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怎么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讲远方的炮声?

所有大人都知道的大事:俄罗斯和乌克兰开战了。

我们同事说:

昨晚,孩子爸在刷视频,说了一句:“打起来了。”炮声从手机里传出来,两个孩子凑上去看。

爸爸接着跟孩子说:“你们去看看世界地图,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一句:“珍惜和平时代啊。”

孩子还要睡觉,忧心忡忡且忙碌的大人根据各种信息碎片,只给孩子讲到了这里。

战争残酷,所幸我们身处和平。炮声遥远,但真实存在。

怎么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讲远方的炮声?

在信息洪流中,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头头是道的军事分析、“珍惜和平”的口号背后,从心灵生出自己的感受,从大脑发生自己的思考,以及有人引导和陪伴着他们在童年时期建立这个身心系统。

苏珊·桑塔格(美国著名作家、社会评论家、反战人士)说:“让人们扩大意识,知道我们与别人共享的世界上存在着的无穷苦难,这本身似乎就是一种善。”

孩子要怎么接近这样的真实世界?以下,我们向各年龄的孩子推荐反战题材的文字书、绘本,以及引导孩子们深入思考的方式。

《深夜日记》

怎么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讲远方的炮声?

这本书是三五锄家庭文化教练思辨课为三四年级孩子所选的,现实题材、反战题材的作品。

《深夜日记》的作者维拉·希拉南达尼,基于自己家族的真实经历创作了本书。故事发生在1947年印巴分治时期,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慢慢看到一个冲突分裂、动荡不安的世界,和历经困惑恐惧、终被爱所安抚的心灵。

深夜从何而来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领成立,这也结束了英国在印度190年的殖民统治。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从国家角度看是一个国家分成了两个国家,但从每个人的角度看,生活在穆斯林教地区的印度教的人,和生活在印度教地区的穆斯林人,就要离开家园,经历远行、灾害、暴力伤害,穿越国境线,到达陌生的地方生活,这样完成迁徙的人大约有1400万人,而又有大约100万人在这场迁徙中丧生。

在故乡的生活可能是幸福安定的,但因为宗教归属不同,他们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房子、土地、工作和产业,只能带上一点点家产,来到陌生的地方。

这些人到了新的国家,没有钱,只能住在脏乱的地方,于是就有很多贫民窟,他们没有工作,只能从头做起,孩子得不到好的教育,就一代一代在贫民窟里过着贫苦的生活,也许有的人不甘于此又没有上升的机会,就会去偷去抢,会制造出更多的不幸。有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也许就是印巴分治的真实写照。

怎么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讲远方的炮声?

深夜走向何处

本书的主人公叫妮莎,是个12岁的印度教女孩。在12岁时,她收到了一个生日礼物——日记本,她开始每天写日记,在日记里面和已经去世的妈妈分享日常生活,表达思念和爱,以及印巴分治给她带来的巨大困惑。这本书的故事,也就随着日记本的打开而开始。

故事从1947年7月14日开始,这一天是印巴分治前一个月,也是妮莎和的12岁生日,这时妮莎一家人幸福安定的生活。

由于妮莎的家乡是穆斯林比较多的地区,当地的一些穆斯林人和印度教人之间渐渐生出敌意,甚至有人闯入家门,打伤了佣人卡兹。最后冲突到达顶峰,一家人不得不跟1400万人一样也踏上充满磨难和暴乱的迁徙之路。

怎么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讲远方的炮声?

在迁徙的路上,妮莎一家将遭遇不同的磨难,窥见复杂的人性。

妮莎的爸爸救治了一个受伤流血的父亲,妮莎的爸爸向对方请求分给自己一点水,因为孩子们已经很久没喝水快要撑不下去了,被救的父亲却只说了一句“不够”,就站起来走向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久旱后的一场暴雨让一家人喝到了水,也让一家人冷得瑟瑟发抖,当他们找到一所旧房子想要避雨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家迁徙中的穆斯林,他们会因为一直以来的冲突大打出手吗?

马上要到舅舅家的时候,一个穆斯林突然冲出来劫持了妮莎,一把小刀也架在了妮莎的脖子上,他要杀了妮莎为死在印度教暴徒手里的家人报仇,他们将如何逃脱?

舅舅和妈妈一样也是穆斯林,他会不顾两个宗教之间的冲突,收留妮莎一家吗?

……

怎么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讲远方的炮声?

在《深夜日记》中,妮莎一家人面临着接踵而来的遭遇,每个遭遇都在敲打着孩子们的内心,把他们带入他人命运的共情中。

“我还是不明白,上个月,我们还是同一个国家的人,不同民族和宗教的人都生活在一起,现在我们却必须分开,还要彼此憎恨。”妮莎在日记里向妈妈倾诉着自己的困惑。

深夜之外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问题又会有怎样的思考呢?

深夜之外的孩子们

在家庭文化教练思辨课的孩子们,在经历思辨讨论之后,也写下了他们的思考与感悟:

对于不给水喝的父亲,他们说:

怎么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讲远方的炮声?
怎么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讲远方的炮声?
怎么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讲远方的炮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