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和贺子珍
前言
毛主席曾对女儿李敏说:“你妈妈年纪很小就追求进步,投身革命了,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红军战士,她作战很勇敢.....”
毛主席和贺子珍是在浴血奋战的战争年代相识、结为夫妻的。在一起的十个年岁里,他们同甘共苦;在一起的十个年岁里,他们休戚与共。这种同心同德的战友情、同志情、亲人的情谊,是无法割舍的。
以至于在很多年之后,毛主席仍然牵挂着贺子珍,对她的关心和照顾不曾因为世事的变迁而中断。
毛主席:贺子珍在我党和军队的建设中,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贺子珍的老家是永新县万源山区的黄竹岭,就在井冈山脚下。那里地势险要,崇山峻岭,民风刚毅淳朴,到处流传着先辈们锄强扶弱、路见不平挺身相助的故事。
贺子珍出生于这一片深情的土地,从小耳濡目染这一类剑侠小说,一有空就聚精会神的阅览,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书中人物的英雄事迹,影响着这个小女孩的一举一动。很小的时候,她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贺子珍
随着年龄慢慢增长,贺子珍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开阔自己的视野。十几岁就申请加入青年团,成为贺家兄弟姐妹中最早的革命者。
1926年7月,贺子珍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那一天,她还不满17岁。
没过多久,因革命工作出色,又被任命为共青团县委书记兼县党部妇女部部长。一人担任双职,在永新县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足以见得上级部门对她的信任和重用。
1927年,伪江西省主席朱培德组织两个团的兵力奔赴永新,逮捕共产党员。
受形势所逼,7月,贺子珍率赤卫队向井冈山撤退。她是撤向井冈山队伍中的第一个女兵,也是井冈山所有共产党员中的唯一一位女同志。
1927年10月27日,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全面了解井冈山的情形后,毛主席大吃一惊,完全没想到井冈山的“头面人物”是一位年仅18岁的女将。
过了几天,井冈山的一位首领袁文才领着毛主席来到贺子珍的身边, 介绍他们互相认识。
袁文才指着贺子珍,对毛主席说:“她叫贺子珍,是永新县的干部。”
毛主席笑笑说:“我原以为是哪位的家属呢!”
说着,毛主席主动和贺子珍握手:“很好,很好,今后我们共同战斗吧!”
在后来的接触中,两个人慢慢熟悉了起来。
毛主席对调查研究情有独钟,喜欢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他看来,调查有利于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还能激发革命热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毛主席
从1927年的冬天到1928年的春天,毛主席只要有空就会跑到永新和宁冈,调查当地农村的状况,获得了很多真实数据,但因为手上事情繁多,一直都没有时间整理这些资料,只能搁置一旁。
一天,毛主席完成一天的工作,对贺子珍说:“这几天,我想腾出手来到象山庵住几天,好静下心来把《永新调查》和《宁冈调查》继续写完。想请你帮个忙誊写一下。你看怎样?”
贺子珍爽快地回答:“不嫌我的字差就行。”
第二天,他们一同来到象山庵。这是一座破旧的古庙,工农革命军有一留守处在这里驻扎,20名官兵生活在这里。
到这里后,毛主席夜以继日地写调查报告,贺子珍则在一旁帮忙抄写。两个人忙得不可开交。
许多次,当毛主席写文章没有头绪,有些地方一头雾水时,总会问贺子珍的意见。
因为,贺子珍是土生土长的永新人,这里的民俗,这里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她都了如指掌。
遇到贺子珍也拿不准的事情,她会不厌其烦地询问熟悉的同志,再返回去回答毛主席的问题。就这样,贺子珍成了毛主席的调查对象,也成了调查报告的第一个读者。
几天过后,《井冈山调查》顺利出炉。
后来,毛主席回忆说:
在许许多多的调查报告中,这两份最好,我最满意。在我党和军队的建设中,贺子珍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可惜,这两份报告在长征途中丢失了,丢掉其他东西我不痛心,唯这《井冈山调查》的丢失,是最为可惜的事。
女儿李敏曾说:“爸爸之所以痛心,也许是因为这份报告不光是他本人尽了心费了力,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妈妈的热情相助,有妈妈的一腔心血。”
毛主席和贺子珍并肩作战,共度艰难岁月
1928年5月26日,毛主席和贺子珍走入婚姻的殿堂。那一天,没有鞭炮,没有唢呐,没有锣鼓,没有花椒,只有一些糖果、花生之类的吃食,招待前来祝贺的宾客。
结婚后,他们既是夫妻,又是战友,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始终同舟共济,度过了许多艰苦卓绝的日子。
毛主席喜欢吃辣椒,每顿饭都无辣不欢。贺子珍会花一些钱,买到新鲜的辣椒,这在当时是奢侈的。
井冈山生活条件差,物资不充足,蔬菜是稀有物品,导致毛主席消化不良,经常腹胀腹痛。贺子珍专门步行四十多里,找到当地的一位郎中,请他开药,解决了毛主席腹痛的问题。
在井冈山的日子里,毛主席白天勘察地形,晚上组织大伙儿开会,听每个人汇报当地的情况,常常忙得昏天黑地,每天的睡眠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加上,饮食营养跟不上,毛主席的体重一天天下降,脸变得干瘦,没有精神气。
贺子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找来警卫人员,一同商量怎么改善毛主席的伙食。商量时,众人犯了难,买鱼肉等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需要钱,而组织上的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于是,警卫人员只好下河里捉鱼,尽可能做得新鲜、做得有味,毛主席能够尝到鲜儿,这都全靠贺子珍和勤务人员们考虑得周全。
哪家的夫妻都难免有磕磕绊绊。每次两个人发生分歧,毛主席都会“主动求和”,两个人很快“恢复和平”。
毛主席还会向贺子珍赔礼致歉,笑着说:“你是铁,我是钢,碰到一块响叮当。”贺子珍听后哈哈大笑,也就再也生不起气来了。
虽然生活充满欢声笑语,但他们的未来是和中国革命紧紧相连的。
1933年,敌人发动第三次反围剿,在兴国县的高兴圩打响。战斗激烈地进行着,突然,敌人的一颗炸弹恰恰落在贺子珍和一位女同志的身旁,把她们二人震得失去了知觉。
等到两个人醒来,赶上大部队已经是第二天的早晨。
毛主席看见她们安全回来,一颗心才落了地,一时来了兴致,打趣道:“通信员向我报告说,亲眼看到炸弹在你们身边开花,以为你们被炸死了。我打算等战斗结束后,为你们开个追悼会。现在你们是人回来了,还是鬼回来了?”
这番话逗得在场所有人前仰后合,贺子珍也高兴地说:“我们不光人回来了,文件箱也带回来了。”
二人独处时,毛主席还开玩笑说:“我原以为这回恐怕连你的尸体也找不回来了。敌人要认出这是我的老婆,还不拿你的头去领赏呦!”
贺子珍也笑着说:“我的头长得很牢,可不是那么容易掉的呀!”
两个人说说笑笑,洋溢着轻松愉悦的气氛,仿佛这不是在烽火连天、生死瞬息万变的战场上。
正是因为有彼此的陪伴,他们才能“苦”中作乐,他们的心是相通的,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当年的老人们曾说:
毛主席和贺子珍,不仅有夫妻之爱,还具有战友之情。他们是一对‘响叮当’的好夫妻;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贺子珍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在那些披荆斩棘的战斗岁月里,有挫败,也有胜利。不管身处什么境遇,他们始终相濡以沫,携手并进。
第四次反围剿中,毛主席的指挥权被剥夺,他主张的正确方针得不到倾听。这时候,毛主席的心情是沉重的,情绪是低落的,他担心中国革命的未来。
贺子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同毛主席一样,为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而担忧;作为毛主席的妻子,她又担心丈夫受到打击。
自那以后,毛主席的身形消瘦了,他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光芒,常常一个人待着,变得愈发沉默了起来。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吹箫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贺子珍会悄悄走到他的身边,陪着他......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两个人是知己,又是知音,彼此依靠。他们会一起在河边聊天,或者什么话都不说,只是坐着……就这样,两个人度过了最煎熬,最难捱的日子。
1935年1月15日-17日,遵义会议召开。从那时起,毛主席每天都很晚才回家。贺子珍明白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她一个人在家,心里关心着中国革命的命运,也关心着毛主席的命运。
1月16日,会议进入关键时期。那天夜里,贺子珍始终悬着一颗心,坐立不安。
终于,门外传来了脚步声。她迅速走到门口,打开房门,还没等毛主席进屋,就急切地问道:“会开完了,你怎么样?”
毛主席明白贺子珍的担忧,首先说了她最希望听到的信息:“不错,今后有发言权了。”
话说完,两个人都相视一笑。他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前路就此柳暗花明了。
多年后,毛主席向女儿李敏提起这一天的情形,说:
那晚,你妈妈等我等了好久。我想给她卖个关子吧,可我的心里也高兴,总也绷不住。你的妈妈两眼紧巴巴的望着我,听得那么入神。那晚,我们好高兴哟!
毛主席和贺子珍彼此牵挂
1937年年底,贺子珍远走苏联,她和毛主席的夫妻情分正式划下句点。
后来,贺子珍谈论起出走苏联,离开毛主席的事情,脸上流露出自责的表情,说:
唉,也怪我不懂事,没有从思想上多给他安慰,反而因为一些小事常同他闹别扭,我确实有许多地方对不起他……
往日的种种已经没有办法更改,但他们的革命情、战友情,却是怎么都剪不断的,毛主席一直关心着贺子珍,贺子珍也牵挂着毛主席。
在贺子珍远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毛主席没有忘记她的家人。
1940年,贺子珍的妹妹贺怡遭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逮捕。为保守党的秘密,她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吞下一枚金戒指。
贺子珍(左)和贺怡(右)
1941年3月,周恩来与国民党交涉救出贺怡,当时她已经生命垂危,必须尽快进行手术。毛主席知道情况后,和医生说:“她是贺子珍的妹妹,我也算是她的亲属吧!”
说完,毛主席在手术单上签字:“同意手术医治,毛泽东。”及时挽救了贺怡的生命。
贺子珍的母亲逝世后,毛主席把她葬在延安,还给她立了一块石碑。后来,坟被人挖了,毛主席又拿出10块银元,委托老乡把她重新安葬。
1947年,贺子珍带着女儿李敏回国。当时,毛主席正转战陕北,公事繁多,但他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件事,专门抽出时间致电东北局的同志:“贺子珍即将从苏联回国,请对贺子珍母女加以照顾。”
贺子珍母女到达哈尔滨时,已经是秋天,凉风习习,空气中透着一丝冷意。东北局的同志们给她们准备了合身的冬装,并安排了一套住房供给她们居住。
贺子珍和李敏
正是因为毛主席的特别交代,贺子珍才顺利在哈尔滨安顿下来,在东北人民政府财政部担任机关党总支书,李敏则进入哈尔滨当地的学校读书。
1948年,贺子珍从妹妹贺怡口中得知,毛主席照顾贺家人的事情,当场失声痛哭,心中的内疚之情无以言表。平复心情后,她亲笔写了一封信:
主席,我已经回到中国来了。身体不大好,还在休养,并参加了一些工作……我很感激您对我的妹妹和母亲的照顾,代我尽了姐姐和女儿的重任,我将终生铭记于心……
信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却承载了贺子珍对毛主席的感谢,和那些无法言说的情义。此时,他们已经整整十年没有见面,世事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的话语都只能尽在不言中。
1949年5月,此时,李敏已经来到毛主席身边将近半年的时间,听说贺子珍在天津,她便想去看看妈妈。
毛主席派阎长林带着李敏去天津,又意味深长的叮嘱阎长林:
到天津替我问候贺子珍同志,希望她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多保重身体。对她讲,娇娇在我身边很好,每星期六都回家来同我见面,一起吃饭,请她放心。
1950年,毛主席视察哈尔滨,心中牵挂着贺子珍的下落,对工作人员说:“你向市委的人打听打听,贺子珍到了什么地方?身体怎么样?生活得好不好?”
不久后,工作人员向毛主席汇报:“主席,贺子珍同志已经离开哈尔滨先到沈阳,现在又搬到上海去了。”
毛主席问:“她现在住在什么地方?”
工作人员回答:“她住在上海的交际处,生活很好,就是没有工作,陈毅和陈丕显他们派了警卫员和厨师,外出也有交通车,身体也不错,主席就放心吧!”
毛主席听到后,心里安心了许多,但还是问道:“为什么还没分配工作?”
“贺子珍同志在休养,她在苏联期间受了很多苦。”
毛主席听后叹了口气,手一挥让工作人员出去了。
回京后,毛主席给陈毅去电:“贺子珍在上海的开销,从我的稿费中支付即可,请帮我照顾好她!”
毛主席关心贺子珍,不仅因为他们有十年的夫妻情分,还因为贺子珍曾为革命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他们之间有生死与共、患难相交的战友情。
贺子珍也一直牵挂着毛主席,她曾说:“我一生中最爱的是毛主席。”这一番话中,有她的懊悔,也有她的无奈和遗憾......
1954年的一天,贺子珍正在上海的家里听收音机,突然,收音机里传出那个熟悉的声音。她瞬间愣在原地,一遍又一遍地听着录音,始终不愿意关掉。
没过多久,贺子珍就病倒了。
得知贺子珍生病,毛主席流泪了,这是女儿李敏第一次看到爸爸流泪。
贺子珍和李敏、外孙孔继宁
与此同时,李敏要去上海看望贺子珍,毛主席托她带去一封信,信上写着:“要注意身体,不要抽那么多的烟,抽烟多了对身体不好;要去看医生,好好治病,要……”
并向李敏交代:“你告诉上海的组织,妈妈病了,请他们多多照顾,带她去看病。”
等到贺子珍的病情好转,李敏便回京了。毛主席见到李敏回来,心里很高兴,问道:“你妈妈现在什么样子?”
李敏说:“我妈妈现在这么胖了……”
毛主席说:“不会,她过去身体就瘦弱,现在有病,怎么可能胖呢!”
李敏不想让爸爸担心,才说了谎话。这时候,只好说实话:“妈妈身体很瘦,很弱,很……”
毛主席听了,沉默了很久,拿起一根烟抽了起来……
那以后,李敏一到寒假就要去看望贺子珍。
出发前,毛主席会安排工作人员给她打点行李,还会亲自准备老北京的特色小吃,茯苓饼和蜜饯,差人去买“六必居”的酱菜,装在她的包里。直到李敏的所有行囊都装满了,他才会罢休。
毛主席和李敏
李敏知道,这些是爸爸为妈妈准备的,因为自己从小就不爱吃零食。有一次,他还往李敏的包里塞了外国朋友送的两包烟,给贺子珍带去。
等到李敏快动身,毛主席又叮嘱她把药带上。“代我照顾你妈妈”这句话,毛主席要重复说上好多遍才放心地离去。
哪怕到了晚年,一直被病痛折磨,毛主席也一直牵挂着贺子珍......
1972年5月,李讷生下儿子,为方便照看襁褓中的婴儿,又雇了一个保姆。由于工资低,常常入不敷出,生活很艰难。1973年,李讷不得已向毛主席求助。
毛主席批了一张条子,从他的稿费中拿出8000元,命中央办公厅主任张耀祠交给李讷,还交代张耀祠:“也给贺子珍8000元吧!”
不止一次,毛主席对李敏说:“我没有办法照顾你妈妈,大概也只有由你来代替我照顾你妈妈了。”
话是这么说,可是毛主席对贺子珍的照顾从未停止,他总是担心她生活得好不好......
后记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贺子珍听到消息后,没有哭,而是不停地自言自语:“主席身体不是一直很好嘛,怎么会.....”
贺子珍和李敏、孔令华参观毛主席纪念堂
两位老人生死相隔,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那些情谊最终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被风吹走,被雨冲刷了。
晚年时,毛主席喜欢回忆过去,他曾对李敏说:
你的妈妈是个很开朗、很豁达、很善心的人,常常是一高兴就开怀大笑......
过去,我们再茅坪河里抓鱼时,她也打着赤脚,站在河的中央,看到鱼游过来了,她就伸手去抓。你妈妈比我灵活,有时还真让我们抓住一两条警惕性不搞的笨鱼,她高兴地开怀大笑,差点跌进水里......
他说这些话时,一定想到了井冈山那段难忘的战斗岁月,想起了两个人初次见面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