬佩苏东坡“真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胆魄。

我悟到,“文人爱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竹文化的和谐贯通。可以这么说,竹文化灿烂了中国文化。

回望云顶竹海,那千竿万竿竹,沙沙作响的竹叶,不就是竹的吟唱,先贤的诉说么?

我望竹,竹望我,我读竹,竹读我,竹海里寻幽,使我心灵净化、超脱,把五脏六腑洗的干干净净,人和竹同洁。

我想,这就是文人爱竹的原因吧?

竹与文人同吟风流时,也把美景、美韵、美句、美器带到人间。

云顶竹海里的竹楼,就为天下一绝。

登高俯视,茫茫竹海,绿波荡漾,推涌着金色的竹楼,顿悟而问:这不就是“海市蜃楼”么?这不就是天上的宫阙么?

我怀着寻幽探古的心情,沿竹间的小路走去,一路披着影影日光,走进了“宠竹亭”“七贤居”“东坡林”“板桥竹舍”“乘鸾台”“观音阁”,一座座竹楼沧桑了历史,丰盈着民俗,灿烂着艺术。

竹楼,竹的柱,竹的墙,竹般通直的亲情,竹楼是云顶最具经典的文化,是游人难舍的情绪。

站在观音阁上,我感悟,难怪佛教把绿竹世界作为佛的“三千世界”,这里真的有参不透的禅机。

抬头见,一片佛云浮绿海,那里是云顶禅院。

云顶禅院,是亚州唯一座佛教文学研究的殿堂,像竹海一样悠悠千年。

真可谓,白云相伴观竹海,佛教文学竹世界。

哦,云顶竹海,你明亮了东方太阳!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云顶竹海)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云顶竹海)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云顶竹海)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云顶竹海)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云顶竹海)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云顶竹海)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云顶竹海)

壹点号 周政文学专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