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超市收银员蔡萍5年创作1300余首诗词:但凭岁月锁韶光,且唱今朝景象

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因为长期劳作,又缺乏护理,超市收银员蔡萍的手指皮肤变硬开裂,她想,“十指裂开花,很影响数钱的速度。”

你很难想象,这位结账盘存之外,还会走街串巷推销、骑行送货上门的中年妇女,心底藏诗——

“月照一身皎洁,风吹双臂清凉。路灯孤影步匆忙,只为碎银几两。收拾少时绮梦,消磨昨日诗囊。不言落叶为谁伤,只为曾经向往。”(《西江月·初秋晨起工作有感》)

5年前,诗词为这位42岁的湖北黄州妇女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此细雨不只是细雨,是轻叩心门的情丝;晚风不只是晚风,是拂起往事的闲愁。

5年来,蔡萍以“五月”的笔名创作1300余首词,2019年入选黄冈百名诗家。

走进蔡萍的世界,你或许会认定,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住着一颗诗歌的灵魂,或许会明白何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时间管理大师,慢慢沉醉于新世界

对万物心怀浪漫、温柔以待的蔡萍,对时间称得上严苛。

昨日,接到极目新闻记者电话的她正坐在电脑前编辑微刊,除了“超市收银员”的身份,她还兼任《茶村诗词》执行主编、《东坡赤壁诗词微刊》编委。编辑微刊的同时,她通过手机软件听着《诗词讲解》课程,其间更烹煮面条作早午餐。超市的工作“两班倒”,早晨留给蔡萍的时间并不多,不久她就该去轮班了。

她在电话中,听到极目新闻记者称呼自己为“蔡老师”,连忙不好意思道,“蔡萍就好”。在超市,她也一向低调,“我没有告诉人家我会写诗。”

周围人是否识得这位“女诗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喜欢诗词这件事本身。

蔡萍从小偏爱诗词的韵律和变化,读小学时,常常手捧一本《唐诗三百首》,据她介绍,这本泛黄的老书也一直读到前几年才放下。后来参加工作,她开始写短诗,严谨地说,“应该称为打油诗”,她“不懂写诗词有多少规矩”,直到有一天,被一位老师邀请进了黄冈市团风县茶村诗社群,才“打开了新世界”。“原来只是喜欢,后来它(诗词)在我面前展现了一幅不一样的画面,慢慢地,我就沉醉进去了。”

从最难的《喝火令》入门,时常起夜改稿

蔡萍学诗非常刻苦,只要下了班就“全身而退”,埋头苦练。而创作诗词,也有门道。

以前蔡萍只读《唐诗三百》这种诗集,后来她扩大阅读面,开始啃最基础的“工具书”,例如《诗词格律》。

明代《草堂诗馀》将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学词当先学小令,而又最好从简单的《临江仙》《清平乐》等词令入门。蔡萍喜欢填写词令,她偏从《喝火令》着手。

“《喝火令》难度系数最高,因为二仗三枪等要求,我写着写着都快哭了,半天找不着北。在大量研读古今名家的《喝火令》,并慢慢掌握诀窍后,我竟一天写了三首。我们(茶村诗社)社长说,没想到我会先学这么难的词令,还是有一点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里面啊!”

蔡萍在创作过程中,常为了一个字或一句话半夜爬起来改稿。“白天要上班,晚上回来做家务,基本上深夜10点半后才能进入创作阶段。而我们在基层上班的员工,早晨6点就得到岗,如果晚上12点还没睡,第二天就难起来。所以我写到12点就会逼自己赶紧睡觉,可睡着睡着总觉得哪一句不够好,又马上翻起来改,不然怕第二天忘了。”

3月8日那天,蔡萍写了一首《采桑子·美丽乡村傅家湾》:乡间自有乡间好。绿满村郊,云满山腰。水响林间轻雾缭。捣衣砧上童谣袅。水暖溪桥,意暖空巢。百味乡愁入梦遥。这首词中“水响林间轻雾缭”正是蔡萍睡下又起夜改写的,原作“处处芸薹把手招”。“‘水响林间轻雾绕’更有感觉,其视觉、听觉,以及想像空间更大。”蔡萍介绍道。

守在高考考场外的母亲,为儿写词四首

最开始学诗词,蔡萍的创作以“闺怨”居多。随着诗社里组织的采风活动越来越丰富,她开始进行一些红色题材、乡村振兴等大主题创作,再后来,用蔡萍的话形容,“现在看见什么写什么”。

就这样,一切正在发生的,都成了她的缪斯女神。

因为能者多劳,本职为收银员的她兼顾销售、上门送货等工作。她填《踏莎行》,将上门促销引入其中:“早起霞生,夜归月浅。时逢寒露乡间赶。走街串户问村民,挨家最惧门前犬”;她填《眼儿媚》,抒发与异乡表妹的姐妹情,“执樽对月,合衣同寝,旧事怀柔。”

提到生活中的小事,蔡萍在电话那头想到了远在武汉上大学的儿子。

“我天天忙于工作,又写这写那,疏忽了他。前段时间超市盘点,我加班到夜里两三点钟才回来,他明明前一天跟我说了第二天要上学,我却把这事给忘了。虽说儿子读大学了,我可以轻松一些,但做母亲的总是想在每一个环节都能照顾好孩子,毕竟他不会在我身边待多久了,他注定是要‘长翅膀’飞走的。”

去年蔡萍儿子参加高考的那天,倾盆大雨,蔡萍一直蹲守在考点门外。彼时的她在雨中作了四首词,其中写道:“车行街面如舟。薄衣溅水也无由。今朝儿试剑,祈祷在心头。”

对于母亲的爱好,儿子十分支持,耳濡目染下,也培养了读书、画画等兴趣爱好。有时候儿子看到父亲在家看电视,都会笑说:“爸爸,您看看我妈,天天看书。”

笔名五月有深情,人生的道理在字里行间闪烁

蔡萍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母亲是一位一生兢兢业业的裁缝,直到今年72岁,仍缝缝补补做服装赚点手工钱。

问蔡萍,为何选用“五月”作笔名?她说“因母亲五月生。”

蔡萍曾在散文中写道:“母亲俭朴,一生只为别人活。在我的印象中,她只赚钱不花钱,即使花钱也是花在儿女身上。和母亲相处必须学会善意说谎,一百元的东西只得说五十,要不然就是一个字‘贵’。一生用二个字概括得干干净净:奉献。”

诗词从来不是剥离而独立存在的,它与生活血肉相连。

蔡萍在母亲身上传承勤恳踏实的家风,也将与母亲的日常注入笔端,她携母游恩施道,“窗外层峦天幕濡,动车驶过辋川图。游人座上颜容倦,娘问恩施有雨无”;她也在诗友的身上学习面对困难的坚韧。

前年,她曾与茶村诗社一行10余人,看望诗友“窗景”。“窗景9岁时患上了类风湿。因家境不好,医疗条件有限,导致瘫痪,从此与拐杖为伍45年。他没出过远门,只偶尔拄着拐杖在门口‘走走’。窗景说,他也有过幸福的童年,9岁之前爬树、荡秋千、玩乐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蔡萍没有问窗景为什么叫“窗景”,现在似乎也明白这名字的意思。

那一天蔡萍临走的时候,翻了一下窗景的书本,看到一首《七绝》像看到了窗景的自诉:“窗前遥望四时风,梦里寻思一世空。无奈沉疴身苦短,不甘困守在笼中。”

诗友间第一次的“网友变现”、线下见面,给了蔡萍很深的触动。“其实,我们的身边有太多的困难,工作在外太阳大了怕晒黑,跑路多了嫌腿软,挨领导的几句批评了就不想做。然而,我的这种种嫌弃却是窗景的奢望。”那次回家后,蔡萍为窗景回了一首《七绝》:“窗外蝉声噪未休,室中棋奕侑闲愁。景无穷尽哪堪看,折翼凡间韵作舟。”

家在黄州的蔡萍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她最喜欢的恰是曾谪居黄州的苏轼的词,写满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旷达。她在电话里将苏轼的《定风波》背诵起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