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家人,我们似乎却总是很难开口,表达心中真实的想法。
最新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大奖作品《深夜日记》,就是一个名叫妮莎的小女孩写给妈妈的日记。

在日记中,每到深夜难过时,小女孩就向去世的妈妈倾诉自己的友情和遭遇,困惑和渴望。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感动数万读者,斩获了各大国际童书奖项。
“现在,世界显得那么小。而我的世界里甚至没有你,妈妈。”
一本写给妈妈的日记
属于每个人的成长独白
一个12岁女孩,在生日那天,得到一本美丽的日记本,深夜日记也从那一天开始。
她的妈妈,在生她和双胞胎弟弟时难产死了,这本书的每一篇都以“亲爱的妈妈”开头。
女孩内向而敏感,弟弟聪明、活跃,父亲很像一个典型的东方家长,严厉、不苟言笑,而奶奶则负责照料家里。
女孩把自己的见闻和困惑,留在深夜日记中,向逝去的妈妈倾诉。然而,这个充满温情的家庭,这种平静的生活,几乎在一夕之间就倾覆了。
“妈妈,我想变得勇敢些,可或许我已经很勇敢了。”
一场守护家园的生命之旅
在命运的漩涡里勇敢蜕变
小说里的背景是1947年,原本的印度分裂成两个国家,“新印度”与巴基斯坦。
女孩爸爸是印度教,而妈妈是伊斯兰教,妈妈离世之后,她们一家又变回了印度教,而家所在的城市属于巴基斯坦,是一所伊斯兰教城市。
不离开,全家一天天陷入危险与暴力的漩涡;而离开,又谈何容易。
对一个12岁的敏感女孩而言,离开“家”几乎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情。
先是街头冲突的升级,接着是通往印度的火车被阻截,大迁徙的路只剩下一条:徒步穿越沙漠。
为了方便上路,女孩一家放弃了几乎全部家产,只尽可能带上食物和水。但穿越沙漠的困难还是远远超乎想象。
她的世界变得混乱而荒谬,在这些短暂却动荡的经历中,友谊、分享、助人之心都变得危险而有害,而掠夺、杀戮与伤害成了新的秩序。
当女孩最终到达了印度,在一个边境城市住下,重建生活,她因为这一系列的内心创伤,无法开口说话,直到她重遇历经千辛万苦来寻找的家人,才重新开口。
家人的力量最终大于其他一切因素,让他们彼此不再分开。
“家被摧毁了,但一种新的东西开始生长——你爱我们,妈妈。”
真实经历改编
不幸中蕴藏着巨大的信念和勇气
本书作者维拉·希拉南达尼(Veera Hiranandani)现于美国萨拉·劳伦斯学院教授创意写作,她的作品曾获“悉尼·泰勒优秀图书”和“南亚图书奖”提名奖。
《深夜日记》是她基于自己的真实经历创作的,几乎有一半来自家族史:她的父亲是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亲历过那场大迁徙,而妈妈是犹太裔美国人,从很小开始,对多元文化的感知与反思就影响着维拉。
维拉·希拉南达尼(Veera Hiranandani)
在《深夜日记》获得包括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在内的诸多奖项之后,有媒体采访维拉,请她谈如何写出妮莎的故事,维拉说:
当一个国家之内,或是世界范围内出现观念分歧时,我注意到的是,为什么事态会如此迅速地转变成愤怒与分裂。那些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年代发生过的‘错误’,对我们有多大的用处,它如何能成为一个有警示意义的故事?——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令我悲伤的是,人们总是太快忘却历史,尤其会忽略那些发生在他国的历史。
“接受差异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妮莎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维拉在《深夜日记》的后记中写道。
《深夜日记》的书封也藏着精心设计的巧思:每个手腕上的细节好像都不太一样,印度教的红绳、锡克教的铁或钢手镯、阿贾拉克(Ajrakh) 的块状印刷面料,以及手镯或裸露手腕表示这个人可能是穆斯林。
底部的最后是握着一支笔的手,作者说,这是女孩写日记的手,她就在封面上,是每一个读者进入这本书的窗口。
世界是复杂的。有时候我们觉得,没必要了解这个世界所有的复杂性,尤其是当我们身处一个平稳的时代。
但正如女孩的经历一样,有时候我们无法预料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比如说2020年横扫全球的疫情,能让我们意识到家的温暖和力量。
变化之后,生活似乎又回到了“正常”的秩序,但越是这样的时刻,我们越需要引领孩子理解家的意义。
让孩子以阅读的方式,跟随女孩一家,从文明的家园,穿越人性的荒漠,再重建生活,这是《深夜日记》通过一个女孩的成长,一次对家园的寻找,永恒地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印记。
纽伯瑞大奖成长小说
《深夜日记》
我们还有这些活动
-End-
2022.3.4
编辑:Yoyo | 审核:楚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