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啥勤快的爸妈能培养出的是“懒”孩子?我可算知道答案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如果爸爸妈妈勤快的话,那孩子一般都比较懒;

如果爸爸妈妈都比较懒的话,那么孩子就比较勤快。

我和我表妹就是典型。 我妈作为家里的老大,凡事儿都得操心,做事稳准快。我呢,就特别懒。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别人能干的事,自己绝对不插手。

我小姨是家里的老小,凡事儿都有哥哥姐姐宠着帮着带着。我表妹比我小10来岁,小小年纪极其懂事,过年在自己家打扫完卫生,还跑来我家帮我爸妈打扫卫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觉得《有限管教》这本书给我提供了答案。

为啥勤快的爸妈能培养出的是“懒”孩子?我可算知道答案了

《有限管教》的作者是日本人三谷宏治。

三谷宏治是谁呢?他是日本波士顿咨询公司前合伙人,还是日本金泽工业大学虎之门研究生院教授,著有《经营战略全史》《传达力》等书;同时他还是三个女孩的父亲。

这样一位理性的父亲,通过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总结出未来需要的人才的特质,然后把管理公司的经验用于育儿,培养出三个独立自信上进的孩子。

回到我前面说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爸妈勤快孩子就懒这种现象呢?

想让孩子独立,父母首先要人格独立

如果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成年人,那么首先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先长大,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这样可以给孩子做榜样也可以放手让孩子做好独立的准备。

父母人格独立了,接下来在育儿中,就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而在育儿中,父母的作用有两种——帮助和支持。

帮助型父母是在孩子遇到做不到的事儿时,父母全部代为完成。

支持型的父母会尽量让孩子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儿,如果孩子还是完成不了,那么父母会教会孩子完成的方法,最终还是让孩子能够自己完成。

为啥勤快的爸妈能培养出的是“懒”孩子?我可算知道答案了

勤快父母和懒孩子这种模式,难道不是因为父母是帮助型父母吗?

父母因为觉得麻烦,觉得孩子还小,觉得自己干比孩子干的快,所以全部帮助孩子完成。导致孩子不会做家务,不会理财。

这也正是书名《有限管教》的意义,父母做的东西有限,那给孩子提供的就是无限的发挥和成长空间。

让孩子独立生活是父母最后的教育投资

很多人对于毕业是留在北上广还是回老家摇摆不定。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他们到底去哪,大部分取决于父母的教育。

很多家长会以种种原因不让孩子考到外省去上大学;

孩子去了外地,又担心孩子不会做饭,天天吃外卖怎么行?

家里没钱让孩子在大城市买房;

……

家里有这样想法的父母,孩子理所当然会选择以家为原点的生活方式。在家乡工作,在家乡结婚,在家乡买房,有一个稳定的工作。

这种选择不是不好。可能是因为孩子不够独立,ta不得不这么选。

是谁的原因导致孩子不会做家务;

是谁的原因导致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没兴趣;

是谁的原因导致孩子不敢尝试呢?

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 让孩子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是父母对孩子最后的投资,也拓宽了孩子能走的路。

就如同龙应台告诉她儿子安德烈: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独立的孩子有什么特征

“懒”孩子的特质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懒的思考,懒的行动,别人安排好我干就行了。

但是这种“懒”孩子,不是现在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有限管教》的作者三谷宏治认为未来的年轻人必须具备高效试错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离不开想象力、决策力和生存力。

  • 决策力

为了不剥夺孩子的决策力,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应该教给他们思维方式和找到答案的方法。 孩子知道如何自己做决定,并且负责监督孩子是否正确地执行这一过程。

  • 想象力

从众心理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当你的孩子与他人不同时,父母应该给予赞扬而不是说你为什么跟别人不一样呢?

  • 生存力

有些父母的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让孩子觉得很压抑也会剥夺孩子的很多能力,比如自我判断力,主观能动性,想象力,积极性,人际沟通能力等等。 而其中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说是生存力的基石。 父母应该做支持型的父母,而不是帮助型的父母。

我很喜欢的一个作者王潇潇洒姐,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过他教育女儿的理念:

育儿生活就是随着成长变化不停重置时间表。帮助她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多做什么少做,什么重复无数遍。最后写入她的人生秩序,替我们在未来陪伴她的人生。
为啥勤快的爸妈能培养出的是“懒”孩子?我可算知道答案了

我觉得潇洒姐的观点和三谷宏治的《有限管教》不谋而合。要当帮助型的父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