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平安健康连续亏损,毛利率罕见下滑,互联网医疗还会好吗?

过去一年,互联网医疗挺难的。

2022年3月15日,平安好医生公布2021年年报:总收入73.34亿元,同比增长6.8%;归母净亏损15.38亿元,同比扩大62.2%。

对于亏损的大幅扩大,平安健康董事会主席兼CEO方蔚豪表示:“这与战略转型期的投入有关,这些投入非常值得,非常必要。”

互联网医疗还会好吗?

连续亏损,毛利率罕见下滑

2021年2月,平安好医生的股价创下历史最高价148.5港元,随后一路走低。3月16日,在国家定调的利好刺激下,平安好医生上涨11.18%,只涨到了17.5港元,一年之内市值缩水八成以上。

2018年到2021年,平安健康连亏4年,亏损额分别为9.13亿元、7.47亿元、9.49亿元、15.38亿元。

方蔚豪解释称,整体亏损加大与包括医生生态、企业的健康管理服务、地面医院网络的建设、互联网医院等大量的战略投入有关。

让市场不安的,其实是毛利率在下降。这意味着,平安健康在互联网医疗业务上的获利在减少。

——对此,平安健康归咎于疫情缓和后带来的体检服务履约率大幅上升。

2021年,平安健康前五大客户中,包括平安寿险、平安银行、平安产险三个平安系。业内认为,平安系的“转移支付”是平安健康收益的主要来源,保险用户履约来体检的人越多,对平安健康来说成本就越高,毛利率会下降。

C端目前仍是平安健康主要的盈利来源。2020年,平安健康确定了产品、渠道、能力升级的战略2.0,开始向企业B端客户开拓。2021年是其战略转型落地的第一年,整体来看,效果还不明显。

不过方蔚豪并不担心,在业绩发布会上他认为:目前平安健康有4.2亿累计注册用户,没有必要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更应该深耕医疗健康业务本身。

方蔚豪表示,B端是平安健康最应该深入耕耘的渠道。转向B端客户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过程,“这条道路我们是坚定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越来越多实证的案例落地。”

根据平安健康的规划,除了企业B端客户和保险之外,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产品会是未来最主要的产品序列。

互联网医疗模式成败之争

外界更为关心的是,平安健康何时盈利?这是面向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拷问。

从2010年前后“互联网医疗”诞生开始,几乎没有企业可以宣称在这个万众瞩目的赛道上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例如,成立近7年,平安健康还在“转型”。

2021年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平安健康曾表示,将在2024年~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而3月15日,方蔚豪再次表示:“随着B端和C端客户满意度提升,会产生正向循环产生,收入和利润是完全可期的。”

这一次,方蔚豪没提盈利的具体时间点。

平安健康的业务思路似乎更趋向于进入内部闭环。平安集团拥有保险、金融等业务,能够在客户、产品、技术等各方面帮助平安健康,将平安健康融入到平安集团的大战略中。

这让平安健康进入了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好比其他互联网医疗机构都想开三甲医院,面向全社会患者;平安健康却开了一家国企工厂医院,主要面向特定患者。

这或许与互联网医疗的政策不确定性有关。过去一年,互联网医疗处于有关部门的强监管之下,外界也一度展开对互联网医疗发展前景的讨论。

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内容涵盖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监管责任等多个方面,提出医疗机构应当有专门部门管理互联网诊疗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药学服务、信息技术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方蔚豪认为,这一政策出台恰逢其时,是对行业长期、健康发展非常有利的重大措施和政策,对于头部公司来说是利好消息,非常欢迎。

面对新的压力,健识局获悉,平安健康已经启动了回购计划,宣布至多回购5600万股平安好医生股票,目前已回购约1796万股。平安健康资深副总裁、首席财务官臧珞琦特别强调:董事会相信平安好医生的股价被低估。

提及未来,方蔚豪表示:“我们并不能简单的停留在一个医疗机构,我们也不是一个非常纯粹和简单的线上的医疗机构。”

处于转型阵痛和业绩低谷的平安健康会往何处去?时间会给出真实答案。

#互联网医疗##平安健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