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诗人最喜欢说,却不肯做的一件事,诗人的话不要信

前言

读王楙《野客丛书》,其中提到了诗人们最喜欢说、却不肯去做的一件事情:

《遁斋闲览》云:诗人类以解官归隐为高,而谓轩冕荣贵为外物,然鲜有能践其言者。《野客丛书》

很多诗人喜欢在作品中,提到自己要辞官归隐,但是象陶渊明那样,主动解绶归山的人却很少。《野客丛书》中提到了几位诗人的作品,调侃了一番。

古代诗人最喜欢说,却不肯做的一件事,诗人的话不要信

一、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唐末范摅的《云溪友议》中记录了一个故事:

江西韦大夫丹,与东林灵澈上人,骘忘形之契。篇诗唱和,月惟四五焉。序曰:“澈公近以《匡庐七咏》见寄,及吟味之,皆丽绝文圃也。此七篇者,俾予益起‘归欤’之兴……”(韦丹诗):“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为平子归休计,五老岩前必共君。”澈奉酬诗曰:“年老身闲无外事……《野客丛书》

颜真卿的外孙韦丹,在宪宗元和二年(807)徙江西观察使。他与东林寺的高僧灵澈(俗姓汤,字源澄)为好友,经常相互唱和。韦丹有《思归寄东林澈上人》诗云:

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

已为平子归休计,五老岩前必共闻。

韦丹说我天天为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光阴渐渐流逝。如今有了退隐的想法,希望与您相会于庐山五老峰前。 平子归休,指汉张衡作《归田赋》,想辞官归隐。

灵澈回赠这首七绝就不同凡响了,为《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如今的人呀,都太虚伪,人人说辞官归隐好,可是我怎么一个人也没有见到呢?

古代诗人最喜欢说,却不肯做的一件事,诗人的话不要信

二、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

《野客丛书》中还提到了以“长笛一声人倚楼”闻名天下的赵嘏:

赵嘏云:“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若身事了,则仕进之心益炽,愈无归期矣。《野客丛书》

水边归去一闲人,出自赵嘏《寄归 》

三年踏尽化衣尘,只见长安不见春。

马过雪街天未曙,客迷关路泪空频。

桃花坞接啼猿寺,野竹庭通画鹢津。

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

王楙说,假如你真得无事一身轻,恐怕更要想法做官,估计更没有什么归隐之心。赵嘏科场并不顺利,将近四十岁才进士及第,但只能做到渭南尉这样的小官。

水边归去一闲人。和如今一样,能在山边水边居住的闲人,往往是富人。穷人哪有闲情欣赏山水之美呢,早就出去打工了。诗人,也只不过嘴上说说罢了。正如灵澈所说: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古代诗人最喜欢说,却不肯做的一件事,诗人的话不要信

三、青山得去且归去,官职有来还自来

相对来说,五代宋初诗人王易简就坦诚多了,他在《官左拾遗归隐作》中写道:

汨没朝班愧不才,谁能低折向尘埃。

青山得去且归去,官职有来还自来。

王楙说就很欣赏王易简坦荡:

王易简云:“青山得去且归去,官职有来还自来。”是岂能忘情于轩冕邪?仆谓人之官职,要皆自有定分,无固不可强求,有亦不容固避。士大夫一进一退,贵乎顺理,非必以忘情轩冕之为高也。观三公诗,颇以易简之言为当理,然不若曰:“青山得意且归去,官职有时还自来。”《野客丛书》

有机会,就出来做官,从小里说,可以养家糊口,往大里说,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齐家也好,治国也好,都是进入仕途更容易实现的理想。

没有机会做官的话,也不要强求。有机会做官的话,也不必故作清高去回避。

寄情于山水之间,未必要“忘情于轩冕”。因为文人,最终的出路,还是要进入仕途的。寄情于山水,往往是因为名落孙山,或者官场失意的无奈之举。大部人读书人,假如有机会,还是要出仕的。

所以王楙说“易简之言为当理”。

古代诗人最喜欢说,却不肯做的一件事,诗人的话不要信

结束语

三个人,三首诗,说了三种归隐的想法。

王楙虽然最赞同王易简,但他认为不如改为:

“青山得意且归去,官职有时还自来。”

这样更为自在。想山水之美了,就归隐。觉得寂寞了,总会有机会降临,可以再出来做官。 但是,这么有本事的人,又有几个?

诗人的话,千万不要信。

@老街味道

诗词中奇怪的句法,什么是鲁直诗体,与折腰句有什么不同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