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楼梦:怡红院真的是个舒适区吗?这四个丫鬟的结局是最好的答案

贾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宽待下人”,而这一点风气在怡红院里简直发挥到了不讲是非、无度宠爱的程度。

用现今流行的词汇说,“怡红快绿”匾额下的女孩们就是生活在“舒适区”里——就像温暖的摇篮。

但是我们知道,凡事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变幻无穷才是天道。怎样看“舒适区”,是一个非常检验人素质和眼光的事情,弄好了就能随机应变、因时而动,在变化中保有持久的生命力,弄不好就会在“摇篮”里——像钱钟书先生形容的“摇摆得睡熟了”(《围城》第六章),最终“从摇篮到坟墓”。

在怡红院这个“舒适区”里,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见到了她们对“舒适区”不同的看,也知道了她们不同的结局。

红楼梦:怡红院真的是个舒适区吗?这四个丫鬟的结局是最好的答案

一是挥霍“舒适区”,就是说一方面享受着其中的好处,一方面又有意无意中“砸锅”——代表人物晴雯。

“舒适区”在晴雯这里最明显的表现——她是活龙心中那“第一等的人”,所以可以留着“二寸长”“葱管一般的指甲”(第七十七回),可以“有你们一日,我且受用一日”(第五十一回),可以自己做错了事情却把主人一顿狂怼。

贾母的指定和宝玉的娇宠,让晴雯对自己的实力和地位有了不可思议的高估,由此带来的是极端离谱的肆意妄为——开始挥霍“舒适区”,24小时地“秀”自己的优越感,因为她相信,怎么闹、怎么“砸”,也会“大家横竖是在一处”(第七十七回)。

对宝玉的宠爱,她的主流表现是恃宠而骄,一次又一次的弄痴耍蛮,还有冲击底线的一些事情——比如“撕扇子”(第三十一回)。

对于院里的日常工作,自认为身份高贵的她平素轻易不干什么,往往就是类似“只在熏笼上围坐”(第五十一回)的画风。

对于极端敏感的管理权柄,她以一个“次序”(第七十七回)并不是最靠前的丫鬟身份,提前进入“姨娘”角色,以“这口气如何忍得”(第五十二回)的主子口吻,越权开除坠儿。

对于里里外外的人际关系,她见人灭人、见佛杀佛——从执掌大权的王夫人,到威高望重的李纨,到未来之星宝钗、黛玉,再到身边各有绝技的同事们,一个也没落下。而且她的话往往都怼在对方的要命忌讳处——袭人“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也瞒不过我去”(第三十一回),麝月“交杯盏儿还没吃,就上了头了”(第二十回),碧痕“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第三十一回)——刀刀见骨、针针放血。

这种盲目自信带来的挥霍结果,大家都知道——“舒适区”还没倒,她先倒了,再“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第三十一回)也是然并卵了。而且连个接盘的都没有——多浑虫和灯姑娘自然不管,石兄也只能给想象一个“仙子”封号而已。

红楼梦:怡红院真的是个舒适区吗?这四个丫鬟的结局是最好的答案

二是沉湎“舒适区”,就是说在其中乐不思蜀、全然不想将来如何——代表人物芳官。

为元春省亲采买的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遣散时“倒有一多半不愿意回家的”,于是贾府“将不愿去者分散在园中使唤”,其中“正旦芳官指给了宝玉”。

进了“舒适区”的芳官,第一时间就在“干娘洗头”事件(包括以后的劳什子粉、硝、露、霜事件)中感受到了石兄的温暖,于是在那“如那倦鸟出笼,每日园中游戏”的人群中简直成了头牌,把“皆知他们不能针黹,不惯使用,皆不大责备”(第五十八回)的效应发挥到了极处——一句话,就是个玩了。

但别人不都是这样。明白人都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即使开发不了什么新东西,也总要干一行会一行。于是“其中或有一二个知事的,愁将来无应时之技,亦将本技丢开,便学起针黹纺绩女工诸务”(第五十八回)。

但这些对芳官都没有产生影响。她会的还是那点子技艺——能用上的时候并不算多,宝玉不可能天天过生日,《邯郸记—赏花时》一时或许令人叹为观止,过后却也就罢了。而且最终在某种条件、某种认知下,这技艺还会转化成为负面的论据——“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了”(第七十七回)。这点好像还无可辩驳,就凭那个“耶律雄奴”似乎就足以认定她和宝玉之间有些什么了。

而且沉湎于“岁月静好”的芳官,还多多少少染上了“晴雯大姐姐”的毛病——诸如“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第六十回)的语言进攻,诸如“调唆宝玉要柳家的丫头五儿”(第七十七回)的人事请托,不一而足。

这种稀里糊涂带来的沉湎结果,大家都知道——在“抄检大观园”的形势下,与“晴雯大姐姐”被一锅端了。最后是被“拐子的话大近情理”的智通接盘,“去作活使唤”(第七十七回)——下场颇为凄惨,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这智通与那谋财害命、伤天害理的净虚没什么本质区别。

如果当初“将本技丢开,便学起针黹纺绩女工诸务”,会怎么样呢?我们对芳官的思考就到这里了。

红楼梦:怡红院真的是个舒适区吗?这四个丫鬟的结局是最好的答案

三是维修“舒适区”,就是说一方面享受着其中的好处,一方面明显感到其中的问题而千方百计延续其生命——代表人物袭人。

她“跟了宝玉,心中又只有宝玉”(第三回),固然有情愫在其中的作用——第六回开头那件事情不是完全偶然的,但作为“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儿,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第十九回)而且“跟他一辈子”(第二十四回)的大丫鬟,十分珍惜这个舒适的生存环境,无疑更是一个重要因素。维护好这个“舒适区”,涉及她的利益。

她当然无力对整个贾府进行“维修”,但是对怡红院的关键人物进行一定程度的“维修”还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在她发现“宝玉性格异常,其淘气憨顽出于众小儿之外,更有几件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近来仗着祖母溺爱,父母亦不能十分严紧拘管,更觉放纵驰荡,任情恣性,最不喜务正”的危机以后。

于是,袭人一方面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宝玉,一方面从思想上千方百计熏染宝玉,加上时不常以某种非常委婉的方式来拿捏宝玉——她知道宝玉在她身上有个软肋“我不叫你去也难”!

袭人“下箴规”那三条,可以说都击中了宝玉的要害:比如“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就散了的时候儿,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凭你们爱那里去那里去就完了”;比如“背前面后混批评。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外号儿,叫人家‘禄蠹’;又说只除了什么‘明明德’外就没书了,都是前人自己混编纂出来的”;再比如“弄花儿,弄粉儿,偷着吃人嘴上擦的胭脂,和那个爱红的毛病儿”——归结就是“百事检点些,不任意任性的就是了”。(第十九回)

包括广受非议的那番“小报告”,也是“维修”的表现。

“我们做下人的,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造化了。要这样起来,连平安都不能了”——袭人心里感到的“舒适区”危机,远不是晴雯、芳官能够理解的。

再看这话说的:“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还是平常,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呢?那时老爷太太也白疼了,白操了心了”——利弊明摆着,话说得有理。

“二爷素日的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事实在那里,话说得有利。

“多有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做有心事,反说坏了的,倒不如预先防着点儿”——尺度掌握好,话说得有节。

也难怪王夫人登时大赞“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合我的心事”“你竟有这个心胸,想得这样周全”“难为你这样细心,真真好孩子!”(第三十四回)

可惜,袭人苦心“维修”效果不佳,和宝钗劝学结果差不多——“左劝也不改,右劝也不改”(第二十四回)。最后给袭人接盘的,只能是财产丰厚而地位底下的琪官了。

红楼梦:怡红院真的是个舒适区吗?这四个丫鬟的结局是最好的答案

四是升级“舒适区”,就是说不为其中好处所麻醉,及时察觉涌动的危机,寻觅未来的发展——代表人物小红。

作为在怡红院小环境工作的小丫鬟,小红对于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第二回)的大形势,虽然缺乏对全局的信息源把握,但是仅仅从一个小角度就看到了问题:被上上下下寄予厚望的宝玉,却是个整日姐姐妹妹、无事瞎忙的“富贵闲人”(第三十七回)。以小见大,一叶知秋,接班人如此,贾府的未来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尽管小红在怡红院处于边缘化地位,但是或多或少总会感觉到“舒适区”的氛围。但是,当大家普遍会把这些事情当作温馨可人的温暖场面来感应的时候,与众不同的小红却感到了不讲规矩之中酝酿的危机,无界限、无分寸状态对整体架构的冲击,说出了“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第二十六回)这样鞭辟入里的话。

毋庸讳言,人性上大家都喜欢“舒适区”。但是,对于有点远见卓识的人,怡红院这样的地方,只是低端的“舒适区”,更是存在着异化为是非之地危险的“舒适区”——看起来很温暖,其实蕴含着被烫死的危险(晴雯就是例证)。

要“舒适区”,但不要这样低端的“舒适区”,这就需要升级改造——但小红肯定改造不了怡红院,那就得自己想办法升级去其他的“舒适区”,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舒适区”。

正因为有了这种危机感,才会有机会意识。这个机会得是个什么样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方向很清楚,“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寄人篱下当姨太太,不如自立门户当大太太,可惜贾府里诸多丫鬟不懂这个道理,总是把“宝玉的姨太太”作为终极梦想。

于是,小红她不像袭人、晴雯、芳官和其他一些人一样,把希望寄托在宝玉一个人身上。

接下来,小红升级“舒适区”的路线图就渐次清晰起来:首先要离开危机四伏的怡红院,寻觅一个能够站在贾府的高度、接触更多的人的岗位——但绝不能止步于此,还要由此进一步寻觅机缘,离开贾府。

后来的事情就很清楚了。小红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听到了凤姐的召唤、注意到贾芸的出现,继而紧抓机遇、步步扎实、勇于开拓,一鼓作气地把晴雯“爬上高枝儿”“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的讥讽变成了“舒适区”升级的成功实践,最终赢得了婚姻的美满、自立的实现——自主地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高端“舒适区”,不用谁接盘!

“舒适区”人人喜欢,能否“长长远远”却各有不同。怎样审视“舒适区”的状态,继而决定自己对待“舒适区”的做法,恐怕是产生这种不同的一个关键环节。怡红院里四个丫鬟的经历,对于今天的人们,多多少少总会有些借鉴参考价值吧。

作者:风雨秋窗,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