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百度百科上的秒懂视频中,介绍《尤利西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导读】今年2月是后现代小说《尤利西斯》首版100周年,这是意识流小说鼻祖乔伊斯的代表作,至今在爱尔兰都保留着对小说中描写到的每年6月16日的纪念。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戴从容是国内知名的乔伊斯研究专家,她以惊人勇气和才学翻译了被誉为天书的乔伊斯的另一部大作《芬尼根的守灵夜》。

2月底,戴从容在上海图书馆的讲座中,以《虚无主义的两副面孔——中的现代反抗策略》为题,带领听友细读第一章。获戴从容教授授权,现将其讲座内容作部分整理,供文学爱好者欣赏,也期待更多普通读者开启阅读《尤利西斯》之旅,体验深刻的精神共鸣。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2月26日,戴从容在上图重读经典讲座上,分享《尤利西斯》细读体会,该讲座将在19日周六下午2:00-4:00的上图云讲座重播

斯蒂芬·迪达勒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的主人公之一,对于这个人物,从候维瑞先生将其定义为“虚无主义”者,并称其为“精神空虚的骚客”,后来袁可嘉先生也借用了这一说法,直到今天,仍被大陆许多研究者视为一个负面角色。比如国内意识流小说的专家李维屏先生就在《英美意识流小说》中称其为“孤独、颓丧、多愁善感的悲观主义者”。不同于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积极抗争和锐意进取,斯蒂芬在1904年6月16日整整一天对身边事物的阴郁看法和刻薄嘲弄,使他确实容易被视为现代人的反面漫画。

然而,斯蒂芬真的是古代英雄在当代的退化吗?他面对“篡夺者”穆利根放弃还击,选择了“转身离去”,是现代人退化成懦夫的体现吗?在一个英雄们不再在战场上两军对垒的时代,现代英雄该如何抗争?

斯蒂芬的原型是乔伊斯,成长中选择“忠于自己内心”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兰登书屋《当代文库》20世纪百佳小说第三名。乔伊斯著,黄雨石依据1964年维京出版社定本翻译、修订,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尤利西斯》之前的另外一部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乔伊斯详细描写了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心路历程,他如何经历了家庭、学校、爱情/性、教会、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这些社会体系的诱惑,最终像他名字中古希腊巧匠迪达勒斯一样,选择投身艺术。

斯蒂芬·迪达勒斯的原型就是乔伊斯自己。迪达勒斯是一个古希腊名字,这个名字最著名的拥有者当然就是希腊神话中造出翅膀,带着儿子从空中逃出克里特岛的巧匠,克里特岛上著名的米诺斯迷宫也是他修建的。乔伊斯在创作中有意把斯蒂芬与这位古希腊艺术家联系在了一起:《画像》其实讲述的是年轻人如何从被动接受的婴儿,到在精神的世界里锻造出飞翔的翅膀,拥有自由有力之灵魂的心路历程。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1904年,22岁的乔伊斯(左);当年5月14日,爱尔兰艺术节歌咏比赛,乔伊斯获男高音第三名铜牌奖 源自《乔伊斯传》

在《画像》的五章中,斯蒂芬依次经历了认识的五个阶段,首先是家庭。幼年时斯蒂芬跟大部分孩子一样听父母和学校的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斯蒂芬逐渐发现自己难以“汇入别人生活的洪流”之中,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在十三四岁时就意识到周围存在着各种声音。这些声音都是让他变成别人期望的样子,是他追求自身梦想的羁绊。认识到这一点后,斯蒂芬清醒且主动地选择了一种忠实于内心、“置身于现实的界限之外”的生活。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1909年,乔伊斯送给妻子的项链上写着“爱人不在,爱人不快乐”源自《乔伊斯传》

当然,“忠实于内心”对年轻人来说依然存在走入歧路的可能。因为青春期刚刚苏醒的性欲,斯蒂芬一次次走进妓院,这让他经历了灵魂的地狱之旅,然后又因热切地通过宗教忏悔自我救赎引起了教会的注意,使得忏悔神父邀请他加入耶稣会的群体。不过,与很多作品不同,乔伊斯并没有把性欲与爱情混同,小说中始终存在着一条若隐若现的爱情线索,即他对一个少女的暗恋。而且最终在海边让他获得灵魂的自由的,也正是一位如水鸟般优雅娴静的少女。《尤利西斯》中的主人公布鲁姆同样要经过这一双重洗礼之后,才能走完回家的路。

面对国民性,乔伊斯不同于叶芝,最终离开了爱尔兰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1917年,乔伊斯在苏黎世 源自《乔伊斯传》

坚定自己的内心之前,斯蒂芬还要经历一次物质的诱惑,即教会的物质诱惑。同样需要斯蒂芬做出取舍的还有群体的诱惑,主要表现为大学同学中的爱尔兰民族主义思潮的召唤。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年代,正是爱尔兰民族意识高涨,叶芝领导了如火如荼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因为太爱,愿意为这个民族的觉醒和独立而努力,叶芝才批判当时的国民性,是那种鲁迅式的“爱之也深,责之也且”。斯蒂芬正是因为在这之前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考能力,才不会像其他大学同学那样随波逐流地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跑,在签字问题上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当然,乔伊斯其实比叶芝走得更远,最终离开了爱尔兰。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1930年代后期的乔伊斯 源自《乔伊斯传》

乔伊斯常被中国学者比拟为爱尔兰的鲁迅,因为他们都把自己民族落后的处境追源到“国民性”,也都努力去锻造自己民族的良心。但是与乔伊斯不同的是,鲁迅后来投身于民族文化运动之中,而乔伊斯创作出影响着整个世界的长篇巨制。斯蒂芬从小就以惊人的早熟认识到自己没有愤怒的感觉,受到伤害后也不是像鲁迅那样愤然反击,而是选择远离这些攻击,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和追求。他说:“他要走。他不能和别人进行斗争。他知道他的地位。”他从不把时间浪费在跟别人的争斗上。但也从未绝对否定其他人的不同选择,他只是专注于对永恒价值的追求而放弃所有的束缚、诱惑和攻击。这也是乔伊斯的坚强和勇气,一种坚持自身目标的勇气。

另一原型来自哈姆莱特,成为文学史长廊里的思想者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1922年2月22日《尤利西斯》巴黎初版封面。初版1000册,前100册为豪华版,这一天,是乔伊斯40周岁。此前因为1918年和1919年在美国杂志连载,于1920年在纽约被判停止发行,并罚款50美元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1922年2月巴黎首版封面寓意深刻。11月,茅盾即在《小说月报》上的《海上文坛消息:英文坛与美文坛》里介绍了乔伊斯,戴从容透露,乔伊斯信函中称,第一版有10个中国订单

斯蒂芬的另一个原型,是背负着父亲之死和母亲之罪的丹麦王子有些脆弱的哈姆雷特。同样,如果比较斯蒂芬、布卢姆和摩莉这三个书中对其内心有详细披露的人物,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说布卢姆和摩莉的联想是横向描述式的,斯蒂芬的就是向纵深的价值判断。

斯蒂芬的思维方式,虽然不能说更好,却更有批判性和哲理性,更带有知识分子的思辨性,或者说更接近但丁和哈姆雷特。例如,同是面对普通的爱尔兰商人,布卢姆看到经营酒店的拉里·奥克罗,一个从穷乡僻壤来都柏林打工后发了财的“农民工”,布卢姆知道他卑微的发家史,反而首先跟拉里·奥克罗打招呼。而当斯蒂芬面对早晨送牛奶的爱尔兰老妪时,却将她联想为“伺候着她的征服者与她那快乐叛徒”的爱尔兰,联想为只向治疗她肉体的医生和听取她忏悔的神父低头的低贱女性,并且“不屑于乞求她的青睐”。

斯蒂芬这里其实在用老妪寓指爱尔兰,而这并不是斯蒂芬的怪念头,在爱尔兰文学史上就有用女性比喻爱尔兰的传统,被称为“幻景诗”,描写诗人在梦中梦到象征爱尔兰的女性控诉自己遭到的象征英格兰的男性的蹂躏,并呼吁爱尔兰的勇士们来解救自己。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藏书家王强收藏的《尤利西斯》珍藏版,其中有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插画和乔伊斯的双签名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1934年纽约兰登书屋出版《尤利西斯》,这是美国初版,红色摩洛哥皮全皮装

事实上,斯蒂芬的过人之处正在于他思想的锐利,他在马特洛城堡的室友穆利根因此称他为“金赤”,意为“刀锋”,而这把刀是“艺术的柳叶刀”,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思想的利刃。作为文学史画廊中的另一个思想者,斯蒂芬的英雄业绩同样不是发生在行动之中,而是发生在思想之内。因此斯蒂芬在《尤利西斯》中一天里行动上的无所作为,其实与他丰富的内心活动正成对照。面对敌对力量,斯蒂芬的抗争存在于头脑中,无声、无形,却最终会诉诸笔端,变成永恒的力量。穆利根深知这一点,斯蒂芬也深知穆利根深知这一点,因此想到“他惧怕我艺术的柳叶刀,正如我惧怕他的”。

穆利根的思想更具撒旦性,如同魔鬼靡菲斯特式的否定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2013年6月16日,一位爱尔兰书迷扮成《尤利西斯》中主人公布鲁姆,该日是全世界乔迷“布鲁姆日”(资料图)

穆利根,作为斯蒂芬的对手,也拥有与斯蒂芬类似的思想力量,只不过,穆利根的思想更具有撒旦性。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多处有意识地把穆利根与撒旦联系在一起。与但丁笔下阴郁的撒旦不同,穆利根这个撒旦更像歌德《浮士德》中的魔鬼靡菲斯特,快乐、饶舌,整天诱惑着浮士德寻欢作乐。用靡菲斯特自己的话说,“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

虚无主义这个概念不是歌德提出来的,而是直到1862年才由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通过知识分子巴扎洛夫这个人物使其普及开来,而屠格涅夫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认为他注定无所作为。但是后来俄国的虚无主义运动的倡导者赋予了这个概念积极的反抗含义,称“虚无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言以蔽之,绝对的个人主义而已。凡所谓社会、家族,乃至宗教所强迫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切义务责任的负担,他皆借口于个人的自由,对之一概否定。”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爱尔兰都柏林模仿恢复的乔伊斯生活场景(网络资料图)

从以个人自由的名义否定家庭和宗教来说,穆利根和斯蒂芬确实都可被称为虚无主义者,但是,穆利根的靡菲斯特式的否定,与斯蒂芬看似否定的批判其实在本质上截然不同。

靡菲斯特式的否定是认为一切都毫无意义,是对终极价值的彻底否定。从而在对待他人他事时表现出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穆利根也是这样劝说斯蒂芬的。他说斯蒂芬的母亲死得像狗一样,正是他一贯的虚无主义精神的自然流露。穆利根不仅否定别人,同样也否定自己,用他的话说,“我并不重要”。

斯蒂芬比别人更有“灵魂”,更接近后现代的碎片思想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1930年,乔伊斯(中)在巴黎与《尤利西斯》的第一位出版商西尔维娅·比奇(右)(网络资料图)

斯蒂芬表面上对一切都持否定态度,但15章进入他内心的最深处后他说出的“要么全要,要么什么都不要”,这句话被认为是他的思想的集中概括。这句话与其说属于靡菲斯特式的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不如说更类似俄国虚无主义运动者追求纯正真理时表现出的可以称为完美主义的虚无主义。斯蒂芬要的是完整纯正的信仰和价值。正是因为对这份完美的执著,才使斯蒂芬面对现实中的中庸妥协感到痛苦。

穆利根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说斯蒂芬比别人都更有“灵魂”(spirit )。“精神瘫痪”是乔伊斯创作《都柏林人》时对都柏林人的最终评价,在书中他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瘫痪,缺少自己独立的思想、明确的立场和目标,以及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勇气,也即缺少“灵魂”。斯蒂芬的问题,并不是他缺少“灵魂”,而是他的“灵魂”太追求完美,无法向现实妥协。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1941年在苏黎世,乔伊斯的葬礼 源自《乔伊斯传》

斯蒂芬并非认为一切毫无意义,相反,他为意义的丧失感到痛心。只不过他的思想并不表现为正面建构体系化的宏大叙事,而是对具体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因此更接近一种后现代的碎片化思想。而穆利根那虚无主义的玩世不恭表面看快乐、幽默、无伤大雅,实质上却是缺乏骨气的势利,是怯懦的墙头草。

拒绝为母亲而跪,抗拒以爱的名义构筑的某种现代规训

与穆利根相反,斯蒂芬却在现实面前坚持着自己的批判立场,坚持着自己对完美的执着。那么,斯蒂芬所要批判的现实是什么?是爱尔兰被奴役这一政治现实,还是以穆利根为代表的爱尔兰人奴仆化的心灵?整整一天折磨着斯蒂芬的,是母亲临终前让他跪下来为自己祷告这件事。斯蒂芬的母亲所代表的是一种既被摧残也摧残人的爱。这个爱属于那个瘫痪的现实,同时这个被摧残的爱反过来又要屈折斯蒂芬的灵魂,成为斯蒂芬自由飞翔的最大羁绊。在一个现代社会里,斯蒂芬要反抗的不是特勒玛克斯所面对的强悍的敌人,而是以爱的名义构筑的对他心灵自由的羁绊。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1990年,译林出版社计划出版《尤利西斯》中译本,邀请文洁若与萧乾伉俪翻译,至1994年5月,上卷出版,1995年全本出版。这是中国第一个全译本。研究者公认,“萧版”更注重文学性

由此可见,古代的英雄面对的是外部的敌人,因此以武力抗争;现代的英雄面对的则是内在的羁绊,是精神的枷锁,只能以意志(spirit)与之抗衡。

法国学者福柯通过分析社会在不同阶段对犯罪、疯癫、性的规训手段,指出现代的规训手段越来越精细、隐蔽、完善,而且越来越借助于话语。乔伊斯选择母亲来代表这类以爱的名义束缚人的社会力量,正是意识到现代社会屈折人的灵魂的不是武力,而是各种话语,乔伊斯称之为各种声音,如同福柯所说的,构成了无处不在的社会网络。因此,对这些声音的反抗,也不是简单地说“不”就能成功的。

面对穆利根威逼向海恩斯讨钱,斯蒂芬报以沉默、狡黠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2021年8月,译林出版社出版《尤利西斯》中译本百年纪念版

斯蒂芬曾说:“我不想去为我不再相信的东西服务,并只用我允许自己使用的那些武器来自卫——那就是沉默、流亡和狡黠,而不是大声疾呼、奋起抗争这些传统英雄的反抗方式,显示出乔伊斯早在福柯之前近半个世纪,就清醒地认识到了现代社会规训力量的狡猾策略和无所不在的强大力量。

斯蒂芬的沉默的反抗性在他面对穆利根、迪西校长这些强力人物时突出地表现出来。例如当穆利根听了斯蒂芬关于爱尔兰艺术的比喻后,开始挽着斯蒂芬的胳膊,称赞斯蒂芬,大谈他们两个结成同盟,一起收拾海恩斯,建立新的异教中心。

可以看到,斯蒂芬表面的沉默中其实包含着针锋相对的立场,他在沉默中反驳着穆利根的每句话,指出穆利根的虚伪、善变和冷酷的本质。斯蒂芬的灵魂并没有被外部的声音屈折,而是倔强地等待着自己发声的时机。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在北京推广《尤利西斯》中译本百年纪念版前,2021年6月,邀请文洁若先生拍摄视频分享,文先生说,“那四年,是我们俩最快乐的时光。”当时文先生翻译,萧乾先生校订,每天工作十五、六小时(截屏至网络视频)

然而,很多时候,社会的规训力量并不允许异议者像漏网的鱼一样沉默但自由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在《尤利西斯》中,穆利根强迫斯蒂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斯蒂芬用自己的格言向海恩斯要钱。对斯蒂芬来说,这是一种屈辱的乞讨姿态,是他高傲的灵魂所不容许的。因此当穆利根第一次要斯蒂芬向海恩斯要钱时,斯蒂芬使用了沉默的手法,没有回答。但是穆利根并不因此放过他,而是向海恩斯说了,并第二次敦促斯蒂芬这样做。斯蒂芬在无法沉默的情况下回答说“今天早晨我会拿到工资”,言下之意“我宁愿自己拿钱买我的自由”。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1994年5月,金隄先生所译《尤利西斯》上卷,在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全译本问世。该版以文雅、严谨著称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乔伊斯传》[美]理查德·艾尔曼 金隄等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

但是穆利根第三次当着海恩斯的面,让斯蒂芬要钱。规训的力量不会留给被规训力量任何躲避的空间,在这种步步紧逼的强制下,斯蒂芬拿起了他的第二个武器,“狡黠”。乔伊斯则重向古希腊寻找摆脱现代权力规训的出路,把这种在夹缝中生存的智慧视为现代英雄的武器。面对穆利根的步步紧逼,斯蒂芬运用狡黠,让自己在不正面对抗规训力量的同时,却能保持自己的自由。乔伊斯在这件事上使用的狡黠武器是反讽。

反讽到逃亡:从《审判》《第二十二条军规》到《尤利西斯》

正是因为反讽这一可以在强大的、无所不在的社会规训网络下保持思想和言论自由的力量,使得反讽成为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主要运用的手法。“第二十二条军规”象征的同样是无所不在的现代规训力量,它可以随时随地出现,无法反驳,从而也无法反击。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第二十二条军规》[美]约瑟夫·海勒,译林出版社 《审判》[奥]弗兰茨·卡夫卡,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卡夫卡曾经尝试过让《审判》中的主人公约瑟夫·K对那个无处不在、无法摆脱的意识形态机器——法庭进行抵抗、置之不理,但是卡夫卡清醒地知到个人的抵抗在这种强大的规训力量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带给抵抗者悲剧性的结局,因此他让约瑟夫·K最后“像一条狗似的”被法庭派来的人杀死。

约瑟夫·海勒也深知这一点,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他也让一个叫邓巴的中尉大声说出真相和不满,却被权力机构派来的人秘密处理掉了。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同样使用过沉默和狡黠的反讽,但是规训力量依然不放过他,因此最后,约瑟夫·海勒给了尤索林,也是所有现代人一个最后的解决办法——逃亡。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202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翻译家刘象愚《尤利西斯》全译本上下,历时20年,另有单独成册的翻译札记《译“不可译”之天书——的翻译》,自此,中国有了三套《尤利西斯》中译本

不约而同的,乔伊斯同样把流亡作为现代人在社会规训力量面前最后的出路。沉默和狡黠可以摆脱暂时的危险,却无法使人从根本上,至少长久地摆脱规训的威胁。斯蒂芬选择了离开马特卢城堡,乔伊斯选择了离开爱尔兰,用自我流亡,转身寻找一个自由的世界。

最终,巴黎,或者更确切地说,艺术的世界,将成为乔伊斯的自由天堂。正是在这个世界里,乔伊斯最终用艺术的柳叶刀做出了自己的回击,而他带给后人的对规训话语的反思,正是规训性社会网络出现裂缝的开始。

戴从容:《尤利西斯》100年,英雄不在战场如何表现力量

各种版本100年中,全世界《尤利西斯》译本的部分封面(网络资料图)

整理:李念

作者:戴从容

照片和文字:李念选自《乔伊斯传》、讲堂往期稿件、网路

编辑:李念

责编: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