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月二,聆听天地蓬勃的声音

文|矫发

今年的二月二,恰逢公历三月三日。

此时,南雁北归,草色青青柳色黄,绿肥红浅梨花飞。“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穿越时空,少年白居易在此时衣轻裘,牵骏马,呼朋引伴,踔厉奋发,风流倜傥;春往深处进发,那儿有至圣先师的理想田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二月二,聆听天地蓬勃的声音

济南趵突泉公园春景 摄影:李锋

二月二,又称农事节、春耕节、龙耕节、春龙节。天上龙抬头,行云播雨;人间惊蛰至,万物复苏。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传说三皇之首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北京天坛有祈谷坛,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是皇帝举行祈谷大典的场所。

春耕春播之时,田畴沃野之上,农人披星戴月,播种绿色,播种希望。高密老家在此日的习俗是祭土地老爷。大人用草木灰在天井里洒出一个又一个粮食囤,中心放置五谷杂粮,边上洒一个攀爬的梯子。小孩则围着粮囤拍手而歌:“二月二,打春牛。大囤满,小囤流。”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美食荟萃,脍炙人口,大快朵颐。每个节日都有标志性美食,真乃“舌尖上的中国”。除夕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二月二的炒豆,清明的单饼卷鸡蛋,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数不胜数。

二月二,聆听天地蓬勃的声音

游客在青岛阿朵花屿游玩 阿朵花屿供图

二月二前后,十字路口嘭嘭炸响的爆米花,浮荡白花花的香气,直往鼻孔里钻。家家户户炒燎豆,炸棋子,炒地瓜柔(煮熟的地瓜,切成长条,晾干。炒后咀嚼,香脆劲道)。为了防止糊锅,母亲用北大湾灰黄的矸垢土炒,食后嘴唇沾满黄土沫子仍乐此不疲。“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二月二的美食美味,均配以响当当的美名:面条叫“龙须面”,饺子叫“龙耳”,猪头肉叫“龙头”。

二月二还叫“挑菜节”“菜”与“财”谐音。此风俗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并由民间传入宫廷。李淖《秦中岁时记》载:“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宋朝的张耒有《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诗:“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诗人说,每年二月二这天,他都要采来青菜烧一锅肉菜汤。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了。只好坐在家中,回忆故乡菜园里生长旺盛的蔬菜,仿佛又听到引来春水的辘轳的声音。

二月二,是求学拜师之日。过去讲究的私塾先生在这一天开门收徒,谓之“占鳌头”。孩子们摇头晃脑,念念有词:“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小孩谓之“剃喜头”,希望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谓之“剃龙头”,希望辞旧迎新,“抬头见喜”,一年好运,从“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