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怎麼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講遠方的炮聲?

所有大人都知道的大事:俄羅斯和烏克蘭開戰了。

我們同僚說:

昨晚,孩子爸在刷視訊,說了一句:“打起來了。”炮聲從手機裡傳出來,兩個孩子湊上去看。

爸爸接着跟孩子說:“你們去看看世界地圖,這兩個國家在哪裡。”

過了一會兒,他又說一句:“珍惜和平時代啊。”

孩子還要睡覺,憂心忡忡且忙碌的大人根據各種資訊碎片,隻給孩子講到了這裡。

戰争殘酷,所幸我們身處和平。炮聲遙遠,但真實存在。

怎麼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講遠方的炮聲?

在資訊洪流中,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頭頭是道的軍事分析、“珍惜和平”的口号背後,從心靈生出自己的感受,從大腦發生自己的思考,以及有人引導和陪伴着他們在童年時期建立這個身心系統。

蘇珊·桑塔格(美國著名作家、社會評論家、反戰人士)說:“讓人們擴大意識,知道我們與别人共享的世界上存在着的無窮苦難,這本身似乎就是一種善。”

孩子要怎麼接近這樣的真實世界?以下,我們向各年齡的孩子推薦反戰題材的文字書、繪本,以及引導孩子們深入思考的方式。

《深夜日記》

怎麼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講遠方的炮聲?

這本書是三五鋤家庭文化教練思辨課為三四年級孩子所選的,現實題材、反戰題材的作品。

《深夜日記》的作者維拉·希拉南達尼,基于自己家族的真實經曆創作了本書。故事發生在1947年印巴分治時期,從一個孩子的視角,慢慢看到一個沖突分裂、動蕩不安的世界,和曆經困惑恐懼、終被愛所安撫的心靈。

深夜從何而來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這也結束了英國在印度190年的殖民統治。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獨立,從國家角度看是一個國家分成了兩個國家,但從每個人的角度看,生活在穆斯林教地區的印度教的人,和生活在印度教地區的穆斯林人,就要離開家園,經曆遠行、災害、暴力傷害,穿越國境線,到達陌生的地方生活,這樣完成遷徙的人大約有1400萬人,而又有大約100萬人在這場遷徙中喪生。

在故鄉的生活可能是幸福安定的,但因為宗教歸屬不同,他們不得不放棄原來的房子、土地、工作和産業,隻能帶上一點點家産,來到陌生的地方。

這些人到了新的國家,沒有錢,隻能住在髒亂的地方,于是就有很多貧民窟,他們沒有工作,隻能從頭做起,孩子得不到好的教育,就一代一代在貧民窟裡過着貧苦的生活,也許有的人不甘于此又沒有上升的機會,就會去偷去搶,會制造出更多的不幸。有一句話“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這也許就是印巴分治的真實寫照。

怎麼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講遠方的炮聲?

深夜走向何處

本書的主人公叫妮莎,是個12歲的印度教女孩。在12歲時,她收到了一個生日禮物——日記本,她開始每天寫日記,在日記裡面和已經去世的媽媽分享日常生活,表達思念和愛,以及印巴分治給她帶來的巨大困惑。這本書的故事,也就随着日記本的打開而開始。

故事從1947年7月14日開始,這一天是印巴分治前一個月,也是妮莎和的12歲生日,這時妮莎一家人幸福安定的生活。

由于妮莎的家鄉是穆斯林比較多的地區,當地的一些穆斯林人和印度教人之間漸漸生出敵意,甚至有人闖入家門,打傷了傭人卡茲。最後沖突到達頂峰,一家人不得不跟1400萬人一樣也踏上充滿磨難和暴亂的遷徙之路。

怎麼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講遠方的炮聲?

在遷徙的路上,妮莎一家将遭遇不同的磨難,窺見複雜的人性。

妮莎的爸爸救治了一個受傷流血的父親,妮莎的爸爸向對方請求分給自己一點水,因為孩子們已經很久沒喝水快要撐不下去了,被救的父親卻隻說了一句“不夠”,就站起來走向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久旱後的一場暴雨讓一家人喝到了水,也讓一家人冷得瑟瑟發抖,當他們找到一所舊房子想要避雨的時候,他們遇到了一家遷徙中的穆斯林,他們會因為一直以來的沖突大打出手嗎?

馬上要到舅舅家的時候,一個穆斯林突然沖出來劫持了妮莎,一把小刀也架在了妮莎的脖子上,他要殺了妮莎為死在印度教暴徒手裡的家人報仇,他們将如何逃脫?

舅舅和媽媽一樣也是穆斯林,他會不顧兩個宗教之間的沖突,收留妮莎一家嗎?

……

怎麼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講遠方的炮聲?

在《深夜日記》中,妮莎一家人面臨着接踵而來的遭遇,每個遭遇都在敲打着孩子們的内心,把他們帶入他人命運的共情中。

“我還是不明白,上個月,我們還是同一個國家的人,不同民族和宗教的人都生活在一起,現在我們卻必須分開,還要彼此憎恨。”妮莎在日記裡向媽媽傾訴着自己的困惑。

深夜之外的孩子們對于這樣的問題又會有怎樣的思考呢?

深夜之外的孩子們

在家庭文化教練思辨課的孩子們,在經曆思辨讨論之後,也寫下了他們的思考與感悟:

對于不給水喝的父親,他們說:

怎麼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講遠方的炮聲?
怎麼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講遠方的炮聲?
怎麼跟和平年代的孩子,講遠方的炮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