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今天你有效睡眠了吗?

睡前点上助眠香薰,吃几片褪黑素,戴上耳塞和眼罩,用“最适合入睡”的姿势躺在床上……现代人试图用各种方式催眠自己,获得有效睡眠成为一件重要且日常的事。

有效睡眠成为一种奢望

3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联合发布《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过去十年国人入睡时间推后两个多小时,仅三成人群睡眠时长达到8小时,新手妈妈、学生、职场人士睡眠问题突出。

多国相继出台政策以期助推有效睡眠,世界范围内睡眠困扰发生率近20年仍持续走高,欧洲青少年睡眠障碍人群占比最高超四成,数据的背后是现代人频繁出现的睡眠问题,失眠已然成为一种现代病。

睡不着的现代人一边焦虑着第二天的精神状态,一边开始助眠自救。失眠的你我一遍又一遍地数羊,努力想要赶走脑中的胡思乱想,却又忍不住一遍遍回想白天发生的事,部分年轻人顺势开启emo模式(“emotional”的缩写,最初来自20世纪末硬核朋克音乐的一个子类别,现在被用来代指所有情绪化、伤感、低落、消极、抑郁的时刻),更多人选择在社交平台上度过漫漫长夜,失眠大军点亮的灯光萦绕在城市上空。

除了在搜索引擎上检索,他们尝试寻找“树洞”,使用社交平台来纾解困境。在拥有5.11亿月活用户的微博上,3.5万只“猫头鹰”(“猫头鹰”是失眠群体的微博昵称)在#失眠超话#中发布了超过2.6万个帖子。而在年轻用户占比更高的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上,光与“助眠”相关的视频标签就有至少485个。

今天你有效睡眠了吗?

当中国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全球其他地区的人们也曾或正在经历失眠困扰,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世界范围内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失眠症状或睡眠功能障碍。2015年,美国全国睡眠基金会表示不同年龄层每天所需睡眠时长存在差异,建议新生儿每天睡14至17小时,3至5岁儿童睡10至13小时,6至13岁学龄儿童睡9至11小时,14至17岁青少年睡8至10小时,成年人睡7至9小时,65岁以上老人睡7至8小时。

与此同时,失眠不是成年人的专属,睡眠障碍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失眠正在慢慢侵蚀青少年的美梦。

美国睡眠学会 2014 全国睡眠调查报告显示,美国 6-17 岁未成年人的睡眠时间比推荐的睡眠时间平均少 1-2 小时。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中国6到17周岁的青少年儿童中,睡眠不足8小时的占比达到62.9%。在被普遍认为福利最好的欧洲,有睡眠障碍的女性青少年占比超四成,女性青少年睡眠障碍比男性更为严重,且大部分占比高的国家分布在西欧地区。

谁偷走了你的睡眠

睡眠问题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时刻保持警惕以防被偷袭的习惯令睡眠时长大大减少。前往坦桑尼亚、纳米比亚和玻利维亚三国考察当地保留着原始人生活习惯的部落的研究学者发现,尽管距离遥远,部落居民每晚睡眠时间却十分接近:平均只有6.5小时。

时间推移到古代,大部分人对于古代人的作息停留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认知层面,事实上,古代人的睡眠或许比我们想象中少。根据皇帝起居注可以推算出古代中国人的睡眠时长,以清朝为例,朝会时间约在早上五点或六点,住所距离皇宫较远的官员需要半夜起床赶早朝。古人一般在人定之时,即现在的晚上9点至11点躺下休息,天亮之前就得准备好起身耕种,在农忙时期难以达到“8小时睡眠”。

工作节律和身体昼夜节律的冲突一直延伸到近代和现代。

16世纪的欧洲,两段式睡眠(中间清醒一段时间)是公认的健康生活方式,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连续性睡眠普及化,工人昼夜不停歇地工作,资本主义扩张逐渐兴起的24/7(24小时/7天)体制让睡眠成为奢侈品。1817年,著名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首先提出“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睡眠”,“8小时睡眠”由此诞生。随着现代工作节奏的加快,8小时工作制转变为盛行的996工作制,人们不得不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工作的压力成为粉碎现代人睡眠的重要因素。

今天你有效睡眠了吗?

睡眠作为一个临床专科,它有独立的睡眠疾病谱,有确定的临床诊疗范围,即睡眠发生期间与睡眠相关的疾病。根据国际睡眠疾病分类,外在或内在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疾病多达89种。“剥夺”睡眠首先影响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如果睡眠中的快速眼动时期缺失,白天的记忆就无法合成。睡眠也让免疫力获得喘息,支离破碎的睡眠会抑制免疫系统对癌前病变的早期检测能力。

不同性别的睡眠问题目前尚无精确统计,但可以确定的是,女性意识到睡眠问题的比例高于男性。更细腻的性格、更多的家庭责任、更复杂的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女性成为更受睡眠问题困扰的人群。

今天你有效睡眠了吗?

随着对女性健康关注增加,围绝经期综合征被更多人了解。目前大陆妇女的平均寿命为75岁,而绝经年龄通常在45~55岁之间,生理因素使得处在围绝经期的庞大女性群体难以入眠。

今天你有效睡眠了吗?

伴随着月经停止,皮肤变差,骨质疏松,生殖功能衰退……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问题逐渐突出,影响生活和工作。在门诊中以睡眠障碍为主诉的围绝经期患者也越来越多。

大多数患者表示在医院内很难找到专门的睡眠科,往往在内分泌科或精神科接受诊治。不少医生在简单诊断后便说“先吃点安眠药看看。”患者不得不回到家里自行调养。

然而,有专家指出,进入围绝经期后,睡眠质量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双重影响,并不是孤立的疾病。对这类疾病进行诊疗时,单用药物治疗往往达不到很好的疗效,更需要全科医疗介入。

“8小时睡眠”本身也成为失眠的推手。“8小时睡眠”的概念经由口耳相传成为被普遍认可的常识,因此,人们普遍以是否拥有8小时的睡眠时长作为判断睡眠质量的标准,并为没有睡够8小时而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会反向影响睡眠,形成恶性循环。

事实上,“8小时睡眠”定律早已被学者质疑。英国作者尼克·利特尔黑尔斯在《睡眠革命》中提出了R90睡眠方案,建议以90分钟为一周期进行睡眠。“8小时睡眠”仅代表人均睡眠数据,睡眠时长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需要的“有效”睡眠的时长并不同,科学研究表明1%基因突变的人就需要较少的睡眠。

睡眠时长也不是判断睡眠质量的唯一标准。评价睡眠质量有两个重要标准:深睡眠时长和做梦的睡眠占比,如果睡眠时间足够长,但是深睡眠不够长,同样无法抵达有效睡眠。

搭上睡眠医疗的列车

睡眠跟其他病症相比,一个特殊的地方在于,并不都需要药物治疗,从治疗失眠的数据上看,一半以上的睡眠问题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的。但也有例外,那就是睡眠呼吸暂停症。

姜凯4年前发现自己睡着后会发出抽气声。起初他以为只是打呼噜,经诊断后得知自己患上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他晚上虽然睡了八个小时,可一会儿一呼吸暂停,干扰了睡眠结构和睡眠质量。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睡眠剥夺,对于偏胖、颈部较短或者头面部结构有缺陷、有吸烟喝酒习惯和慢性咽炎的人来说,患病概率更高。

姜凯先在网上买了几百元的止鼾器,但未见效。于是他狠心买了几千元的呼吸机。他回忆道,“那时的呼吸机,设计简单,需要自己调试,进去的空气也很干燥,所以总想咳嗽”。除此之外,头罩的设计也不人性化,经常是“没睡多久,头罩就在迷迷糊糊中被扯下来了。”

今天你有效睡眠了吗?

像睡眠呼吸机这样的家用睡眠医疗设备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在科学性、功能性、便利性等维度上或多或少存在短板,综合表现难言优秀。这也间接导致对合格睡眠医疗设备的需求大于供给,很多患者处于求而不得的困境。

今天你有效睡眠了吗?

除了身体原因造成了失眠,研究显示,大多数睡眠障碍并不是孤立的疾病。对这类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时,需要全科医疗综合施策。虽然失眠治疗在国内已突破专科,疗效仍很难测量。

今天你有效睡眠了吗?

部分军队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临床多导睡眠实验研究的机构。无论是空军飞行员还是海军舰艇官兵,部队中不少职业对睡眠敏感程度很高,因为他们需要长时间执行任务,期间注意力高度集中,需要睡眠医学干预。以某海军舰艇官兵为例,14.9%的人受睡眠问题困扰,舰艇官兵比岸勤人员情况更严重。为此,睡眠健康管理被引入,模拟执行任务环境的脑电变化分析等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推进。

今天你有效睡眠了吗?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大陆医疗服务整体均衡性较低,三甲医院和睡眠中心集中于东部地区,省域间分布失衡,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递减趋势。加之大陆睡眠医学起步较晚,能够“一揽子”精准诊疗多达近百种睡眠相关疾病的医疗中心少之又少,数量上远不能满足求诊需求。

今天你有效睡眠了吗?

除了器械,人类医学也在努力。如果将睡眠困扰上升到睡眠医学的高度,它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熬夜,还与人体内部多种问题有关,比如,焦虑和压力、表现为打鼾症状的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肢体抽动、发作性嗜睡,甚至是脑瘤、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因素也会导致失眠。

更多专科医生和学者已经认识到,睡眠医学是一门系统的交叉性学科。通过跨学科合作,2019年世界睡眠医学领域产生了许多重大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南加州大学的教授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两种褪黑激素受体MT1和MT2的三维结构,法国法兰西学院的研究发现Delta波期间大脑皮层并不完全沉默,董海龙教授团队发现丘脑室旁核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活动与觉醒和快速眼动期(REM)密切相关。

今天你有效睡眠了吗?

不可否认,目前对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案和器械研发仍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承认睡眠问题复杂性的同时,希望和失望交错丛生,更艰难的是,受睡眠问题困扰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境:每天醒来时昏昏沉沉,半睡半醒,身体“拒绝”为新来的一天去做准备;晚上躺上床,身体疲惫不堪,头脑却异常清醒,等待那遥遥无期的睡意。理想中“整晚的有效睡眠”和“白天的良好清醒”就好似捧在手里的拿铁,热浓缩咖啡和温牛奶搅合在一起,难见分层。

(河南省荥阳市人民医院王建华主任提供睡眠医学相关咨询)

本文由常馨以、陈盼盼、刘萍、陈旭涛联合撰写,朱媛媛数据新闻团队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