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齐天乐》人物服饰再现|基于图像考古的阮咸服饰复原探索

《齐天乐》人物服饰再现|基于图像考古的阮咸服饰复原探索

《齐天乐》

2022年央视元宵节晚会第一个节目《齐天乐》——民乐演奏家神仙场面。多位民乐演奏家齐聚舞台,用各式传统乐器带来一场视觉、听觉的双重盛宴。借音乐之声,带领我们重温当年传奇,共赴“时空之约”。

◆ ◆ ◆ ◆

《齐天乐·阮咸》基于图像考古的

服饰复原探索

张婷 朱玥

摘要:中华历史深厚绵长,服饰风俗与舞乐音韵皆是其中璀璨的瑰宝。本文基于历史文献与图像考古,复原并探索魏末晋初竹林七贤之阮咸的形貌风韵。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服饰史;复原;竹林七贤;阮

阮咸生平与时代背景概述

仲容青云器,实禀生民秀。

达音何用深,识微在金奏。

郭奕已心醉,山公非虚觏。

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

——宋 钱选《五君咏·阮咸》

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唯一以人名命名的乐器即为阮咸,简称阮。

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人(今河南),系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大小阮”,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阮咸为人旷达不拘礼节、尚道弃事、好酒而贫。担任散骑侍郎时,山涛多次推荐阮咸,但没有得到晋武帝认同。阮咸曾质疑荀勖的音律,因此遭到记恨,最后任为始平太守,直至寿终。阮咸善弹琵琶,精通音律,著有《律议》。

“阮咸贞素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必绝于时。”

——《晋书·阮咸传》

据汉代至魏晋时期的文史资料所载,阮(图一)是中国自创的一种圆体、直项、四弦、12柱(品)的乐器。起源大约在公元前217至公元前105年,汉时称秦琵琶或秦汉子。《新唐书·元行冲》载,唐武则天时(684~701),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得铜器,身正圆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所弹乐器相似。元行冲认为:“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之林,弦之,其声高雅,乐家遂谓之阮咸。”而今,阮已有大阮、中阮、小阮之分,它们是现代民族乐队中重要的弹拨乐器。

《齐天乐》人物服饰再现|基于图像考古的阮咸服饰复原探索

图1

唐代 螺钿紫檀阮咸 日本正仓院藏(图片来源:网络)

阮咸与阮共名之缘最初或许是历史上的偶然与巧合,但时间已证明其当之无愧。而这段音乐奇才与乐器共筑的传奇典故,留给后世人无限的遐思与神往——正是此份怀古之情,敦促着我们翻遍古籍,查察图像,寻觅材料,从服饰造型角度切入,复原其形貌风韵,以期在当代重现这位魏晋名士之乐魂。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时期。从服饰演变的历史进程来看,大陆的服饰在经历了商周的庄严端肃、秦汉的凝重理性以后,到了魏晋南北朝,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东汉政权的瓦解,在封建服饰制度与少数民族和异域地区的服饰文化相互碰撞下,汉民族大量吸收少数民族、西域各国乃至国外服饰形制的同时,又有了许多创造性的发展,使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整体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而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同时代各种思想意识和习俗,也都会在服饰上有所反映。在老庄学说基础上形成并风靡一时的魏晋玄学,和逐渐传播开来的佛教、道教也都对当时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士人的衣著和生活方式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主要表现在突破旧的礼教,不但衣著宽博,且有袒胸露脯的习俗等。

虽然大陆在多年的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中积累了大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资料,但是由于大陆惯用较难长期留存的丝麻棉作为主要的服装材料,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中疏忽于对纺织类文物的保护以致遗漏甚多,故而在当代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尤其是服装时则较多以图像文字这种间接证据为主,而较少使用出土实物作为直接证据。基于此种前提,我们在复原阮咸服装样式时,重点使用了年代相对靠近魏晋时代的南京西善桥宫山南朝墓中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与唐代孙位创作的彩色绢本人物画《高逸图》(又名《竹林七贤图》)作为主要的图像参考资料;并同时辅以大量其他魏晋南北朝相关断代史、风俗史、服饰史及笔记小说为文献参考资料。力求在史料基础上,以严谨细致的服装造型设计还原阮咸及其同时代竹林七贤之传奇风韵。

阮咸服饰造型探析与设计

(一)相关资料简述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2)模印砖画(由200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与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据考证,该砖画之墓可能是南京西善桥壁画墓为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墓(成于景和元年,465 年)或后废帝苍梧王刘昱墓(成于元徽五年,477年)。[1]

《齐天乐》人物服饰再现|基于图像考古的阮咸服饰复原探索

图2

南朝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该作距离竹林七贤最活跃的魏正始年间(240-249)有约两百年的距离,但其作为大陆发现最早的砖画(也是最早的竹林七贤题材砖画);依然足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研究的可靠资料,其上阮咸的形象也已为大众所广泛接受。

然孤证究竟难凭,且该砖画上的阮咸形象部分为乐器所遮挡,故我们在辅用文献资料的同时,亦将唐朝末年画家孙位的《高逸图》(图3)中所绘的与阮咸同出陈留阮氏的阮籍的腰带部分作重点参考以补砖画图像之缺。

《齐天乐》人物服饰再现|基于图像考古的阮咸服饰复原探索

图3

唐 孙位《高逸图》 彩色绢本人物画(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在服饰之外,人物性格亦是造型设计的重要参考,故我们在使用风俗史及服饰史料的基础上,也从《晋书·卷四十九·阮咸传》及《世说新语》中汲取了大量有关竹林七贤及阮咸的设计依据同灵感,下文将结合具体造型作逐一说明。

(二)阮咸造型设计

1

人物整体形象概述

经文献检索可知,阮咸为人旷达不拘礼节、尚道弃事、好酒而贫。担任散骑侍郎时,山涛多次推荐阮咸,但没有得到晋武帝认同。亦因曾质疑荀勖的音律,而遭到记恨,最后任为始平太守,直至寿终。故而在设计其形象时,我们在图像资料的基础上突出了他旷达不拘礼节的特点,选择了“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以呈现其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魏晋风骨,并使用轻薄材质的面料强化阮咸清贫尚道的魏晋风度与音乐家的艺术才情。

2

服装款式

以魏晋时期汉族男子的服饰为基准,将阮咸的服装款式设计为:大袖长衫、交领右衽襦衣、裤、裙及腰带的组合。

《齐天乐》人物服饰再现|基于图像考古的阮咸服饰复原探索
《齐天乐》人物服饰再现|基于图像考古的阮咸服饰复原探索

图4

阮咸人物形象设计平面款式图

大袖长衫:袖口不做祛口以区别于汉代之袍,袖宽80厘米,造型轻薄飘逸,尽显魏晋男装宽博之风流。

衫和袍的形制,在样式上有明显区别。照汉代习俗,凡被称作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且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释名·释衣服》称:衫、衣无袖端也。指的就是袍衫的区别所在。魏晋时期的衫子、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毅、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之。

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转相流传、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咸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2]

右衽襦衣:承汉制,并同外衫一样在制作时充分考虑到当时纺织技术下普遍使用的窄幅裁剪,以实现从制作技术与设计上的双还原。

中国服饰结构就像中国的汉字结构一样是人类文明类型中唯一稳固不变流传至今的,服装追求整体结构状态表现出中国古人对自然之物的爱护与崇敬的自然经济观。减少结构分割,利用面料的自然幅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面料的完整,保持来之不易神赐织物的原生态,是中国古人对造物的敬畏,对自然之物崇敬之情的流露……[3]

合裆裤:选用自战国时期传入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流的合裆裤款式作为下装之一以呈现人物清贫不羁的形象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背景。

袴褶:袴褶本是胡服的一种,上服褶而下服袴,褶是一种短上衣。这种装束方便骑乘,所以多用来做军服。袴褶在战国时期由游牧民族传入中原,逐渐被汉族接受,到南北朝时已经成为流行的服装。《太平御览》引《西河记》当中的一段话:“西河无蚕桑,妇女以外国异色锦为袴褶。”[4]

布制长腰带:以唐代孙位创作的彩色绢本人物画《高逸图》(又名《竹林七贤图》)中的阮籍腰带为参考,做复原设计,以增加人物造型整体的洒脱气韵。

下裙:承汉制。在形制基础上增加褶皱层次以烘托人物的音乐家身份,并增强演奏表演的艺术效果。

3

面料、色彩及纹样

选用质地轻薄飘逸而富悬垂感的天然纤维面料,并使用植物染色法将其染成天然风流的淡绿色系。

《齐天乐》人物服饰再现|基于图像考古的阮咸服饰复原探索

图5

阮咸面料示意

4

首服与足衣

缁撮:顾名思义,即黑色小巾,也称束髻小巾。缁撮束结在头顶的发髻上,两脚自然地后垂。在商、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两代多为文人辩士所好戴,至唐代以后各代多为官吏在家“宴居”时所用,历代皆沿用,武将壮士也好戴用。

《齐天乐》人物服饰再现|基于图像考古的阮咸服饰复原探索

图6

黄辉 《中国历代服制服式》 巾式

古代按礼仪规定,20岁为成人,士戴冠,帻,更为居士老叟所好用。庶人则束巾,据记载秦汉以前,庶民或“卑贱执事者”多不戴冠而束巾,因此在秦以前巾多被庶民、仆役、卑贱人所用,到汉王莽因头秃才裹巾,于是戴巾便被上层士大夫在家宴居所采用,后来逐渐被通用,到汉末则更崇尚束巾,以戴巾为雅尚,为文人与武士所好,于是束巾才广被采用,据记载当时的袁绍、诸葛亮、关羽等皆戴巾,黄角聚众起义也全戴巾,俗称“黄巾”。[5]

木屐: “屐”,指的是木制拖鞋,即木屐。木屐又叫做柴屐、脚屐、鞋屐。

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相当悠久,通过考古发掘,可以看到过去中国各式造型的木屐,比如安徽马鞍山发现的东吴名将朱然(182-249年)墓,该墓女棺出土一双漆木屐,为目前发现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打破过去大众认为漆木屐是日本人发明的印象。

东汉史书也有漆木屐相关记录,《后汉书.五行一》载:“延熹(158-167年)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东汉时流行给出嫁的女儿,准备一双绘有彩画、以五彩丝绳为系带的漆木屐。不过这样的风俗,被文人视作“服妖”(奇装异服会导致天下大乱、灭亡),认为后来会发生文人与宦官的党锢之祸,牵连士大夫及其家族,就是这一双双华丽的漆木屐所引起。

另外在安徽宣城外贸巷西晋墓,也有木屐出土。无论是朱然墓女棺的漆木屐,还是宣城外贸巷西晋墓的木屐,都是圆头。这圆头屐的特色可见《搜神记》的说明:“初作屐者,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至太康(280-289年)中,妇人皆方头屐,与男无异,此贾后(257-300年)专妬之征也”。可以推测在西晋太康年以前,木屐的屐木是圆、是方,与穿着的性别有关。[6]

总结

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落盘珠历历,摇佩玉琤琤。

——唐 白居易 《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

虽然时光长河已然带走无数璀璨的明星,日月山河亦早换了模样,但那些人文艺术之精粹依然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鼓励着我们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刻为思绪插上梦之羽翼,飞向那遥远的历史图景,去体会去体味古人精彩曼妙的文娱宝库。

而在追忆远古之幽思的同时,庆幸我们生在一个艺术与科技双盛的时代之中,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使得各学科的关联从未如今天一般紧密。因而使得我们可以集众家之所长,集各行之所优,共同创作这样一幅属于全世界华夏儿女的古乐华章!

服饰复原的真正意义在于怀念与体验,我们步履不停,仍将继续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搜狐网. 文物介绍——《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EB/OL].(2018-03-26)[2018-03-26]. https://www.sohu.com/a/226358576_100028727

[2]汪婷婷.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2.

[3]刘瑞璞, 魏佳儒. 中国古典华服结构的格物致知命题[J]. 服饰导刊, 2015(3):4.

[4]中国青年报. 你知道裤子的来源吗?合裆裤成为魏晋南北朝流行装束[EB/OL]. (2020-11-10)[ 2020-11-10].

https://www.sxcntv.com/wenyu/2020/1110/400014457.html

[5]黄辉.中国历代服制服式[M].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1.

[6]搜狐网. 木屐,中国古人的万用拖鞋[EB/OL]. (2021-07-03)[2021-07-03]. https://www.sohu.com/a/473937279_557768

《齐天乐》创作团队

《齐天乐》论文专题总顾问:蒋金锐

《齐天乐》造型设计:张婷

《齐天乐》服装顾问:蒋金锐 陈诗宇

《齐天乐》人物服饰再现专题

本系列专题来为大家呈现《齐天乐》播出热度身后的服饰文化背景。专题共包含8篇专业论文,每篇文章都会深度剖析一位节目中人物服饰还原探索的背景,所有文章均由著名服装教育家,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教学督导蒋金锐老师作为专题的总顾问全程指导。本系列旨在引导服饰文化的学术研究,传播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了解更多中华服饰文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