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楼经济学|缺少资金支撑的红楼文艺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

红楼经济学|缺少资金支撑的红楼文艺
红楼经济学|缺少资金支撑的红楼文艺

作者

张麒

贾府,是有文化的大宅门。

大观园里,住着一群文艺青年。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大书。但倘若没有诗人贾宝玉,缺了海棠社的角儿,少了他们的题咏、联句,《红楼梦》的文化将缺少文艺成分,缺少才情和逸致。

红楼经济学|缺少资金支撑的红楼文艺

喜欢文艺的读者,仍然觉得贾府儿女们的作品还是在书中披露不够。要是有一套《黛玉诗抄》或《湘云咏集》什么的,这要比仅仅看见“黛玉葬花词”和“芙蓉女儿诔”之类的更解渴一些。

说来也是一个证据,书到第八十回后,只有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的情节,众多诗人“风流云散”,也不见了歌诗,更少了唱和。是大观园众儿女的才情都丢在了爪哇国?也不对呀,不是有“国家不幸诗家幸”、“愤怒出诗人”之说吗?宝玉他们在家国爱恨情仇面前,应该会写出更多的诗词歌赋才对呀!你说是续书者缺少才华,比不得曹雪芹的才情,就如同刘心武的续书也少有诗词佳句一样。这我信,也不全信。

依我愚见,还是贾府一直以来没有专项的文艺基金,以致文艺的花朵开起来璀璨,凋零得也凄然。艺术的海棠需要金钱来浇灌。任何雅聚和文艺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红楼梦》在这一方面,又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注脚和例证。

红楼经济学|缺少资金支撑的红楼文艺

大观园里面的主子们,似乎个个都是诗人。她们每每在府内聚宴上互相尽情唱和,难解难分,难分伯仲,契合交融,又总有切磋不足,不够酣畅尽兴之憾。于是,便有了结社之念头,海棠社便应运而生。

缔结诗社的首倡者是探春。她在贾政点学外出之际,专门给二哥宝玉一封信札,动议大观园中:

远招近揖……或竖词坛,或开诗社……遂成千古之佳谈。

宝玉看信后拍手称快,一蹦三丈高。

事有巧合。正好那天贾芸派人到园中送给宝玉两盆白海棠,于是大家顿生雅兴,便有了“海棠诗社”这一名称。李纨又不请自到,开口就自荐当掌坛。黛玉最知诗坛规矩,认为既然是以诗会友,姐妹叔嫂的身份就得暂搁一边,一律以“别号”相称,于是便有了“潇湘妃子”、“稻香老农”这些典雅的称谓。探春说她是发起人,就应该做东。首社咏白海棠,于是众人就有了一批咏海棠的诗作。

红楼经济学|缺少资金支撑的红楼文艺

可临到第二次开诗会时,问题来了。费用谁来出呢?宝钗说得透彻:

“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个玩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人,然后方大家才有趣。”

她问史湘云:

“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你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出来做这个东道也不够。”

一席话说得湘云无语了。还是宝钗动了点子。她想到自家的当铺,叫当铺的伙计送了几斤螃蟹和几坛酒过来,这才勉强把这次诗会开成了。

宝钗拉赞助,可一不可二。酒是诗之魂,雅聚必有宴。而酒宴是要花银子的,没有银两支撑的文艺社团,往往是难以持续的。大观园的这帮诗人们也聪明得很。他们想到了王熙凤这位府中大管家,请她来入社,而且美其名曰做监察。

熙凤是何等聪明的主,一下子就看穿了他们的把戏。她指三说四,顾左右而言他,一会儿说这分明是叫我做个“进钱的铜商”,一会儿又说自己没什么文化,但最终架不住这帮天性烂漫诗人们的好说歹说,同意出五十两银子作为活动经费。

这是生拉硬拽。一个文艺社团靠拉赞助、宰熟客来维持,终究不是个办法。果不其然,待咏海棠、咏菊两场诗会过后,后面诗的产量、质量都明显有所下降,而且活动也无定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

红楼经济学|缺少资金支撑的红楼文艺

有一回开冬雪诗会,应到十三人,实到十一人。李纨作东。因为成员中有邢夫人的侄女岫烟,宝钗的堂妹宝琴,李纨的侄女李纹、李琦,贾母的侄孙女史湘云这些外来的亲戚,只好宝钗等人凑了五六两银子。五六两银子办一场诗会,实在是捉襟见肘。但这的确是没办法的办法。

大观园的公子、姑娘们,每月的例银就只有二三两。像现学现卖的发烧友香菱这些丫环们,就更是囊中羞涩。一个诗会弄到蜻蜓吃尾巴自吃自的地步,迟早会散伙的。

大观园诗社成立有始,解散无终,始热烈而终无音讯。除了没有固定的活动经费之外,与正统的思想意识相左相克也有关系。

才思敏捷的贾宝玉随贾政及一帮清客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题咏得那么好,可贾政就是看不中。后来宝玉的书画和诗文在坊间传抄枪手,贾政也颇不以为然,认为诗词只不过是:

风云月露,与一生的正事毫无关涉。

第八十一回

可见,科举制度和正统学问,历来都视诗词歌赋为不入流的营生。这正是文学难以勃兴,文人固穷的根源。

看得出来,贾政、王夫人等对大观园缔结诗会一事,是不明就里的。王熙凤看这帮年轻娃娃们疯疯癫癫地乐一乐,不甚支持也不加干预。贾母她老人家历来“居移气,养移体”,视诗会为有益无害的点缀,有时置身其中愿闻乐见,也只不过求得一时半会儿开心。

贾母的兴趣爱好在看戏听曲上面,这是大家伙儿心知肚明的。熙凤是她肚里的蛔虫,最清楚不过了。如果贾母要支持诗社的话,便会叫府里账上列一项专门开支的。只要吩咐一声,凤丫头能不照办?只要“最高领导”感兴趣,说不定王熙凤还自告奋勇挂个“顾问”什么的头衔哩。当然她也会拉上贾母,将老太君摆上诗会顾问的首席。

红楼经济学|缺少资金支撑的红楼文艺

这便又要说到贾母,说到贾母的戏班。

贾母爱听曲看戏,而且她在戏曲理论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与她出自侯爵史府的家庭背景有关,与她来贾府六十多年的积习有关。

她爱听外面戏班唱戏,更爱自己府里花钱养的专业戏班。因为元妃省亲,贾府专门派人在金陵、苏杭一带买了十二个优怜,只供元妃看了一回戏,后来就养在府里,天天演练。贾母在大日子和自己有兴致时,便叫她们演上几折戏。

这批优怜,譬如文官、正旦官、小生藕官、大花面葵官等等,都是有月例钱的。虽然不多,也足以糊口。况且活儿不多,不累人,演出场次也有限得很,于是乎无事生非便在所难免。

而这帮优怜到了贾府败落时,命运就惨了。遣送的遣送,配人的配人,终于灰飞烟灭,一风吹过。

红楼经济学|缺少资金支撑的红楼文艺

贾府戏班子灰飞烟灭,是体制的问题,更是经济的问题。优怜们没有经济地位,日常的演艺活动没有充足的经费,致使她们不在业务上精研探究,不务正业,邪念滋生,做出不合时宜和社会礼教的事,最终导致她们的沦丧。

而作为世面上的评语往往是:宁养千军,不养优怜。可谁知,对他们负责的团体和法人,你们是否真心“养”了他们,真正为他们提供了经济支撑?

贾府诗社团体和演出机构的消亡,与贾府经济制度和经济衰落息息相关。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这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