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市委书记张彤在《调查与决策》发表署名文章

作者:同心广安

市委书记张彤在2022年第一期《调查与决策》发表署名文章《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把川渝高竹新区建成高质量发展前沿》。广安日报全媒体予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把川渝高竹新区建成高质量发展前沿

中共广安市委书记 张 彤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川渝高竹新区是川渝两省市贯彻落实党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共同批准设立的目前全国唯一跨省域共建新区,肩负着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重大使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年来,广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认真落实省委彭清华书记来高竹新区调研时的指示精神,与渝北区共同坚持互联互通互利、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勠力同心、勇毅前行,推动新区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前沿、改革开放的前沿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前沿,示范带动广安全域全程全力融入重庆都市圈、加快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

市委书记张彤在《调查与决策》发表署名文章

一、同向发力、协作共兴,推动新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始终坚持“一家亲、一盘棋、一体化”理念,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等方面大力推进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川渝高竹新区开好局、起好步。

(一)突出“同城融圈”,推进发展规划一体化。坚持“统一编制、联合审查、立法确认、一体实施”原则,按照“产城景融合”的思路,全覆盖编制概念性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交通、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正抓紧完善新区6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充分展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城市新区的形态。实行“一个本子、两家同步”审批,即报两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查备案,纳入广安、渝北国土空间同步报批。强化规划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摸清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确保项目按规划落地。

(二)突出“同城共建”,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以破解交通瓶颈为先导,突出交通同城,全力推进南北大道三期、重庆路二期等项目建设,有序开展渝广城际铁路、川渝大道二期、华蓥山乡村振兴道路、中运量轨道交通等前期工作,加快构建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突出配套同城,一体布局供排水、供电、供气、市政管网及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设施,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多同城化便利。

市委书记张彤在《调查与决策》发表署名文章

(三)突出“同城共赢”,推进开发建设一体化。按照“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原则,突出“资本共投”,广安、渝北分别注资5亿元,共同组建川渝高竹新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按照“投融建管运”定位一体推进新区开发建设,获23家银行可用融资授信33.6亿元。出台工业、服务业、总部经济黄金政策30条,重点发展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态文旅康养、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举办大型投资推介活动,新签约项目33个、协议投资310亿元。

(四)突出“同城共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有序推动企业注册、公共交通、信息通讯、教育医疗、政策协同、一体服务。重庆工职院签订入驻协议,重庆工贸职业学院、重庆通航飞行学院、重庆经济建设职业学院、重医附二院等达成入驻意向。启动新区公交首末站建设,新开设新区至重庆中心城区公交专线。开通重庆023电话区号,并逐步协同两地通讯套餐设计、资费标准等服务内容。规划建设集运动、休闲为一体的高竹文体中心和高竹智慧图书馆。

(五)突出“同城共管”,推进运行管理一体化。按照“打破行政边界、不破行政隶属”原则,辖区4个乡镇的社会事务工作实行“三个属地化”,将村镇管理、民生事业、基层治理等交由原行政辖区负责。按照“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原则,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川渝高竹新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广安市首批授权或委托新区行使地市级经济管理事权134项,邻水县梳理下放事权159项,正争取两省市人大常委会授予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

二、创新驱动、改革赋能,携手打造区域合作样板典范

按照“协同高效、跨省集成”原则,边建设、边总结,初步形成6个跨省域改革创新机制。

一是协同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2021年12月,川渝高竹新区管理机构揭牌运行,标志着新区迈出关键步伐,进入崭新时期。在宏观把控上,创新建立“领导小组+管委会+国有公司”的三级管理架构,推动实现跨省域合作“扁平管理、精简高效”。在具体合作上,采取“共同出人、共同出钱、共同出地”模式,积极推进新区开发建设。

二是互利共赢的市场经营机制。推行“小管委会+大公司”经营模式,把“全部资源、全域开发、全部收益”归集到一个主体,以公司化运营实现“共投共享”和市场化片区开发的“长周期、大平衡”。按照“时间、现状、边界”三锁定原则,制定新区存量锁定及过渡期运行管理方案,解决“前期怎么投、后期怎么分”的问题。

三是互通互认的人才发展机制。实行人才政策“从优不重复”,新区人才可自主选择享受广安的“人才强市”措施和渝北区的“临空英才”办法,在一方优惠政策到期后,可再申报享受另一方政策,特殊人才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联合设立招聘专区,实行统一计划、统一公告、统一招聘,共同为新区招才引智,优秀人才可以同时享受两地户籍迁移、参观旅游、金融贷款等全部服务。

四是跨省集成的税费征管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首个跨省域的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全面梳理801项川渝两省市税费征管差异事项,制定差异政策执行规范,统一目录、统一标准,1:1派驻业务骨干,联合推出新区电子税务局,确保“一个中心、一本目录、一套指引、一支队伍、一套系统”集成开展跨省域税费征管和服务。

市委书记张彤在《调查与决策》发表署名文章

五是同城同价的要素保障机制。科学理解和处理“普惠”与“特惠”的关系,把水电气作为企业落地、生产经营的重中之重,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服务、统一价格的“三统一”原则,全面整合两地资源,联合成立高竹供电服务中心、供排水及污水处理公司,组建燃气合资公司,加快实现新区水电气要素“同城同价”。

六是跨省协同的法务联动机制。两地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采取“共建、共享、共治”方式,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域合作共建的高竹警务中心和协同联动的高竹检察服务中心,高效运行高竹法庭、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一站式”集中诉讼服务平台,加快建设高竹新区综合法务区,打造跨省域协同联动的法务改革示范样板。

三、接续奋斗、拼搏实干,奋力谱写川渝合作崭新篇章

紧盯“国家级新区”发展目标,持续用力、务实合作,切实把抓发展落实到抓项目上,深化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动新区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建设新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合作示范区。

(一)推进区域发展“一盘棋”,建设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先行示范区。发挥高竹新区前沿阵地作用,主动融入重庆中心城区发展,结合广安、渝北两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加快编制新区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等相关规划,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大格局。细化起步区方案、明确起步区规模、划定起步区边界,全力争取起步区规划落地。

(二)推进科技创新“一座城”,打造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建设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渝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打造的川渝科创基地,推进与清华大学苏州氢能源研究院合作。借助国内知名高校特别是川渝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智力优势,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争取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孵化平台,促进新区与重庆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市委书记张彤在《调查与决策》发表署名文章

(三)推进产业协作“一条链”,聚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推动开工梓源PET特纤配件、劲德兴精密汽车配件等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产业协作配套区。聚焦四川省委“支持广安依托高竹新区建设川渝合作新能源汽车配套生产基地”的定位,打造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配套基地,积极发展氢燃料汽车,融入成渝“氢走廊”,共建川渝氢能源汽车绿色产业孵化基地。注重大品牌企业、创新型龙头企业招引,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大企业、好企业。

(四)推进基础设施“一张网”,加快建设内联外畅交通网络。聚焦近而不快、通而不畅问题,加快南北大道三期、重庆路一期等项目建设,开工川渝大道二期、重庆路二期和华蓥山乡村振兴道路等项目,推动渝广城际铁路纳入相关规划。全面启动重庆工职院高竹校区、高竹苑、香炉山及国道210沿线片区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提升新区基础配套能力。

(五)推进生态共治“一江水”,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构建全域生态文明体系,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深化华蓥山、铜锣山跨区域合作机制,启动御临河流域“两岸青山”治理工程和华蓥山“千里林带”绿色示范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工程,加快建设民居、院落与田园、山林、河湖浑然一体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先行区。

(六)推进公共服务“一卡通”,大力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着眼提升新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推进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统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保等公益事业发展,打好提前量,让改革成果更好惠及新区群众。加快建设跨省域一体化、数字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争取“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