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古“雅言”字的起源与“汉藏语系”的区别

作者徐江伟授权发布

不仅是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之类“硬”证据,“华夏文明的青藏之源”也清楚地反映在了上古“雅言”字的读音来源中。为此,笔者将继续举例说明之,以解释和说明如下三个关于古汉字起源的基础性、原理性问题:

首先,汉语字典里的“形声字”绝大多数是错误的。应知,这种所谓的“形声字”占到了汉字总数的80%以上!

注意这些“形声字”的读音,大多与其“声旁”不相符,对此,传统说法总是用“这些声旁的读音古今有了变化”来解释,认为汉字读音历史上在不断变化着。当古汉字读音与其“声旁”对不上号的时候,音韵学家要么认为“声旁”的读音古今出现了变化,要么认为汉字读音古今不同了。并且,许多“上古音”“中古音”字典就是这样通过“声旁”推测拟构出来的,其有多少可信度就不言而喻了。

这种错误的“形声造字”的观念至少已经延续了二千年之久!最终把古老的“训诂学”(汉语音韵学)带进了一个矛盾百出、剪不断理还乱、无法验证、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境地,带进了一个让人无法自拔的烂泥潭中,走进了一个让人再也绕不出来的死胡同里去了!

根本原因是,这些古老汉字其实不是真的“形声字”,它们都以“象形兼会意”的方式创造出来,读音与所谓的“声旁”(声符)原本毫无关系,它们的读音来自另一种语言,或者说最初表达的就是远古时代的羌藏语。

其次,这些具有严格对应关系的雅言古字的大量存在,并不证明“汉藏语系”存立。有人会这样想:能轻易找出如此多的对应关系字,不正说明“汉藏语系”提法成立吗?但问题是,这些古藏语词汇与汉语和汉字存在语言属性上的根本区别,它们很多是带有前缀音和后缀音的,在那个语言中,这些“音素”必要时可以独立出来,即可读出声来的,在观念上它们就不是单音节词汇。用作动词的时候,通常有“时态”(现在、未来式;自主和不自主式;命令式等);用作名词的时候,通常要后缀一个虚词。它们通常是以“不定式”的形式存在于藏语字典里。不管是读音还是写法,在不同的句子中会出现一些变化,与汉字存在在语言系属上的大不同。

最后,这些对应古藏语词汇,都是口语用词,在藏地,即使目不识丁的藏族老妪也是在频繁使用着的,与此对应的雅言古字,则只出现在文言文中,至今大多还停留在书面语言中,没有进入汉语口语。那么,这些雅言古字最初表达的是什么语言,最初是什么人在使用,不就清楚了吗?由此我们就可以肯定,古汉字确经历过一种跨语系的转变——从最初的不那么典型的“多音节黏着语”转变成了现在的单音节汉语。

膳(shàn),本义指饭食、进食。《说文》:“膳,具食也。”《周礼·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西周小克鼎铭文中有嘉奖“膳夫”的记载。《礼记》:“膳于君。”《左传》:“公膳,日双鸡。”汉语口语中没有把吃饭叫作“shan”的情形。

藏语确是把“吃”叫作“shan” hsan。吃肉 xia hsan。古代藏族自称“赤面肉食种”( ),注意这个“肉食”,与“肉食者鄙”之“肉食”结构相同,都是倒置语序,无疑是古藏语留下的遗迹。

鬯(chàng),古人说指一种祭天、敬神时使用的香酒。《周礼·鬯人》:“共介鬯。” 《礼记·曲礼》:“凡挚子鬯。”《汉书·宣帝纪》:“荐鬯之夕。”

藏语把“酒”叫 tchang 青稞酒 (nas tchang),意为“黑酒”。敦煌藏文献记作 ,读音相同。故可推定“鬯”的读音来自古藏语“tchang”。

躺(tǎng),传统说法是“从身,尚声”意为“身体摊平”,即以“尚”为声旁。但这是说不通的,因为“尚”的读音与“tǎng”八竿子打不着。

这个“躺”最初是指一种苯教下葬仪轨,为帝王和贵族专用,敦煌藏文献中多次出现了(见黄布凡《吐蕃本教丧葬仪轨研究》),记作 (mtad ntang ),特指对尸体的摆弄安放( 是 (htong) 的过去式,藏语本义是“放下、放平”)。

如此就可解释,“躺”为什么由“身+尚”组成,它是完全的会意字。先秦时代的“尚”可不是什么人都可用的。并且“躺”与“铴”读音相同。这种造字方式和“同源关系”,完全符合藏语本义,属于苯教特征。

诋(dǐ),说人坏话,骂人。《说文》:“诋,诃也。”常见词组有诋斥、诋辱、诋毁等。

藏语把“责骂”叫作 (sdig pa),且有“罪过、罪孽”之义。过去式: (bsdigs),未来和命令式: (sdigs)。读音相同,都读作“诋”。

臧(zāng),意为“美、好、善”。《尚书 盘庚上》:“邦之臧,惟女众。”

《释诂》:“善也,从臣,戕(qiāng)声。”其实它根本就不是形声字。

藏语把“优秀”叫作 (hzang),也指带彩之家畜(献给神的供品)。可以肯定,“臧”读音来自古藏语的“hzang”,与“戕”(qiāng,意为“残害”)没有任何关系。

疓(nǎi),病也。只见于文言文,不见于汉语口语。

藏语把“病”叫作 (nad)。病人: (nad ba 疓巴)。看病:疓巴底。头痛:“聝疓” (mgo nad)。

藏语把“文明”叫作“尊” (bzuen),藏语本义是指等级贵贱的产生和这种“礼制”的持续存在。而这不正是人类古文明精髓和特征之所在吗?

笔者发现,在汉语中,没有任何词汇能与这个藏语概念完全契合,从而把华夏文明起源的“精髓”表达得如此到位!在古汉语中,这个“尊”最初是指一种青铜礼器。

藏语“皇后” (bzuen mo)读作“尊莫”。

御(yù),本义是指皇帝专用的东西,也指皇帝本人和他的行为。例如“御座”(皇帝的座位)。一般认为,“御”字从“卩”(像人跪拜之形),以“午”为声符。

藏语把“王畿”叫“御茹” (hyu ru),乃是赞普的私属领地。藏语也把绿松石叫“yu” (hyu),正是“玉”的原始本义。考古显示,从遥远的史前时代起,绿松石就已经是王者专用之物了。因此可以肯定,这个藏语词汇才是“御”的读音之来源。

视(shì),本义是看、观察。通常是指贵人行为。雅言,汉语口语不用。例如省视、视察。《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郑风·子曰鸡鸣》:“子兴视夜。”《战国策·齐策》:“熟视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称疾不视事。”

这个“视”,传统说法是“从见、示声。”但也异写作“眡”(shì),那就是“从目、氐声。”显然是不可信的。

藏语把“看”(敬语)叫作 (shi),例如: (读作“视顾”),意为“关照、照顾”。 (读作“视悉”),意为“调查、视察”。由此可知,这个藏语“shi”才是“视”的读音来源。

词(cí),最初指官府文书的文字。传统说法是形声字,“从言、司声。”

同源字“辞”(cí)却被认为是会意字。《说文》:“词为言词,辞(cí)为辤讼,今经典多乱,惟辞讼尚多作本字。”

藏语把“词汇、语言”叫作 (cig),法典: (chi cig) 藏汉对应词汇: (xe cig jia boe)。由此可推定,不管是“词”还是“辞”,读音都来自古藏语的 (cig)。

厂(厰)

厰,本义是指可供人或动物居住的场所。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羊》:“架北墙为厂。”

与此对应的藏语 (chang),指家屋、巢穴。例如:鸟窝 (qia chang),秘书处 (yig chang)。这应该就是甲骨文中就出现了的“厂”(厰)读音的真正来源。

同源字“仓”(倉),本义也是指氏族、家族,或氏族之居处,而不是仓库。例如“仓颉”之“仓”。(藏语把首领、君王叫作“jie”)

与此对应,藏语也把氏族、家族、村落叫作 (chang)。例如有地名叫“夏若仓” 意为“乌鸦村”。

晲(nǐ),指日落或日光。

藏语把太阳叫作“ni” (nyi),无疑就是这个雅言古字的读音来源。

同源字:暱、霓等。《說文解字》:“暱,日近也。”或曰:“霓,从雨,兒声。彩虹。”从而被说成是“形声字”。

睨(nì),《说文》等古籍有载。有斜着眼睛看、斜视等义。曰:“从目,兒声。”

嘉绒藏语把眼睛叫作 (nyig),笔者以为,这才是这个雅言字的真实读音来源。

粕(pò),酿酒剩下的米渣。曰:“从米,白声。”

藏语把酿酒、酒粬叫作 (pabs),读音与这个古汉字契合,才是它的读音来源。

勘(kān),看、验看、判断。曰:“从力,甚声。”

藏语把“专家”叫作 (mkan),并有验看者、判断者之义。例如把寺庙中的老师叫“堪布” ,上师叫“堪钦” 。把风水师叫“萨勘” (倒置语序)。

笔者以为,这才是这个雅言字的读音来源,而不是“甚”(shèn)。

牒(dié),古代指文书、证件。《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受牒而退。”《说文》:“小简曰牒,大简曰册。薄者曰牒,厚者曰牍。”又曰:“从片,枼(yè)声。”

藏语把本子、卷子、册子叫作 (deb),读音与之契合。应该就是它的读音来源。它怎么可能从“yè”而来呢?

帛(bó),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指一种贵人专用的白色纺织品,后来也指丝织品、棉织品。如《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说文》:“帛,缯也。从巾,白声。”

藏语把羊毛、毛线、毛纺叫作 (bae)。棉花: (xing bae)。笔者以为,这才是“帛”读音之来源。这个“白”是用来会意的,而不是读音所从来。

昃(zè),象形会意字,指对日向的观察和记载。古代指太阳偏西,一天将结束之时。也指时间或时日。昃食宵衣:称颂帝王勤政的套话,太阳偏西时才吃饭,天未亮就穿衣。《易·离》:“日昃之离。”《书·无逸》:“日中昃。”《周礼·地官·司市》:“大市,日昃而市。”《淮南子·地形训》:“东西方曰昃区。”

藏语把日期、号子叫作 (zes ba),初一: (zes-jig)。这应该是“昃”读音之来源。

綯(táo),绳子。《诗·豳风》:“宵尔索綯。”《笺》:夜作绞索,以待时用。乍看是形声字,以“匋”(陶)为声旁。但绳子与“陶器”会有什么关系呢?完全是两码事。

藏语把绳索、麻绳叫作“tao” (tah ba)。这才是这个雅言字真正的读音来源。这种称呼没有被汉语方言继承下来而已。

酌(zhuó),商量、考虑。例如:斟酌、参酌、酌情、酌办 、酌定、酌量等。《说文》:“从酉,从勺,勺(sháo)亦声。”但问题是,这个“勺”(sháo)绝不可能成为它的读音来源。

藏语把商量,同意。商议一致叫作 (zhoe),同意、通过: (zhoe njam “酌加”) 。 这个才是读音来源。其中的“酉”和“勺”都是用来会意的。

雅,好也,美也。远古时代的所谓“雅言”是相对于被统治者的方言土语(鄙语)而说的。整个华夏文明起源时期,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说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这就是文明起源的真相之所在!

藏语把好的、美的叫作“ya” (yag bo),同时也把野牦牛叫作“ya” (gyag)。古代羌藏类游牧民族都是以“牦牛种”自称的,如此,称之为“雅言”就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抄(chāo),褫夺、抢夺、掠取。如:抄暴(以武力掠取);抄夺(抢劫掠夺);抄掠(搜劫他人财物)。曰:“从手,少声。”但问题是,“少”(shǎo)并不读作“chāo”。

藏语把抢走、褫夺叫作 (nchog)。抢劫: (nchog ba)。据《辽史·国语解》记载,契丹语把“征伐、战斗”叫作“炒伍侕叵”,其实就是这个古藏语词汇的汉字注音。

许(xǔ),本义是祈请、应答、应允。《尚书 金縢》:“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诗·大雅》:“昭兹来许。”《孟子 梁惠王上》:“王许之乎?”《说文》:“许,听也。从言,午声。”

藏语把“请问、禀告、说、做”叫作 (xu)。请求 (xu ba)。这才是它的读音来源。就是说“许”与“午”(牛)之间只存在“会意”(以牛为大习俗)的关系,与它的读音“wǔ”没有任何关系。

瀆(dú 或dòu),本义指河川、大地。例如:沟瀆,四瀆(古代是对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

藏语把大地叫作 (sa doh)。土地: (doh mo)。滋润大地: (doh yab “瀆雅”)。这才是读音之来源。

沽(gū),多指买,也指买卖。《论语·乡党》:“沽酒市脯。”《论语·子罕》:“求善贾(gǔ,商人)而沽诸。”沽名钓誉;沽恩;沽贩(商贩)。貌似读音从“古”而来,其实不然。

藏语把“银子、钱”叫作 (hgul 读作“古”),这才是它的读音来源。银子用作动词的缘故。

咸(xián),甲骨文由表示杀戮的长柄斧钺和表示人头的“口”组成,本义就是“杀”。《书·君奭》:“咸刘厥敌。”意为“杀尽敌人,不留孓遗。”

如把“咸”中的“口”看成“囗”(国),咸的字形可视为“以武力占有土地,地上之物和人民皆属我有”,故咸又有“皆、全部”之引申义。

藏语把杀、屠宰叫 (xan)。屠夫: (xan ba 咸巴);刽子手: (xan ma 咸麻)。正是其读音来源。

吉(jí),甲骨文中就大量出现了。本义是吉祥、吉利,与“凶”相对。例如:吉时、吉服、吉卜、吉日。

藏语把快乐、幸福叫作 (sji bo)。拉萨河: (sji qu 吉曲)。藏语的 (sji)也是“甘苦”之“甘”的意思。此外还有“祭”(享神、娱神)之义:噶厦夏祭 应是“吉”的读音来源。

赠(zèng),本义指送给礼物或财物。

藏语把布施、施舍(现在、未来)叫作 (hdzen ba “赠巴”),施主叫 (hdzen hdag “赠达”)。应是“赠”读音之来源。

跖(zhí),文言文中指脚掌,跳跃 ,踏,踩。跖空:踏空。 《吕氏春秋》:“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史记》:“跖劲弩。”《淮南子·修务》:“跖达膝。”张协《七命》:“下无跖实之蹊。”《汉书》:“跖魂负沴。”盗跖和桀跖是春秋时代记载的两个各率有数千人的大盗。

藏语把践踏、糅拌、踩叫作 (nzi),过去式 (bnzi ba “跖巴”)。藏语“牧人”也叫 (nzi “跖”),可能因为他们迁来走去脚不停步。这应是“跖”的读音来源。

逊(xùn),《说文》:“遜,遁也。从辵,孙声。”这个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逊”是屈居第二、不再为首领的意思。引申义是“谦顺”。

《书·尧典序》:“将逊于位。”(让出帝王之位)《虞书》:“五品不逊。”《论语》:“危行言逊。”又如:逊谢、逊服、逊让、毫无逊色、稍逊一筹。

藏语把“副、第二、年轻的”叫作 (hxon)。正副: (rgan hxon “干逊”)。

青年、年轻的、副的: (hxon nu “逊奴”)。这才是“逊”的读音来源,而不是“孙”(sūn)。

这个“卜”这是华夏古文明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古文明的最大特征所在。占卜之“卜”(bǔ),古代是指一种用火灼龟甲,观验其裂纹,以预测吉凶的巫术行为。萝卜之“卜”(bo)是为虚词,读轻声。

《周礼·大卜》:“问龟曰卜。”《诗·小雅·楚茨》:“卜尔百福,如几如式。”那么这个“bǔ”读音从何而来?有人说“象龟甲烧过后出现的裂纹。”这当然是对的,但仍然没有说清说读音的来源。

藏语把钻子、锥子叫作 (nbuh),就是它的读音之来源。如此称呼也是恰如其分的,因为占卜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用一种钻子刻凿出一个凹孔,再用炭火来灼这个凹孔使之开裂。

藏语“铜锥”叫“商卜” (hsangs nbuh)。

上古“雅言”字的起源与“汉藏语系”的区别

西藏的牦牛

笔者所称的“华夏文明的青藏之源”,不仅反映在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这种“硬”证据里,也清楚地反映在了上古“雅言”字的读音来源中........

煦(xù ),本义是温暖、暖和。引申义为快乐、和睦。《说文》:“煦,蒸也。一曰赤貌。”从造字方式看,煦的本义应与“灬”(火)有关。

《墨子·经说下》:“景光之人煦若射。”唐玄宗《诫励宗室诏》:“承煦绍宗。”

藏语把“火”(敬语)叫作 (xu)。柴火(敬语): (xu xing 读作“煦薪”)。点火 。就是“煦”的读音来源。

同源字:旭、欻、烼、喣、燸、 等,所有这些都是“雅言”,汉语口语不用。

熙(xī),本义是和乐、兴盛。《尔雅·释诂》:“熙,兴也。”《广韵》:“和也。”下面的“灬”(火)同样是用来会意的。

《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书·尧典》:“允厘百工,庶绩咸熙。”《道德经》:“众人熙熙。”唐李德裕记功碑铭:“熙我文典,焕乎光明。”唐韩愈诗:“天阳熙四海。”宋周密诗:“徐徐晨光熙,稍稍血气畅。”

藏语把平安、兴旺、和顺叫作 (xi)。藏语“和平颂”: 就是“熙”的读音来源。

踌(chóu),长时间踱步行走。如:踌躇不定;踌躇满志。《九辩》:“蹇淹留而踌躇。”曰:“从足,夀声。”但问题是,“踌”古代也异写作“足+蜀”,这个“寿”显然不是真的“声符”和读音来源。

安多藏语把“走、去、往”叫作 (ncho),就是“踌”的读来源。

例如:

我们去喝个酒去: 读作“俄撮畅潼之踌”。

(俄撮 我们; 畅 酒; 潼 喝; 之 代词,古汉语中常见; 踌 去;)

徂(cú),本义是往、到。《尔雅》:“徂,往也。”又曰:“从彳,从且,且亦声。”但这是不可能的。

“徂”在上古文言文中是常用字,如《小雅·小明》:“我征徂西。”《大禹谟》:“汝徂征。”《诗·卫风·氓》:“自我徂尔。”自西徂东。岁月其徂。

藏语把行走、走路叫作 (cu),也写作 (cu),就是“徂”的读音来源。

卿(qīng),古代指君王最亲近和重要的大臣。甲骨文象两人相对而坐,用酒食款待之状。先秦时代,君王之下有“六卿”之职,用以辅佐。

藏语把肝脏叫作 (mtchin ba “卿巴”)。肝脏是身体中最大、最重要的器官。就是这个“卿”读音的来源,以“卿”相称就是以肝脏来比喻。

贡(gòng),进献。《释言》:“贡,上也。” 《广雅》:“贡,献也。”《尔雅·释诂》注曰:“贡,赐也。”《易·系辞》注曰:“贡,告也。”《礼记·曲礼》:“五官致贡曰享。”

藏语把寺、庙叫作 (hgon ba“贡巴”),最是符合贡的“上、献、赐、告、享”之类含义,应是“贡”的读音来源。

逐(zhú),甲骨文下部的“止”代表追逐者,上部或是“豕”或“犬”,本义是驱逐,使逃跑。

如《广韵》:“逐,追也。驱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子都拔戟以逐之。”《史记·李斯传》:“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藏语把逃跑、逃走(现、未)叫作 (ndzo),过去式 (dzos)。驱狼(狼奔): (jiang dzos“姜逐”)。战争叫作 (nzhug ba 读作“逐瓦”)。应是“逐”的读音来源。

司(sī),有掌握、处理之义。《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广雅》:“司,主也。”

藏语把执政、施政、政治叫作 (sid)。政令: (sid gae “司噶”)。政权: ( jab sid“家司”)。就是“司”的读音来源。

斯(sī),本义是指一种魔鬼。这可以从造字方式中看出:此“其”有杀人之“斤”。例如:斧以斯之(用斧头砍杀之)。这斯(这个坏人、这个魔鬼)。

藏语把反复发生的灾难,例如生下孩子总在同一个年龄夭折,看成是一种鬼魅在作祟,叫作 (si)。作祟: (si lang“斯朗”)。应是“斯”读音的来源。

魔(mó),《说文》:“魔,鬼也。从鬼麻( má)声。”

藏语把一种凶神(以女性为主)叫作 (mo),这就是“魔”读音的来源。

申(shēn),甲骨文中就大量出现了。 《说文》:“申,神也。”先秦时代,帝王大墓必成“申”字形。

古代有以“申”为号之国。《左传·隐元年》:“郑武公娶于申。”注曰:申国,姜姓之国。

藏语把“三界”之地界的一种神灵叫作 (shen)。水中罗刹: (qu shen“曲申”)。应是“申”的读音来源。

览(lǎn)看,阅。《说文》:“览(覽),观也。从见、临(不是“监”!),临亦声。”如《战国策·齐策》:“而数览。”《离骚》:“皇览揆余于初度兮。”

藏语把诉状的批复叫“览” (lan)。现代藏语中,也指尊者的回复、回信、回话。如:过错、根源、罪责: (lan bo)。应是“览”的读音来源。

本,根源、根基。《说文》:“木下曰本。”《诗·大雅·文王》:“本支百世。”

拉萨藏语把“为首、首长”叫作 (dbon“本”),本义其实是指野牦牛(犇),因苯教有“野牦牛为世界本源”的观念。这是“本”的读音来源。

宦(huàn),本义是官、做官。《说文》:“宦,仕也。从宀从臣。”《左传》:“妾为宦女。”意为官家子女或贵族出身。

安多藏语把官、头目、做官叫作 (hwon“宦”)。这个藏文与拉萨藏语的“本”是同一个词。

安多藏语:贵族子弟 (读作“宦出”) 官邸: (读作“宦厂”)。这是“宦”读音的来源。

索(suǒ),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高度象形,象几股缠绕在一起的大绳子,引申义为索取、孤独。索取:像用绳子捆绑俘虏一样强行牵来。索然:像绳子一样上下没有变化。

藏语把绳子叫 (hsor)。牧人使用的投石器叫 (rdo hsor读作“多索”)。就是“索”的读音来源。

灵(靈)

灵(líng),最初指魂魄、鬼神。有时也指巫师,因为巫师能捕获魂魄、驱使鬼神。

藏语把灵魂、神灵叫作 (ling)。格萨尔王的国就叫“灵国”,意为“神国”。

在藏地,巫师作法毁敌时,先是制作“灵嘎”(画有敌人形象的纸片或面团制作的塑像,放以敌方取来的布片、头发之类东西),再施以咒语,可使敌人不战而亡。能与“靈”(灵)里面有“巫”对应起来,推测是读音的来源。

参(cān),与也,加入也。《说文》:“参,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又曰:“从晶, (zhěn)声。”

藏语把“参与”叫作 (can),还有“课程、科目、门类”之类含义。《贤者喜宴》记载,吐蕃习俗,赞普继位后,要任命十个“参”( can),十个“待”( sde)来辅佐。这是“参”读音的来源。与 (zhěn)的读音无关。

阐(chǎn),意为“说明、解释”如:阐明;阐释。《说文》:“阐,开也。从门,单声。”还有“推广”之义,如《史记·秦始皇纪》:“阐幷天下”。

藏语把大名(敬)、夜晚叫作 (mchan“阐”),还有诠释、推广之义(从暗“夜”而天“明”而来)。

藏语也把寺庙里的胜幢叫 (rja mchan“家阐”)。这是“阐”的读音来源。

辙(zhé),车轮压出的痕迹。《说文》:“辙,迹也”又曰:“从车,彻(chè)声。”如《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

安多藏语把印记、痕迹叫作 (hdze),应是“辙”的读音来源,与彻(chè)读音无关。

獽(ráng),古代指一种大猕猴或猿类动物,也指四川地区分布的少数民族。《集韵》:“獽,兽名,狨属。”

藏语把“自己、自身”叫作 (rang),应是“獽”读音的来源。

窟(kū),释曰:“窟,室也。从穴,屈声。”古代也指某类人聚集的场所,如:赌窟、匪窟、魔窟。

《礼·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左传·襄三十年》:“郑伯有为窟室,而夜飮酒。”

藏语把帐篷叫作 (kur),应是“窟”读音的来源。

拆(chāi),曰:“从手,从 。义为裂。”《诗·大雅·生民》:“不拆(坼)不副,无灾无害。”

藏语把“分离、撕开,扯破”(现,过,未)叫作 (chae“拆”),应是读音之来源。

厝cuò,指把棺材停放某处待葬。引申为放置、安置。如:浮厝;厝兆;暂厝;厝顿;厝火积薪。《列子·汤问》:“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藏语把殡、停柩叫作 (mtchuh),应是“厝”读音的来源。

图(圖 tu),谋划;谋求。释曰:“从囗(wei)、从啚(bi),谋也。”

安多藏语把“想要、愿望、欲”叫作 (ndod ba 读作“图巴”),应是读音的来源。

造(过)

造(zào),本义是到、往某地去。《说文》:“造,就也。”又:“从辵,告声。”

如《仪礼·士丧礼》:“造于西阶下。”《柳河东集》:“明日造朝。”又如:夜造;造访;造请;造谒;造谢。

安多藏语把行、走、去往叫作 (ndzo ba “造巴”);“行者” (ndzo bo “造波”)。应是为读音的来源。

这个藏文安多藏语也读作 (vgo ba“过巴”),含义相同,应是“过”读音的来源。

尚(shàng),本义是尊崇。如:尚武、尚贤、礼尚往来、风尚、时尚。《说文》:“从八,向声。”但这是说不通的。

其实“尚”与“上”同义,是同源字。如《诗·王风·免爰》:“尚无为。”《左传·昭公十三年》:“余尚得天下。”因为高尚得天下。自尚其功:自己夸耀自己。

藏语把尊崇、尊者叫作 (hsang “尚”),例如把总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叫 (yul hsang “域尚”)。应是“尚”读音的来源。

颈(jǐng),指脖子,但汉语口语不用。《说文》:“颈,头茎也。”《荀子·荣辱》:“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庄子·马蹄》:“喜则交颈相靡。”

藏语把脖子叫作 (mjing),例如吐蕃赞普赤德松赞有 (mjing yon “颈运”)之绰号,意为“歪脖子”。

朗(lǎng),明亮、明显。《说文》:“明也。从月,良声。”这是说不通的。

篆文“朗”的造字方式看,是月光明亮的意思,引申为开朗。如:天朗气清、朗诵、晴朗、朗朗上口等。

藏语把明显、清楚、明晰叫作 (lhang-ba “朗巴”),应是读音的来源,与“良”的读音没有任何关系。

茫(máng),多、广。《韵会》:“广大貌。”如:茫乎其若迷;茫无涯际;茫茫荡荡。

藏语把“多”叫作 (mang wo),是“茫”的读音来源。

藏语的 还有“龙”之义,龙袍: (mang nah“莽纳”),对应“莽”字。民多、民众叫“氓”。这些都是同源字。

骑(jì),本义是骑兵。《增韵》:“马军曰骑。”《曲礼》:“前有车骑”。《战国策·赵策二》:“赵地方三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有骑兵万人。《楚辞·远游》:“骑(jì)胶葛以杂乱兮。”

又如《孙膑兵法·八阵》:“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班固《东都赋》:“千乘雷起,万骑纷纭。”《史记·陈涉世家》:“骑千余。”所有这些“骑”(jì)都是“骑兵”的意思。

藏语把“骑、乘”(敬语)叫作 (ji);命令式叫作 (qi)。如非敬语式“骑兵长官” (qi bon“骑本”)。这是骑兵叫作“ji”的读音来源。

逆(nì),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意为不顺从,背叛,叛乱。如:逆臣、逆贼、逆党、逆谋、篡逆等。

藏语把犯上、背叛叫作 (ni)。不犯上、不背叛 (yar ni bo“牙尔逆波”)。与藏语数字“贰”(ni)读音相同。而“贰臣”就是“叛臣”的意思。这是“逆”读音的来源。

汁(zhī):本义是混有某些物质的水。《说文》:“汁,液也。从水,十声。”但这个“十”明显是代表“多”而不是读音来源。

《礼·郊特牲》:“汁献涗於盏酒。”《史记·魏世家》:“客曰: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冀功勋者众也。

藏语把奶水、草药、油漆叫作 (zhi),就是“汁”的读音来源。中医也把草药叫“汤汁”。

上古“雅言”字的起源与“汉藏语系”的区别

满族文化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