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熹老夫子,明显把心学搞成了玄学

朱熹老夫子,明显把心学搞成了玄学

众所周知,“格物致知”既不是王阳明的发明,也不是朱熹的专利,最早是来自于《大学》:格物在致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但是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后来被他发展成了一整套的心学体系,朱熹的格物致知却甚至难以自圆其说,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朱子是当时的学术明星,文化界的名流,其名下弟子数不胜数,得到了无数的拥趸,几乎所有人对他的崇信达到了盲目的程度,只要是出自他口,自然就被当成真理来供奉。

但是我们仔细分辨起来,朱熹的核心哲学观点“格物致知”其实很难自成体系,甚至有自相矛盾的嫌疑,这就是为什么在他晚年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学说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几乎推翻了自己以前的言论。

这些观点和文章就是被王阳明的弟子收录在《传习录》最后一卷的《朱子晚年定论》。

朱熹老夫子,明显把心学搞成了玄学

关于格物致知,朱熹有过完整的阐述,这就是被称为朱子“格物致知之训”。朱熹认为:“必史学者即凡天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首先,按照朱熹的说法,无物皆有其理,学者需一一求证之,而且还要做到极致。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朱熹所谓的“物”不止是实物,还有事物,世界上的事物无穷无尽,你又如何能穷尽其理呢?

其次,如果你说皓首穷经穷极一生极尽世间万事万物之理,一以贯之,从理论上讲,也是说得通的,也是一条自洽的道路。但是后面话锋一转:“一旦豁然贯通焉……”。

既然是要极尽事物之理,那当然是要一头走到黑,冲向世界的尽头才算结束,怎么突然间就“豁然开朗”玩起了“顿悟”?

如果有那么一天,到底是哪一天,是你穷尽一万条真理还是十万条?这就成了一个没有定论的东西,把儒学搞成了神乎其神的学说,把心学搞成了玄学。

朱熹老夫子,明显把心学搞成了玄学

再次,既然你说万事万物皆有其理,物不会穷揽,理不可尽知,这豁然贯通的“一旦”又从何而来?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自相矛盾、前言不搭后语,根本原因还在于朱熹把“格物”和“致知”割裂开了,物在心外,而知在心内。即便他的道理是说得通的,真的有穷尽世间万物之理的那天,理是物理,在身外;心在身内,是自己的。

物的理和自己的理并不是一个理,就算你穷尽了物理,又怎么能保证物理与自己的理就是相通的呢?

明代学者陈白沙就曾经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不过因为朱熹当时风头正劲,陈的老师是朱熹的信徒,所以他被老师臭骂一顿,最终还赶出了师门。

但如果是王阳明的格物致和,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心即理”,良知生而有之,他的物和知都来自心内,无需外求。“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比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

所以他说知行合一,知和行都由心内而发;所以他说致良知,就是在万事万物上求一个纯然无私的天理,一个澄明无瑕的良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