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和賀子珍
前言
毛主席曾對女兒李敏說:“你媽媽年紀很小就追求進步,投身革命了,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紅軍戰士,她作戰很勇敢.....”
毛主席和賀子珍是在浴血奮戰的戰争年代相識、結為夫妻的。在一起的十個年歲裡,他們同甘共苦;在一起的十個年歲裡,他們休戚與共。這種同心同德的戰友情、同志情、親人的情誼,是無法割舍的。
以至于在很多年之後,毛主席仍然牽挂着賀子珍,對她的關心和照顧不曾因為世事的變遷而中斷。
毛主席:賀子珍在我黨和軍隊的建設中,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賀子珍的老家是永新縣萬源山區的黃竹嶺,就在井岡山腳下。那裡地勢險要,崇山峻嶺,民風剛毅淳樸,到處流傳着先輩們鋤強扶弱、路見不平挺身相助的故事。
賀子珍出生于這一片深情的土地,從小耳濡目染這一類劍俠小說,一有空就聚精會神的閱覽,甚至到了廢寝忘食的地步。
書中人物的英雄事迹,影響着這個小女孩的一舉一動。很小的時候,她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
賀子珍
随着年齡慢慢增長,賀子珍孜孜不倦地學習新知識、接受新思想,開闊自己的視野。十幾歲就申請加入青年團,成為賀家兄弟姐妹中最早的革命者。
1926年7月,賀子珍正式成為一名共産黨員,那一天,她還不滿17歲。
沒過多久,因革命工作出色,又被任命為共青團縣委書記兼縣黨部婦女部部長。一人擔任雙職,在永新縣的曆史上是史無前例的,足以見得上級部門對她的信任和重用。
1927年,僞江西省主席朱培德組織兩個團的兵力奔赴永新,逮捕共産黨員。
受形勢所逼,7月,賀子珍率赤衛隊向井岡山撤退。她是撤向井岡山隊伍中的第一個女兵,也是井岡山所有共産黨員中的唯一一位女同志。
1927年10月27日,毛主席率領秋收起義的隊伍來到井岡山。全面了解井岡山的情形後,毛主席大吃一驚,完全沒想到井岡山的“頭面人物”是一位年僅18歲的女将。
過了幾天,井岡山的一位首領袁文才領着毛主席來到賀子珍的身邊, 介紹他們互相認識。
袁文才指着賀子珍,對毛主席說:“她叫賀子珍,是永新縣的幹部。”
毛主席笑笑說:“我原以為是哪位的家屬呢!”
說着,毛主席主動和賀子珍握手:“很好,很好,今後我們共同戰鬥吧!”
在後來的接觸中,兩個人慢慢熟悉了起來。
毛主席對調查研究情有獨鐘,喜歡通過實地調查、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在他看來,調查有利于加深對中國國情的了解,還能激發革命熱情,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确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
毛主席
從1927年的冬天到1928年的春天,毛主席隻要有空就會跑到永新和甯岡,調查當地農村的狀況,獲得了很多真實資料,但因為手上事情繁多,一直都沒有時間整理這些資料,隻能擱置一旁。
一天,毛主席完成一天的工作,對賀子珍說:“這幾天,我想騰出手來到象山庵住幾天,好靜下心來把《永新調查》和《甯岡調查》繼續寫完。想請你幫個忙謄寫一下。你看怎樣?”
賀子珍爽快地回答:“不嫌我的字差就行。”
第二天,他們一同來到象山庵。這是一座破舊的古廟,工農革命軍有一留守處在這裡駐紮,20名官兵生活在這裡。
到這裡後,毛主席夜以繼日地寫調查報告,賀子珍則在一旁幫忙抄寫。兩個人忙得不可開交。
許多次,當毛主席寫文章沒有頭緒,有些地方一頭霧水時,總會問賀子珍的意見。
因為,賀子珍是土生土長的永新人,這裡的民俗,這裡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她都了如指掌。
遇到賀子珍也拿不準的事情,她會不厭其煩地詢問熟悉的同志,再傳回去回答毛主席的問題。就這樣,賀子珍成了毛主席的調查對象,也成了調查報告的第一個讀者。
幾天過後,《井岡山調查》順利出爐。
後來,毛主席回憶說:
在許許多多的調查報告中,這兩份最好,我最滿意。在我黨和軍隊的建設中,賀子珍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可惜,這兩份報告在長征途中丢失了,丢掉其他東西我不痛心,唯這《井岡山調查》的丢失,是最為可惜的事。
女兒李敏曾說:“爸爸之是以痛心,也許是因為這份報告不光是他本人盡了心費了力,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媽媽的熱情相助,有媽媽的一腔心血。”
毛主席和賀子珍并肩作戰,共度艱難歲月
1928年5月26日,毛主席和賀子珍走入婚姻的殿堂。那一天,沒有鞭炮,沒有唢呐,沒有鑼鼓,沒有花椒,隻有一些糖果、花生之類的吃食,招待前來祝賀的賓客。
結婚後,他們既是夫妻,又是戰友,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始終同舟共濟,度過了許多艱苦卓絕的日子。
毛主席喜歡吃辣椒,每頓飯都無辣不歡。賀子珍會花一些錢,買到新鮮的辣椒,這在當時是奢侈的。
井岡山生活條件差,物資不充足,蔬菜是稀有物品,導緻毛主席消化不良,經常腹脹腹痛。賀子珍專門步行四十多裡,找到當地的一位郎中,請他開藥,解決了毛主席腹痛的問題。
在井岡山的日子裡,毛主席白天勘察地形,晚上組織大夥兒開會,聽每個人彙報當地的情況,常常忙得昏天黑地,每天的睡眠時間都是擠出來的。
加上,飲食營養跟不上,毛主席的體重一天天下降,臉變得幹瘦,沒有精神氣。
賀子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找來警衛人員,一同商量怎麼改善毛主席的夥食。商量時,衆人犯了難,買魚肉等營養價值高的食物,需要錢,而組織上的錢都要花在刀刃上。
于是,警衛人員隻好下河裡捉魚,盡可能做得新鮮、做得有味,毛主席能夠嘗到鮮兒,這都全靠賀子珍和勤務人員們考慮得周全。
哪家的夫妻都難免有磕磕絆絆。每次兩個人發生分歧,毛主席都會“主動求和”,兩個人很快“恢複和平”。
毛主席還會向賀子珍賠禮緻歉,笑着說:“你是鐵,我是鋼,碰到一塊響叮當。”賀子珍聽後哈哈大笑,也就再也生不起氣來了。
雖然生活充滿歡聲笑語,但他們的未來是和中國革命緊緊相連的。
1933年,敵人發動第三次反圍剿,在興國縣的高興圩打響。戰鬥激烈地進行着,突然,敵人的一顆炸彈恰恰落在賀子珍和一位女同志的身旁,把她們二人震得失去了知覺。
等到兩個人醒來,趕上大部隊已經是第二天的早晨。
毛主席看見她們安全回來,一顆心才落了地,一時來了興緻,打趣道:“通信員向我報告說,親眼看到炸彈在你們身邊開花,以為你們被炸死了。我打算等戰鬥結束後,為你們開個追悼會。現在你們是人回來了,還是鬼回來了?”
這番話逗得在場所有人前仰後合,賀子珍也高興地說:“我們不光人回來了,檔案箱也帶回來了。”
二人獨處時,毛主席還開玩笑說:“我原以為這回恐怕連你的屍體也找不回來了。敵人要認出這是我的老婆,還不拿你的頭去領賞呦!”
賀子珍也笑着說:“我的頭長得很牢,可不是那麼容易掉的呀!”
兩個人說說笑笑,洋溢着輕松愉悅的氣氛,仿佛這不是在烽火連天、生死瞬息萬變的戰場上。
正是因為有彼此的陪伴,他們才能“苦”中作樂,他們的心是相通的,是緊緊連在一起的。
當年的老人們曾說:
毛主席和賀子珍,不僅有夫妻之愛,還具有戰友之情。他們是一對‘響叮當’的好夫妻;毛澤東是一位傑出的人物,賀子珍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在那些披荊斬棘的戰鬥歲月裡,有挫敗,也有勝利。不管身處什麼境遇,他們始終相濡以沫,攜手并進。
第四次反圍剿中,毛主席的指揮權被剝奪,他主張的正确方針得不到傾聽。這時候,毛主席的心情是沉重的,情緒是低落的,他擔心中國革命的未來。
賀子珍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同毛主席一樣,為中國革命的前途、命運而擔憂;作為毛主席的妻子,她又擔心丈夫受到打擊。
自那以後,毛主席的身形消瘦了,他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光芒,常常一個人待着,變得愈發沉默了起來。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會吹箫來排解心中的郁悶。賀子珍會悄悄走到他的身邊,陪着他......
在那段艱苦的歲月中,兩個人是知己,又是知音,彼此依靠。他們會一起在河邊聊天,或者什麼話都不說,隻是坐着……就這樣,兩個人度過了最煎熬,最難捱的日子。
1935年1月15日-17日,遵義會議召開。從那時起,毛主席每天都很晚才回家。賀子珍明白這次會議的重要性,她一個人在家,心裡關心着中國革命的命運,也關心着毛主席的命運。
1月16日,會議進入關鍵時期。那天夜裡,賀子珍始終懸着一顆心,坐立不安。
終于,門外傳來了腳步聲。她迅速走到門口,打開房門,還沒等毛主席進屋,就急切地問道:“會開完了,你怎麼樣?”
毛主席明白賀子珍的擔憂,首先說了她最希望聽到的資訊:“不錯,今後有發言權了。”
話說完,兩個人都相視一笑。他們終于等到了這一天,前路就此柳暗花明了。
多年後,毛主席向女兒李敏提起這一天的情形,說:
那晚,你媽媽等我等了好久。我想給她賣個關子吧,可我的心裡也高興,總也繃不住。你的媽媽兩眼緊巴巴的望着我,聽得那麼入神。那晚,我們好高興喲!
毛主席和賀子珍彼此牽挂
1937年年底,賀子珍遠走蘇聯,她和毛主席的夫妻情分正式劃下句點。
後來,賀子珍談論起出走蘇聯,離開毛主席的事情,臉上流露出自責的表情,說:
唉,也怪我不懂事,沒有從思想上多給他安慰,反而因為一些小事常同他鬧别扭,我确實有許多地方對不起他……
往日的種種已經沒有辦法更改,但他們的革命情、戰友情,卻是怎麼都剪不斷的,毛主席一直關心着賀子珍,賀子珍也牽挂着毛主席。
在賀子珍遠在異國他鄉的日子裡,毛主席沒有忘記她的家人。
1940年,賀子珍的妹妹賀怡遭叛徒出賣,被國民黨逮捕。為保守黨的秘密,她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吞下一枚金戒指。
賀子珍(左)和賀怡(右)
1941年3月,周恩來與國民黨交涉救出賀怡,當時她已經生命垂危,必須盡快進行手術。毛主席知道情況後,和醫生說:“她是賀子珍的妹妹,我也算是她的親屬吧!”
說完,毛主席在手術單上簽字:“同意手術醫治,毛澤東。”及時挽救了賀怡的生命。
賀子珍的母親逝世後,毛主席把她葬在延安,還給她立了一塊石碑。後來,墳被人挖了,毛主席又拿出10塊銀元,委托老鄉把她重新安葬。
1947年,賀子珍帶着女兒李敏回國。當時,毛主席正轉戰陝北,公事繁多,但他心裡一直記挂着這件事,專門抽出時間緻電東北局的同志:“賀子珍即将從蘇聯回國,請對賀子珍母女加以照顧。”
賀子珍母女到達哈爾濱時,已經是秋天,涼風習習,空氣中透着一絲冷意。東北局的同志們給她們準備了合身的冬裝,并安排了一套住房供給她們居住。
賀子珍和李敏
正是因為毛主席的特别交代,賀子珍才順利在哈爾濱安頓下來,在東北人民政府财政部擔任機關黨總支書,李敏則進入哈爾濱當地的學校讀書。
1948年,賀子珍從妹妹賀怡口中得知,毛主席照顧賀家人的事情,當場失聲痛哭,心中的内疚之情無以言表。平複心情後,她親筆寫了一封信:
主席,我已經回到中國來了。身體不大好,還在休養,并參加了一些工作……我很感激您對我的妹妹和母親的照顧,代我盡了姐姐和女兒的重任,我将終生銘記于心……
信隻有短短幾十個字,卻承載了賀子珍對毛主席的感謝,和那些無法言說的情義。此時,他們已經整整十年沒有見面,世事早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切的話語都隻能盡在不言中。
1949年5月,此時,李敏已經來到毛主席身邊将近半年的時間,聽說賀子珍在天津,她便想去看看媽媽。
毛主席派閻長林帶着李敏去天津,又意味深長的叮囑閻長林:
到天津替我問候賀子珍同志,希望她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多保重身體。對她講,嬌嬌在我身邊很好,每星期六都回家來同我見面,一起吃飯,請她放心。
1950年,毛主席視察哈爾濱,心中牽挂着賀子珍的下落,對從業人員說:“你向市委的人打聽打聽,賀子珍到了什麼地方?身體怎麼樣?生活得好不好?”
不久後,從業人員向毛主席彙報:“主席,賀子珍同志已經離開哈爾濱先到沈陽,現在又搬到上海去了。”
毛主席問:“她現在住在什麼地方?”
從業人員回答:“她住在上海的交際處,生活很好,就是沒有工作,陳毅和陳丕顯他們派了警衛員和廚師,外出也有交通車,身體也不錯,主席就放心吧!”
毛主席聽到後,心裡安心了許多,但還是問道:“為什麼還沒配置設定工作?”
“賀子珍同志在休養,她在蘇聯期間受了很多苦。”
毛主席聽後歎了口氣,手一揮讓從業人員出去了。
回京後,毛主席給陳毅去電:“賀子珍在上海的開銷,從我的稿費中支付即可,請幫我照顧好她!”
毛主席關心賀子珍,不僅因為他們有十年的夫妻情分,還因為賀子珍曾為革命作出過突出的貢獻,他們之間有生死與共、患難相交的戰友情。
賀子珍也一直牽挂着毛主席,她曾說:“我一生中最愛的是毛主席。”這一番話中,有她的懊悔,也有她的無奈和遺憾......
1954年的一天,賀子珍正在上海的家裡聽收音機,突然,收音機裡傳出那個熟悉的聲音。她瞬間愣在原地,一遍又一遍地聽着錄音,始終不願意關掉。
沒過多久,賀子珍就病倒了。
得知賀子珍生病,毛主席流淚了,這是女兒李敏第一次看到爸爸流淚。
賀子珍和李敏、外孫孔繼甯
與此同時,李敏要去上海看望賀子珍,毛主席托她帶去一封信,信上寫着:“要注意身體,不要抽那麼多的煙,抽煙多了對身體不好;要去看醫生,好好治病,要……”
并向李敏交代:“你告訴上海的組織,媽媽病了,請他們多多照顧,帶她去看病。”
等到賀子珍的病情好轉,李敏便回京了。毛主席見到李敏回來,心裡很高興,問道:“你媽媽現在什麼樣子?”
李敏說:“我媽媽現在這麼胖了……”
毛主席說:“不會,她過去身體就瘦弱,現在有病,怎麼可能胖呢!”
李敏不想讓爸爸擔心,才說了謊話。這時候,隻好說實話:“媽媽身體很瘦,很弱,很……”
毛主席聽了,沉默了很久,拿起一根煙抽了起來……
那以後,李敏一到寒假就要去看望賀子珍。
出發前,毛主席會安排從業人員給她打點行李,還會親自準備老北京的特色小吃,茯苓餅和蜜餞,差人去買“六必居”的醬菜,裝在她的包裡。直到李敏的所有行囊都裝滿了,他才會罷休。
毛主席和李敏
李敏知道,這些是爸爸為媽媽準備的,因為自己從小就不愛吃零食。有一次,他還往李敏的包裡塞了外國朋友送的兩包煙,給賀子珍帶去。
等到李敏快動身,毛主席又叮囑她把藥帶上。“代我照顧你媽媽”這句話,毛主席要重複說上好多遍才放心地離去。
哪怕到了晚年,一直被病痛折磨,毛主席也一直牽挂着賀子珍......
1972年5月,李讷生下兒子,為友善照看襁褓中的嬰兒,又雇了一個保姆。由于工資低,常常入不敷出,生活很艱難。1973年,李讷不得已向毛主席求助。
毛主席批了一張條子,從他的稿費中拿出8000元,命中央辦公廳主任張耀祠交給李讷,還交代張耀祠:“也給賀子珍8000元吧!”
不止一次,毛主席對李敏說:“我沒有辦法照顧你媽媽,大概也隻有由你來代替我照顧你媽媽了。”
話是這麼說,可是毛主席對賀子珍的照顧從未停止,他總是擔心她生活得好不好......
後記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賀子珍聽到消息後,沒有哭,而是不停地自言自語:“主席身體不是一直很好嘛,怎麼會.....”
賀子珍和李敏、孔令華參觀毛主席紀念堂
兩位老人生死相隔,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那些情誼最終成為了曆史的一部分,被風吹走,被雨沖刷了。
晚年時,毛主席喜歡回憶過去,他曾對李敏說:
你的媽媽是個很開朗、很豁達、很善心的人,常常是一高興就開懷大笑......
過去,我們再茅坪河裡抓魚時,她也打着赤腳,站在河的中央,看到魚遊過來了,她就伸手去抓。你媽媽比我靈活,有時還真讓我們抓住一兩條警惕性不搞的笨魚,她高興地開懷大笑,差點跌進水裡......
他說這些話時,一定想到了井岡山那段難忘的戰鬥歲月,想起了兩個人初次見面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