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欢迎大家来到千面略懂先生的《王阳明心学》课堂!

解密王阳明心学,做内心强大的人!

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做内心强大的人必看,汇集《传习录》全书精华;汲取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力量,内心强大的光明之学,成功修身的智慧之源。

希望你能有所收获,今天讲第一讲,请您阅读。

俗话说:“圈子不合,不必硬融,三观不合,不必同行。”

所谓“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际交往最终看的是三观是否共通,与三观一致的人相处,简直如鱼得水,相见甚欢;反之,跟三观不合的人交往,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简直是一场灾难。

王阳明在晚年总结了自己的三观并记录在《传习录》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前三句分别概括了王阳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面,一起来看看阳明先生的三观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平常人又有哪些方面需要修正精进的?

01

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编辑

搜图

王阳明曾跟弟子薛侃探讨过关于善恶的问题。那日,薛侃在花圃里除草时感叹:“扬善除恶非常难。”

王阳明说:“自然万物没有‘善’与‘恶’,所谓‘善’与‘恶’都由我们内心的私念所起。许多人看黄金是善的,但生吞黄金会死人;人们粪便是恶的,但粪便在农田里是缺少不了的肥料。”

从王阳明的世界观来看,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应该是无善无恶的。这不难理解,同样是草,生长在花圃里就被人觉得“恶”,若生长在牧场上,又被人视为“善”。万物生长遵从自然法则,这是自然的安排,并不该由人类的私欲来安排。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正是王阳明的世界观。他还劝说世人,要摒除内心私欲产生的善恶观点——

在心体上不能遗留一个念头,有如眼中不能吹进一丁点灰尘。一丁点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满眼天昏地暗了。

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睁开。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呢?

《庄子·天下篇》中记载:慧施提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观点。庄子对慧施的观点尤为赞同,在《齐物论》中也写了雷同的观点:“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慧施与庄子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说人类跟其他生灵没有差别,都是自然宇宙里的“物”,并且人与万物是一体的,人类应抛弃所谓善恶。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阳明先生吸纳了“万物一体”的思想,进一步从“心”阐述了他的理解: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

简单地说,当我们的心没有善恶这种私念,心就处在最自然的状态,那么,心所见的天地万物也处在最自然的状态,大自然让它在哪,它就在哪,大自然让它干嘛,它就干嘛。

就像我们看见猛虎扑食梅花鹿,觉得血腥邪恶。但这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法则,猛虎出于生存本能去猎食,不吃会饿死,这不存在善恶,也不需要人为去干预。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一方面,“万物一体”,人必须尊重和顺从自然法则。倘若一味地从“利己”角度来看待万物和支配万物,那么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比如,人类为了获利,大量采伐矿石造成山体滑坡,附近居民人身和财产都遭到了重大损失;人类肆意砍伐森林造成土地大面积沙漠化,极端气候肆虐,生态环境被恶劣破坏,结果自身也深受其害;

人类捕杀野生动物,除了做成皮草,出于猎奇和炫耀还烹食,结果造成新型传染病毒的扩散,酿成整个社会的危机等等,都是人类的私念造成的。

以下内容为付费内容60%

人类疯狂破坏自然,自然就会反噬人类。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将自我与万物放在一体之内,管束我们的言行。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另一方面,将“无善无恶”、“万物一体”的思想放在为人处世上,也同样的具有指导意义。比如,职场上,你与某个同事因为工作方面的事情意见不和,产生争执,心里面就给此人下了善恶定义。

其实仔细想想,你们不过是针对同一个问题存在不同角度上的理解,说到底,两人都没有绝对善恶对错。

很多时候,如果能做到换位思考,相互包容原谅再做沟通,也就没那么多解不开的结了,这总比一直僵持在那里,问题解决不了,两人心里都犯堵要好得多。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所以说,原谅他人也是原谅自己,善待万物就是善待自己。“我”与“他人”无异,我与“万物”无异。

最自然的心,就是没有善恶私念的心。摒弃善恶之心,以无善无恶的视角看待世间万物,那么,内心也就不再被各种善恶所惑,行动更不会被各种善恶所困。

02

有善有恶意之动

“有善有恶意之动”是王阳明的人生观。当我们思想动了,内在的良知就浮现了,那么符合天理的意念就是善,不符合天理的意念就是恶的。良知本身虽无善无恶,但却能自在地知善知恶。

需要注意的是,他所说的这个善恶,并不是人心私念产生的善恶。这个善恶是我们内在良知自在地感悟到的由宇宙自然决定的善恶。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人天生的本性,只是常被蒙蔽。所以,他曾作诗:“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先生在这首诗中表达的就是世间人人都可成圣贤,只是不愿承受修身养心的困苦,内心不够自信,这良知就被隐藏起来了。

圣贤能从修炼学习中领悟到这个善恶,让体内的良知浮现出来。而“致良知”就是在实践中践行良知,让良知焕发光芒与力量。所以,王阳明平时经常告诫弟子:“生而为人,一定得有良知,圣人用尽一生践行‘致良知’。”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阳明先生在五十岁提出心学宗旨“致良知”时,苦口婆心地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王阳明生怕通过自己百死千回的一生经历才悟出的真谛不被世人重视,担心世人不能用功践行,白费他全盘托出的苦心。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有善有恶意之动”让内在良知浮现呢?王阳明认为人要修身养性,从“读书学道”里悟良知。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他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圣贤与常人的区别在于圣贤悟到了良知并按良知行事,因此,读书学道就是通过读书悟到自己内在的良知。

我们要坚持学习,像圣贤那般自我克制约束,修身养性摒弃不良的习气,不懒怠松懈,就能将内在良知唤醒,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良知。

03

知善知恶是良知

王阳明曾说:“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子,良知乃吾师。”

先生认为,良知是人天生所具有的天性,智者良知明亮在心,焕发光辉,在良知驱使下,言行呈现出道德和智慧;而愚者良知被掩盖,遮蔽光芒,所以,言行就显得愚蠢盲从。

人对善恶的理解,全由内在良知决定,人的知善知恶是良知的作用。就是说,良知使人明白哪些是当做的善,哪些是不该做的恶。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这就是“正心”的过程,良知让人去除私欲杂念,把心放正。心正了,无论做什么都会有好的成效。

可见,良知具有如此大的力量,阳明先生才将良知视为老师。而“知善知恶是良知”也正是阳明先生的价值观。

比如,一个心术不正的人,虽然学问很高,但却把学问用在为己谋利的事情上,那就会将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抛在脑后。

相反,一个学问不高,但心有良知的人,他就能勤恳工作,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再者,学问高并不代表有智慧。那些犯下重罪的人,也不乏高学历,他们或许名校毕业,或许很有见识,但他们内心良知蒙尘,不能抗拒私欲作祟,也不能辨别是非善恶,只从本能出发做事,就算伤害了他人,破坏了自然秩序,也浑然不觉。

这就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愚蠢。

往往这种人,虽然读书多,却从未获得读书最深层次的目的。阳明先生曾说,我们读书除了启蒙,还要通过读书点亮内心良知。

所以,即便人读了很多书,又忘记了书中的具体内容,那也不打紧。书中内容能理解就可以,若唤醒了良知,那才是最重要的。阳明先生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学圣人,我们读书也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以上所述这三点,正是王阳明心学里提到的“三观”。

“无善无恶心之体”的世界观,让我们认清整个世界万物与我们一体,欲长久稳定发展,必与周遭万物和谐相处,摒除私欲;

“有善有恶意之动”的人生观,让我们清楚良知如心灯指路前行,不可蒙尘,通过读书学圣人可令良知焕发光芒;

“知善知恶是良知”让我们明白将良知放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良知将发挥出应有的强大力量。

阳明先生的三观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只要坚持领会,并付诸实践,那么,自我内在也必将提升到新的境界,越来越有智慧。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