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香云故里以匠心守初心

香云故里以匠心守初心

榄核镇的工人们在晒制香云纱。受访者供图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走进南沙区榄核镇合沙村里,一片广袤的草地上铺满红褐色的绸缎,熠熠生辉。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雏形”。

每年3至8月,榄核镇的工友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一块原布料,手工浸泡染色后,在烈日下晾晒一小时,又重新浸染、晾晒,反复操作数次,直至太阳下山。这套流程一共操作40次左右,顺利的话,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周,再经过泥固色,一块香云纱就此诞生。

香云纱是阳光、河泥和汗水的结晶,凝聚着唯美而独特的东方神韵。历经百年沧桑,榄核镇有着得天独厚的香云纱染整“基因”。近年来,榄核镇高度重视香云纱染整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秉承香云故里的初心和匠心,将香云纱品牌打造成南沙新区的文化新名片。

采写:刘珊 张钰籴

“看天吃饭”的香云纱

在合沙村香云纱文化创意园的大晒场里,工人张金友把20米长的纱绸胚布浸入薯莨液里,反复抚弄拍打、翻动,待纱绸充分吸收薯莨液再迅速捞起,另一批工人接力进行晾晒。

“做这个太辛苦了,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做。”张金友的祖上以制作香云纱为生。他在榄核镇从事晒莨工作十余年,每天晒布400块左右,平均工作12小时以上。烈日炙烤下,张金友皮肤黝黑,常年被薯莨液浸泡的双手已经变黄。

香云纱染整技艺十分繁杂,有别于其他“精雕细琢”式的独立手工技艺,制作香云纱是“看天吃饭、集体劳动”的艺术。一块晒场,一般由18名工友同时手工操作,只有出太阳的时候,才能保证一匹面料顺畅生产。

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工人们将已经浸泡好的纱绸在晾晒场的草地上展开、拉紧、绷直,再压上竹竿,使纱绸在阳光下暴晒1小时。

“香云纱需要看天吃饭。”这是香云纱无法用机器替代进行量产的原因所在。香云纱的制作不是封闭式的,而是与阳光、泥土、植被、河水等自然元素交织。

“天气好的时候,一个星期就能晒好,天气不好的时候要晒很长时间,一旦感觉快要下雨时,我们就要立刻将草坪上的纱绸‘抢’回来。”工厂厂长莫伙兴说。

经过三洗九煮十八晒之后的纱绸,再进行过河泥,而过河泥就需要用到榄核镇独有的富含矿物质的河泥。

灰黑色的纯净河泥搅成糊状,薄敷于经多次莨水浸泡的绸面,薯莨中的单宁与河泥中的高价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绸面便被染成了黑褐色,并且历久弥新。

据了解,榄核镇已有400多年的香云纱生产历史,作为典型的岭南特色沙田水乡,拥有薯莨、河泥、草地、阳光这四个香云纱生产缺一不可的要素,尤其是富含铁元素的河泥,更是为制作优质香云纱面料提供天然保障。

香云纱是有生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没有哪样面料像香云纱这般,需要阳光、泥土、草坪,而不同的纱坯、阳光和泥土,也让香云纱的品质不同。不可控的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香云纱生产的周期与产量,这也使榄核镇出土的香云纱成品更加珍贵,远销四方。

从一个厂到一串产业链

榄核镇瞄准非遗产业链,愿景远大。2021年,榄核镇引进杭州润祥丝绸有限公司与湴湄村云纱星韵香云纱产业园共同落户。

“非遗这么多,真正能做成产业的倒真不多。”云纱星韵香云纱产业园的投资者罗兆荣笃定,香云纱一定可以。

其实早在落户之前,罗兆荣与榄核镇已有十几年的“过泥”之交。罗兆荣告诉记者,他在佛山南海西樵镇有大约100多亩地的香云纱晒场,从2008年起,他便在榄核镇开了一家香云纱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过泥工艺过泥场。在佛山南海浸晒完的香云纱半成品,将会被运到榄核镇的过泥场进行“过泥”,经受一次榄核河水的“洗礼”。

罗兆荣专门算了一笔账:当前,香云纱面料市场平均价约为200元/米,服装成品市值约为面料市值5倍,香云纱成品的市场规模约250亿元,但目前面料的产量仅能满足市场50%左右的需求。

“这是一项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产业,需要将产业链上的生产、研发、设计、推广、销售等环节集聚。”罗兆荣说。

近年来,榄核镇全力推进土地流转,加大土地集约力度,盘活农村低效用地,实现集中经营,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入专业团队进行专业化、规范化、产业化、规模化地发展香云纱产业。

“榄核镇的产业发展决心和红色文化土壤感染了我。”据罗兆荣回忆,从项目落户选址、办理企业证照、水电设施办理,到生产过程遇到的问题、企业扩大发展问题等,榄核镇都在全方位跟进、服务到底。

位于湴湄村的云纱星韵香云纱产业园,如今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再过1个月,前面的这片香蕉地将变身香云纱晒场,一件件香云纱成衣将从这里走出去。”罗兆荣指着这片200多亩的土地,满眼星光。

云纱星韵香云纱产业基地里的香云纱博物馆、产品发布中心和研学体验中心等基础设施,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预计5月第一期投入运营。不久的将来,国家级、省级年轻服装设计师进驻产业园,并利用农民的闲置房屋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晒场上架起直播间、办起时装秀,香云纱的“带货”时代即将来临。

“我们将推动行业从原来的纯加工转型升级为营销和文化交流中心,通过营造全产业链赋予其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榄核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将打造成集生产、晒制、加工、展销生产、私人定制、品牌孵化为一体的香云纱全产业链。

榄核镇把促进香云纱文创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不仅注重对香云纱传统染整晒制工艺的传承,还积极将非遗传承与现代审美创新有机结合,引领非遗产业“走出去”。

非遗“活”起来

连续四年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时尚大舞台;合沙香云乐苑成功创建“广州市农业公园”;冼星海文化艺术创作中心的榄核香云纱展示馆正式对外开放……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榄核香云纱的文化品牌逐渐打响。

一到周末,合沙村香云纱文化创意园的游客熙熙攘攘。走在羊肠小道上,他们既可以参观完整的香云纱染整工序,也能在晒场与最“新鲜”的香云纱来一场亲密接触,还能举家出游在香云纱果园采摘饮食、休闲娱乐。2020年,创意园吸引了本地及外地游客7万余人,带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榄核镇不仅十分重视香云纱染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还将推广香云纱文化、传承香云纱工艺、发展香云纱产业与休闲、旅游观光产业相结合。

作为星海故里,榄核镇正在尝试将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跨界融合。这也是罗兆荣来到这里的初衷,当红色音符遇上非遗手艺香云纱,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罗兆荣认为,香云纱不再是躺在橱窗里的非遗手工艺品,而是浸润生活的文化美学。

早在2015年,榄核镇与华南农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了香云纱文化研究中心,组建香云纱研发设计团队,致力于香云纱文化价值的研究与发掘。此后,榄核镇与华南农业大学成功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并举办榄核香云纱春夏时装发布会、香云纱高峰论坛及国际艺术基金香云纱时尚化推广活动等。

香云纱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情愫。

榄核镇与非遗专业设计团队合作,设计生产香囊、手袋、包包等时尚文创产品。穿越历史而来,紧跟时尚潮流,设计师们花了很多心思让香云纱重新“活”起来,展示出中式新古典的优雅气息。

在“非遗即时尚”香云纱静态展,感受香云纱的岁月静美;在“榄核非遗 云纱共享”亲子参观香云纱制作基地活动中,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香云纱手工艺品DIY制作、云纱模特形体培训,让非遗之光照进现实;摄影作品展用镜头语言展现香云纱之美……

榄核镇以特色区域场馆为依托,推出一系列高品质特色文化服务,生动展现榄核香云纱的人文历史、染整技艺和工艺成品,让新一代年轻人爱上非遗。

在榄核,多所幼儿园开设了香云纱特色课程,将染整程序浓缩进课堂,全镇9所公立中小学全部推进香云纱文化及工艺科普教育,孩子们在非遗文化中沐浴成长。

2021年,61岁的榄核香云纱非遗传承人周晓刚凭借一手“晒莨技艺”,获聘高级工程师。周晓刚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推广也需要创新,“只要我们有更多创新,就能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工艺。”

每一座城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印记。在榄核,香云纱的重生,不仅是传统手艺的活化,更是城市文脉的挖掘,也折射了匠心守护非遗的初心。一批现代“工匠”坚守香云纱染整技艺数十年,让榄核非遗文化在南粤大地焕发活力。

一个文化魅力小镇正在岭南蓄势待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