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薪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在55岁跳塔自杀

“我们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铿锵有力的宣言随着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的持续播出火热出圈。全国各大博物馆陆续登上央视舞台,节目借用前世今生的剧情演绎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与文物对话。

华夏历经五千年的时光仍然璀璨耀眼,文物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沉淀。千年文物如何能从昏暗的地下重现人间?千年后的世人又如何能知晓千年前的文物传奇?文物背后的万千文物工作者不怕枯燥,不辞辛苦,为达此目的倾尽心血。

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传奇故事,或前世或今生。而有一位女子,注定要同“国宝”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馈赠世人。

她出生名门,却不辞辛苦,投身到考古事业中;她风华正茂,青春年少,却没有结婚生子;她事业有成,颇负盛名,却在55岁跳塔自杀。

她是曾昭燏,是曾国藩大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是中国杰出的女博物馆家、考古学家。她对文物,充满热情与责任,为祖国的考古、博物馆事业奉献终身;她对世人,不吝慈悲与善意,在跳塔自杀前仍然留下“我的死与司机无关”的遗言。高才短命人谁惜,曾家女儿留名万世后人惜。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薪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在55岁跳塔自杀

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门父子三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家三才子的传奇佳话流传至今。千年后,晚清时的曾家“万宜堂”,就将这种传递笃学家风的火炬伸手接过,并且添柴加火,光耀民国。

曾家三子四女,无一不是各个行业的精英。其中长女曾昭燏更是其中的佼佼者。1909年1月27日,曾昭燏出生在湘乡县荷叶乡万宜堂的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曾广祚,是江苏候补道。

曾昭燏幼时,恰逢时代巨变,清政府土崩瓦解,但是曾家名门之后,底蕴深厚,治学严谨,她便被送到私塾认字读书。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薪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在55岁跳塔自杀

天资聪颖,勤奋刻苦,12岁时曾昭燏考入长沙艺芳女校。女校的校长是曾昭燏的堂姐,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曾结婚生子。这种行径在当时可谓是世所罕见,年幼的曾昭燏也曾问过堂姐,但堂姐却说:“嫁了人,只能帮助每一个家庭几个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务千万人。”

年少的曾昭燏不懂其中的情怀与担当,只隐隐觉得堂姐是个了不起的人,她正在做伟大的事。谁曾想,未来的曾昭燏自己也终身未嫁,将自己一生奉献给了国家事业,或许,在此时便已初现端倪。

1929年,20岁的曾昭燏考入中央大学外语系,后又因为某种原因转入中文系。在这里,她又恰逢贵人,有幸成为国学大师胡小石的学生。

胡小石学富五车,学识渊博,讲课旁征博引,趣味横生。在胡老师的影响下,曾昭燏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更是对考古产生了浓烈兴趣。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薪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在55岁跳塔自杀

25岁的曾昭燏中文系毕业,这是1934年,此时国内局势不稳,动荡不安,她决定出国进一步深造学习,在二哥连襟傅斯年的建议下,她来到了英国学习田野考古。

远渡重洋,从贫穷落后的祖国来到繁华发达的英国,曾昭燏看到英国博物馆里的众多中国文物时是心如刀割,她立志要学成归国,发展祖国的博物馆事业。

在英国留学的这段时间,她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并得到了赴欧讲学的中博院筹备处主任李济的赏识,在他的培养帮助下,曾昭燏在考古事业的路上越走越远。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薪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在55岁跳塔自杀

留取丹心照汗青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外敌入侵,战乱不休的年代,仍有无数仁人志士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抱以一片赤子之心,毅然回国。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国历经劫难仍能站起来傲视群雄的根源所在。

1938年9月,感于国难当头,曾昭燏放弃英国大学考古学院之聘,回国效力。次年1月,曾昭燏携母抵达昆明,任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

田野考古十分辛苦,而对于先天上较男子而言体能较弱的女子来说,风餐露宿挖掘文物更是难上加难。但于曾昭燏而言,为兴趣爱好奔波,为国家事业辛苦,是乐在其中。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薪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在55岁跳塔自杀

1939年3月至1940年9月,曾昭燏与同事共发掘马龙遗址、佛顶甲乙二遗址、龙泉遗址等5处,经研究整理,西南这一地区的文化被定名为“沧河文化”。

之后,她与吴金鼎主持了四川彭山县东汉崖墓的发掘工作,攀爬在山间洞口中,曾昭燏一人做的田野考古笔记,具有极大的价值,被认为是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成果。

之后在实地考古工作中,曾昭燏总结了众多理论知识,她与吴金鼎合著的《云南苍洱考古报告》,是研究云南地方史的珍贵资料。

内战结束后,本来有机会去台湾的曾昭燏决定留守大陆,而且极力反对国民党当局运走文物,并且“文物太重易被损毁”的理由留下了中国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薪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在55岁跳塔自杀

高才短命有谁怜

新中国成立后,曾昭燏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拿着微薄的工资,投入最大的心血。她对待工作兢兢业业,纪律严明,不计较报酬,虽著作等身,但所得稿费,几乎都用来接济员工。

才华横溢、自立自强的女子不乏男子追求,但在曾昭燏青年所处的时代,正是追求妇女解放思想盛行的时代,她认为,如果结婚就会忙于家务,会埋葬了自己的理想追求,于是便一直过着独身生活。在有人关注她的终身大事时,她也只是笑言:“我已经嫁给博物馆许多年了!”

那是时代的悲剧,很多人都难以逃脱命运的嘲弄。出身官宦之家的曾昭燏在那个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时刻被阴影笼罩。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薪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在55岁跳塔自杀

本应伏在案桌前书写文物研究的女考古学家要一遍遍写各种报告,交代和证明。她需要参加土改,需要在检讨大会上自我检讨,需要批判本不该批判的人,需要见证种种悲剧上演。

纷繁复杂的事务给曾昭燏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二哥被扣上右帽子,妹妹变得神志不清,侄儿被下放改造,各种打击纷至沓来,恩师胡小石的离世更是一拳重击,打断了曾昭燏绷紧的神经。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薪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在55岁跳塔自杀

1964年,曾昭燏55岁,她因为抑郁症住进南京丁山疗养院。在12月22日这一天,从医院回来的曾昭燏跟司机说想走走散心,便让司机停在灵谷寺。一切都很正常,下车时曾昭燏给了司机一袋苹果,还嘱咐司机等她。

半小时后,曾昭燏一人上了灵谷寺北塔,然后纵身一跳回归大地,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离开了人世。事后,他人只在她的口袋里找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离开人世前仍然怀着对他人的怜悯与善意,但是时代却没有将善意回馈于她,才让一名矢志报国者以如此的方式结束一生。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薪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在55岁跳塔自杀

小结

曾昭燏出生于新旧交替时代,在混乱动荡的年代不忘求学,矢志奋斗,用知识和智慧武装自己,成为民国时期的杰出女性。

国难当头,毅然回国,曾昭燏以一片赤子之心回赠祖国。田野考古,艰辛动荡阻挡不了她前进的步伐,在考古事业中闯出了一片天,打下了女子的赫赫威名。

但于时代局限,曾昭燏不得善终,她以赤诚与血泪回馈祖国和人民,却在晚年饱受折磨,跳塔自杀而死。这是时代之悲,历史亏欠于她,祖国亏欠于她。

悲剧已然上演,后人仅能痛定思痛,让悲剧不再上演。文物后的英灵将与文物一同长存历史,活上万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