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背后的种种细节

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背后的种种细节

65年前,当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后,为保护故宫等处传世文物免受日寇劫掠和战争损害,中国政府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文物南迁。

辛亥革命后,清宫所藏历代文物收归中华民国国有。1914年成立的古物陈列所,接受盛京皇宫和热河行宫所藏文物23万2千3百件。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接受大内文物117万件。由于清宫文物的特殊性,它们一直被视为国之重宝,与国休戚相关。

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背后的种种细节

图为1930年前后的五一,太平花盛开时,院方在御花园举行招待会,院长易培基与张学良将军叙旧。

是否南迁还经历了一番激烈的讨论。

1932年初平津告急,在文物是否避敌南迁问题上,有关各方发生了很大分歧乃至激烈冲突。院方领导层内大多数人认为,战争中间,如果不迁走文物,就难免于难。国土沦陷,可以恢复;而文物损坏,则不可复得,而且国际上也有战时迁移文物的先例。特别是鉴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德、法将古观象台文物劫往使馆,后又劫回国内的历史,他们极力主张能尽量多迁出一些文物。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物一出宫门,安全就缺乏保证,因而应该观望一下,等待时局的变化,尽量不迁。北平各阶层人士及市民,大多坚决反对故宫文物南迁。他们担心故宫文物一旦迁走,便难以重回,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将名存实亡,因此抵制得很厉害。他们有的散发传单制造舆论,有的声称采取武力阻拦,有的联络工联会号召运输工人抵制。针对北平各界的意见,院方由理事、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作出保证:北平安静,原物仍运回。

故宫职员大多是本地人,内心里对文物南迁是抵触的,因此在第一批装箱时,尽装些无关紧要的文物,而且档案占了半数,有时甚至把箱子里塞上废纸充数。

后来形势恶化,职工们才认真起来。

文物南迁共分五批,共迁走文物13427箱又64包,自1933年2月7日开始,至5月23日结束。吴瀛(文学家、本院秘书)、俞同奎(工学家、本院总务处处长)、马衡(金石学家、本院古物馆副馆长)、程星龄(本院秘书、解放后曾任湖南省政协主席)等分别担任各批的监运。古物陈列所、颐和园、雍和宫等收藏清宫文物的机构也随故宫一同迁移文物。

文物迁移时,院方事先向南京的行政院和沿途各地方军政长官发出密电,请他们沿途保护。为了避开天津,以防遭遇日军袭击,列车取道平汉线转陇海线再转津浦线,迂回南下。列车全是铁皮车,单是第一批即装了两列火车。车顶四周各个车口都架起机枪,各节车上都布置了宪警,荷枪实弹保护。除了特别快车外,其余列车都要让道给文物车先行。每到一站,都有地方官派人上车招呼。重要关口,车内熄灯,车内工作人员都和衣而卧。车行两旁,逐段都有马队随车驰聚,接力奔跑。车到徐州一带,大家见到铁道两侧的壕沟里趴满了士兵,支着机枪,随时准备射击。原来有土匪得到文物列车经过的消息欲行拦路劫车,头天晚上军队已与土匪接火,此时官兵们正严阵以待,以备土匪卷土重来。

文物迁到上海后,放置在天主堂街仁济医院旧址及四川路业广公司储藏。1936年8月,南京文物保存库落成,12月8日至1937年1月17日,存沪文物仍分五批,全部运往南京。1937年1月1日,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

然而,在文物南迁的紧张阶段,故宫博物院却仍参加了赴英国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当时在南迁上海的文物中挑出铜器、瓷器、书画、玉器、银器、织绣、景泰蓝、剔红漆器、折扇、家具、文房四宝共735件,装成80大箱,其数量占整个展览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这是中国首次组织的大规模出国文物展览。

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背后的种种细节

上图是在上海挑选展品、晾晒书画的情形。照片中的书画,现在都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箱子是为赴英展览特制的,展览于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出。

文物迁至南京仅仅半年,“七·七事变”发生,于是不得不再继续西迁。文物西迁分南、中、北三路,每路又分若干批,水路、铁路、公路交替使用,分别迁到了四川巴县、乐山、峨眉。西迁文物往往到一处停留数日、数月乃至数年,每一段落谓之“一迁”。简而言之,南迁尚有目的地即南京,而西迁则完全是战乱中的逃难。中路文物止于乐山,但那里屡遭日寇飞机轰炸,储存库只好一移再移。南路起运最早,但停止最晚。从1937年8月14日开始,一迁长沙,二迁贵阳,三迁安顺华岩洞,在此停留六年。1944年秋,桂林、柳州相继失守,贵州省临危,便又回迁四川巴县飞仙岩,这时已是1944年12月18日,第二年春便筹备文物东归了。

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背后的种种细节

图为北路文物由陕西汉中经“峥嵘而崔嵬”的剑阁入川,汽车经过明月峡栈道。

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背后的种种细节

河水深时,汽车以木船驳载过河。这些照片是当时故宫职员牛德明先生现场拍摄的。

文物西迁开始于“八·一三”上海战役打响的第二天。故宫文物往江边运送时,东方不断传来隆隆的炮声。当时雇用的轮船是英国的“太古轮”,因为逃难的人太多,轮船不肯靠岸。故宫职工向同胞们讲清事情真相,逃难的人们深明大义,当即让开码头。装载文物的轮船启航了,难民们却留在码头上。文物装运工作一直持续到12月8日,当时存南京文物都运在长江码头上等候装船。到最后几日,敌机在码头上空盘旋扫射,子弹雨点一样打在文物箱件周围,押运人员只好匍匐木箱附近,扫射一过,快速装运。12月14日,日寇攻入中华门。

文物西迁除经受了战争的艰险,还发生不少意外事故。1937年12月7日,北路文物在宝鸡车站卸车后用汽车运往临时库房。当装载文物的汽车穿越路轨后,突然有两列火车相撞祸及汽车,车上一箱黄瓷宫碗和一箱钟罩被震碎。还有一次中路文物在重庆临时存放,大家只顾往楼上搬运,不料楼板承受不起,忽然塌下,压伤文物二件。北路文物在陕西褒城存放时,卫兵们荷枪实弹巡逻警戒,有一士兵腰里的手榴弹不慎坠地爆炸,有三名士兵被炸死炸伤,两件文物受损。

南迁文物包括了故宫文物的各个种类,艺术品如书画、金石、陶瓷、玉器、珠宝、金银制品、竹木牙雕工艺品、纺织品、乐器,历史文物如宫廷用品、科学仪器、医药、兵器,另外还有大量图书、档案。可以说,当时已知的宫中所存名物,全在南迁之列。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战国石鼓、文渊阁《四库全书》。战国石鼓自唐初在陕西雍城(今凤翔县)发现,又经历了颇具传奇色彩的聚散离合,先后进入宋、金宫廷,从元代起置于北京国子监,历明清六百年原地不动。它们虽是坚石造就,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早已使它们不堪一击。文物南迁时,人们对它们实行特殊保护,虽辗转数万里,毫未受损。

抗战胜利后,西迁文物于1946年1月至1947年11月陆续东归南京。在国民党政权逃往台湾前夕,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2月22日,故宫博物院将南迁文物中的2972箱分三批运至台湾,并于1965年迁至新落成的台北中山博物院,以作为临时院址。

50年代,故宫博物院陆续从南京运回文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