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EV智驱|该“锤”的没锤,这届315连“软柿子”都不捏了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当所有人都聚焦新能源汽车,希望“315晚会”能够重锤一些行业乱象时,它又让人失望了。

事实上,从去年以来,消费者跟新能源汽车“积怨已久”。

自燃、锁电、续航虚标、延期交付、私自减配、虚假宣传…

根据中消协公布的《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新能源汽车相关投诉逐年飙升,其中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投诉量41624件,在商品类投诉中占比8.48%,在商品类整体投诉量中排名第三。

在这么一个排名第三的商品投诉类目,甚至都找不到“软柿子”捏捏,无疑让消费者不胜其愤。

对其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而言,作为个体进行维权的高成本和高难度更是阻碍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障碍和关卡。

当诉求得不到全面的疏解,3.15也无法成为泄愤的“分洪口”,消费者还能何去何从?

问题我知道,但就不解决?

事实上,从消费者的投诉来看,已经涉及到新能源车购买、使用、售后等方方面面。

而且,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相关投诉涨幅明显。

其中,不少问题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特斯拉的“刹车门”和威马的“锁电门”就是典型的例子。

电动星人认为,对于消费者投诉的问题,厂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譬如产品安全。目前,随着车辆电动化、智能化程度提升,产品上的新问题总会不断出现,断电、自燃、系统失灵等现象屡屡发生。

大家心里也都知道,要保障产品“100%安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但是,车企至少做到强化质量监管、提升技术水平,并在出现问题后积极应对。

反观部分新能源车企,总是在安全事情爆发后,摆出一副“问题我知道,但就不解决”的沉默态度。

长此以往,消费者如何能不着急?

更有甚者,部分车企还拖延推诿或把责任推到消费者身上。

就像去年上海车展期间的特斯拉“车顶维权”事件,最后可谓两败俱伤,若特斯拉和消费者早早实现有效沟通,也不至于闹到街知巷闻。

其次是虚假宣传问题。

以续驶里程为例,车企的数据是基于“控制条件”下的测试表现,在消费者的实际生活中很难复制。

比如冬季续驶里程折损快,一方面是电池低温衰减的特性无法避免;另一方面,低温下车辆运行和使用造成的衰减普遍存在。

自动驾驶也是如此,由于部分车企的“夸大宣传”,导致消费者出现认知偏差,因而事故连连。

这些问题受制于技术局限,虽然任何车企都难以避免,但至少让消费者做到“心里有数”。

部分车企为了“冲销量”,做出一系列虚假宣传,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才是一系列纠纷产生的原因。

显然,新能源车的行业乱象,根源还是某些车企为了“抢占市场”的“胡作非为”,也需要更多相关部门介入共同监管。

问题“如鲠在喉”,消费者的权益谁来维护?

自新能源车的诞生以来,问题一直存在,只不过是程度上的区别。

如今,伴随着行业的走大走强,这些问题却开始让新能源车发展“如鲠在喉”,达到不得不除的地步。

而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消费者也面临“举证难、维权难”等痛点。

315晚会,对于那些委屈的车主来说,只不过类似于“最后的希望”而已。

如今,“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或许只能寄希望去相关部门积极为消费者提供帮助。

而在此之外,仍然需要“政府监管”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

毕竟,新能源汽车的“缺陷”往往看不见、摸不着,消费者也难免 “躺枪”,这也对监管平台和技术手段提出了新要求。

从汽车产业的角度出发,应提高政策适配性,建立新能源汽车检测与评估标准体系,“年审”和日常保养应纳入动力电池性能检测。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要求汽车都必须进行年检,但现行的检测指标仅针对燃油车,而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则还没有具体的“年审”标准。

因而,完善新能源汽车市场监管制度,势在必行。

毕竟监管若松泛,便只能依靠汽车企业道德对标,消费者更加没有合法权利可言。

智驱公论

针对新能源汽车“维权难”现状,中国消费者协会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消费者在签署购车协议前,细心研读其内容尤为关键。”

譬如,消费者必须明确违约责任,并约定解决方式。同时,售后服务条款也要重点查看,明确经销商应承担的各种义务。

显然,就现阶段而言,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要维护自身权利,暂时还需要“小心翼翼”。

而于车企而言,更应身体力行的实践“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整天挂在嘴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