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那位几乎被所有人忽略的“狗镇少女”,聊《读水浒:人性的十三种刻度》

【1】整个梁山唯一的美娘子

水浒传108将,只有3个女子,分别是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和一丈青·扈三娘。即使不了解前两位要么厮混于黑白两道,要么专卖人肉馒头这种杀人勾当,只从母大虫或母夜叉的绰号看,便能猜测到她们多半是恶妇悍嫂。

而这一丈青,指的是兼带挖耳杓的细长首饰,一头尖细,一头较粗,顶端作小杓。或许是强调一个玲珑小巧,与众不同。

尤记得小时候收集的小浣熊水浒卡,这【一丈青·扈三娘】该是最好看得卡面之一,娇与媚,丽与飒结合得那是一个恰到好处。

而这扈三娘,出身也不简单,这是扈家庄的千金大小姐,文武双全。这样的奇女子,在《水浒传》中出场的时候,施耐庵给她写的诗是这样的——

雾鬓云鬟娇女将,凤头鞋宝镫斜踏。黄金坚甲衬红纱,狮蛮带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手将猛将生拿。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

扈三娘的高光时刻似乎就是在生擒王英,连胜欧鹏和马麟,甚至冷不丁要一刀捅死宋江之时,然而,接下来她遇上的是林冲,然后就被捉了。

之后,祝家庄被梁山的人打了下来,整个扈家庄被李逵烧光杀光——“扈太公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

唯二活下来的是扈三娘与她的亲哥,扈成。不过,这位扈成最后下落不明。无论如何,扈三娘真落得个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下场。

扈三娘接下来的人生轨迹就令人唏嘘了,扈三娘被宋江安排着嫁给了自己的手下败将——“矮挫色”王英,哦,对了,这货还喜欢吃人心,也不知道这王英是人还是兽。

小家碧玉下嫁给地痞流氓,这真是孬种王英的“福气”。

之后的故事里,扈三娘踏踏实实地为梁山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另两位好汉彭玘与郝思文都曾被她擒住,连辽国的天寿公主都是她的手下败将。扈三娘的魅力与战力,远超不少“豪杰”之上。

然而,她的结局呢,是在征方腊的时候被人用暗器打死了。攻打睦州的时候,郑彪把王英一枪戳死,而扈三娘为了给王英报仇,紧追郑彪,估计是扈三娘情绪过于激动,于是就被暗器打死了。

【2】“狗镇少女”程小姐

整部《水浒传》人物众多,作为这种“宏大叙事”的传奇,除了一些自带光环的主角,有些小角色只能是很容易被人忽略掉的“道具角色”。

《读水浒 : 人性的十三种刻度》中,就提到一个比扈三娘更惨的角色——东平府太守程万里的女儿,由于我们不晓得姑娘的名,我们只好将其称为程小姐。

据说这程小姐长得很美,而且,应该还是太守绝对的掌上明珠,一直都舍不得嫁出去。古代也好,今天也罢,官员子女的婚姻之事多与政治相关,如果程小姐一直未订亲,只能说明程万里过于宠溺了。

如果以东平府太守这个职位看,程万里的官不算小——因为如果以宋时看,虽然没有【太守】这个官名,但大概是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兼军事长官。

注意,东平府可不小。

程万里有个下属,叫董平,绰号“双枪将",原是东平府兵马都监。他曾屡次找人上门提亲,程太守当然是不会答应——下属提亲,这算是高攀,换了谁会接受。

这董平估计是怀恨在心,在自己被宋江擒获后,马上投降,接着把屠刀挥向曾经的老上司——他带了一众梁山人马,冲进城内,“杀了程太守一家人口,夺了这女儿”。

与扈三娘一样,没有选择的程小姐就这样上了梁山。

接下来,关于程小姐的故事,在《水浒传》这本书中就到此为止了。而董平在征方腊时战死,程小姐想必是成了寡妇。

押沙龙在《读水浒 : 人性的十三种刻度》里,把扈三娘与程小姐归为”狗镇少女“这个概念里——这个词源自电影《狗镇》。

仔细想想,这些故事中的妙龄女子,恐怕是只能通过性来换取自己的生存可能,然而,现实比戏剧更残酷。

【3】105个男人与3个女人的故事吗?

我小时候读”四大名著“,是觉得好玩儿:你看孙猴子是如此折腾,最后修成正果;诸葛亮事必躬亲,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贾府的故事,端出的是青年男女的爱恨交织;至于水浒,看一众好汉”匡扶正义“,替天行道,又是怎样一个过瘾!

然而,长大了之后再读”四大名著“,可能更感兴趣的是对人物的描述——例如各种诗词,而不是故事。

《三国演义》过于虚幻,正史中的三国远比演义更令人心潮澎湃,而且,蜀汉更真实的另一面也让人觉得”历史哦,原来如此“或”历史哦,不过如此“——殊不知“国不置史,注记无官”?

至于《水浒传》,看起来是105个男人与3个女人的故事,可细细算,真正立起来的形象不过几十位,其余的都是给主菜做陪衬的配菜。同时,整本书实际上(可能)不过是一位钻营者用其他人的鲜血染红自己的帽子的大悲剧。

整本《水浒传》,我都没读出好汉们有多少“替天行道”的“义事”来。虽说有些人是因为宋廷腐朽不堪,民不聊生才被迫“杀人越货”,但各种攻城掠地,老百姓们的生活就没影响吗?又有多少无辜的老百姓死于混战中?

梁山好汉们做的事,都是“正义”的吗?或者说,他们可能就不是小说中定义明确的【正派】。这对于读者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故事中有明确的【善】和清晰的【恶】,双方的各种冲突都很好理解。

纵观全书,108人第一个跳脱的是公孙胜,这位近乎魔法师一般的道士很早就被自己的师父告诫,要远离是非,征讨方腊前就归隐山岭。而那些在被招安后就已经有极好归宿的都是“匠人”,如安道全、金大坚、皇甫端、萧让、乐和等。

至于李俊、童威、童猛、李应、柴进、戴宗、朱仝等人,在小说中可能并不算一线人物,倒得了各自的善终。

颇有讽刺的是,一心求荣的宋江,最后落得了【求死】。

严格来说,宋江作为地方押司,本就是个黑白两道通吃的地头蛇,指望这种人物能如何“匡扶正义”,纯属扯淡。

宋江我个人是不怎么喜欢的。同时,整本书开头的一个重要角色,也可以简单聊聊——林冲。

有些人可能会喜欢林冲这个角色,但我个人不太感冒。尤其我还看过张家辉主演的《英雄本色》后,感觉林冲这个形象挺孬的——这部电影中,张家辉饰演林冲,王祖贤饰演林冲的娇妻。

押沙龙在《读水浒 : 人性的十三种刻度》分析林冲这个形象时,将其归位在“中产阶级”——

他有点小道德,但是也不怎么坚持;有点小追求,但也不怎么当真。

他能爱一个人,但爱得并不彻底;他也能对朋友好,但好得也很有限度。

他最关心的事情,就是轻轻松松地过安稳日子。

只要日子安稳,其他事情能糊弄过去就糊弄过去。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林冲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武功高。

如果撇开这一点,他非常像我们这些普通人。

以我个人之见,普通人其实与“中产阶级”还差了点,核心在于,“中产阶级”的一大特点是“保守”,觉得现状还不错,也没什么动力去改变——除非像林冲这样,被逼到绝境才会跳起来。

然而,“中产阶级”的生存弹性很低,为了保有自己的“阶级光彩”,背上沉重的房贷、车贷还有各种消费虚荣,让自己根本不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经济萧条下,企业淘汰冗员,目光就很容易集中在这些年纪有点大、能力不如年轻一代的“暮色一层”。

如果你认同林冲是“中产阶级”,似乎林冲的结局就暗示了“中产阶级”的结局。

征讨完方腊,作为36天罡星中存活下来的大将,他未死于战场已是万幸,考虑到他原来就是正儿八经的官员,回东京后应该是能被封个地方官,从此衣食无忧,享受以前的快乐生活。

然而,林冲却是中途得了风瘫——这风瘫理解为中风吧。最后是病逝在杭州六和寺。

太委屈了。

【4】写在后面

像上述关于对《水浒传》的体会,我能絮絮叨叨聊很多,但随着年纪渐长,越发觉得这些像极了“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个人很难对《读水浒:人性的十三种刻度》给出一个明确的【好】或【劣】的评价,因为在阅读此书之前的若干年的学生时代,类似什么“xx品水浒”、“xx读金庸”、“xx聊三国”已经看了不少。

读者对任何一本书的品读,或者是像《水浒传》这样名著的“解读”,像极了我们当年为了考试不得不应付各种阅读理解,只不过,学校考试的阅读理解有个标准答案,社会考试的阅读理解有答案,这种答案聊胜于无。

我们所做的是,几乎都是把过去的故事套上今天的意义。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解读出不同的内容,只要能逻辑自洽就成。至于是不是作者的原意,完全不重要。

《读水浒:人性的十三种刻度》的作者押沙龙认为,施耐庵在创作时“会本能地让人物这么说话,这么行事,让他们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行为逻辑,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写,他可能并没有仔细推敲过”。

而且,他还认为——

小说写作教程会告诉作家应该这么写、那么写,好像每一段话都应该有明确的意图,每一段情节都应该起到具体的作用。实际上,顶级作家不可能如此写作。如果每写一段话,都明确知道自己这么写的目的,那他最多是个二流作家。

我们解读的东西,往往是作者无意识的直觉产物。有时候,冰山理论不仅对读者成立,对作者也是成立的。解读者的任务,并不是还原作者的想法,而是尽可能地揭示这座冰山。

我对上述论调并不赞同,一流的小说家“可能并没有仔细推敲过”,不是因为他未考虑过每一段话都应该有明确的意图,而是在数年的写作锻炼中,他的创作已经是基于一种习惯(本能)——就像不少生意人极端懂得察言观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因为在大量实践和试错中,他已经有了一套处理模式。

而在这一套处理模式形成之前,他会各种揣摩、复盘、迭代。

同时,“说书人”所做的,其实就是把自己经历的故事,总结出的道理,借用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套着皮再说一遍。

毕竟,人性的七七八八,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想说点不一样的,除非换个物种作为标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