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绝美古篆铭三器 中山刀笔留华章

当大陆最早的毛笔字和最美的古文字同时映入眼帘,是何等惊艳,正在河北博物院展出的“纵横有象——侯马盟书与中山三器文字艺术展”会给出答案。侯马盟书与中山三器铭文,作为鲜活标本,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文字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

“两千多年前的石家庄人,是怎么想出这种字体的”“不愧是中国最美古文字”……“纵横有象——侯马盟书与中山三器文字艺术展”正在河北博物院展出,千年前的古文字吸引了诸多参观者,特别是石家庄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三器铭文,让大众分外惊艳。该展览将展至3月14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绝美古篆铭三器 中山刀笔留华章

最早毛笔字遇见最美古文字

1965年至1966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玉、石盟书1000余件,能辨识文字的650余件,多则200余字,少则10余字。侯马盟书是晋国执政者赵鞅与政治盟友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也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古人用毛笔书写的完整篇章,对研究晋国历史、古代盟誓制度以及古文字等有重要价值。

河北,古来燕赵之地,但如今石家庄的大部分区域在战国时曾属于一个名为“中山”的神秘国度。上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三汲乡,一座被称做“一号墓”(王墓)如金字塔般的大土丘,出土了上万件珍贵文物,其中铁足铜鼎、铜方壶、铜圆壶等三件青铜器被命名为“中山三器”,就是因为它们器身均刻有长篇铭文,共1124字。其中铁足铜鼎是中山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是目前发现铭文最长的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领军队攻打燕国、开疆扩土的史实。如今很多人将这些铭文统称为“中山篆”,并因其挺拔超卓的字体将之誉为中国最美古文字。

“纵横有象——侯马盟书与中山三器文字艺术展”分为“朱书写春秋”“刀笔铸华章”“古篆展新姿”三部分,通过侯马盟书照片、中山三器文字拓片、当代篆刻印章、书法作品等,为观者介绍侯马盟书和三器铭文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春秋战国时期,伴随诸侯割据和文字使用范围的扩大,书法也出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晋国的侯马盟书与中山国的中山三器文字是春秋战国时代汉字发展史的鲜活标本,也是古人书写艺术的珍品。”展览策展人、河北博物院研究馆员郝建文说,该展览旨在鉴古知今,呈现文字艺术之美:“带大家了解春秋战国文字的滥觞,感受中国古代文字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并从书法艺术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

绝美古篆铭三器 中山刀笔留华章

三器铭文颜值高金句还不少

郝建文出生在平山,家乡与中山王墓直线距离只有5公里,冥冥中他一直觉得与这个神秘王国有缘。他17岁考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成为一名绘图员,跟随古文字工具书编撰大家张守中学习考古绘图和书法。当时战国中山出土的诸多文物他都曾仔细端详和认真测量绘制过,更对中山三器铭文一见钟情。多年来,郝建文一直临摹书写中山篆,在业内颇有名气。

“你知道吗?中山篆今天依然很潮,很有生命力。”郝建文说,中山篆有种神奇的魅力,不但美在造型,更美在气韵风骨,一直拥有大批“铁粉”。他们中有知名学者、书画家等,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大家徐无闻当年在杂志上看到中山三器的铭文拓片后,就对中山篆整饬秀丽、抽象装饰的书法之美拍案叫绝,后辗转得到铭文拓片的复印件如获至宝,临习不辍。“当然也有很多非专业人士,遍布全国,甚至海外也有。”郝建文记得,有位贵州的中学教师偶然在网上看到他写的中山篆,千方百计联系上了他,跟他交流书法心得。

中山篆在国外也有大批知音,此次展览中就有幅日本人大浦舟人的中山篆作品,“他是名退休中学教师,上世纪80年代战国中山文物在东京展出引发轰动,大浦舟人偶然买到本展览图录,从此对中山篆情有独钟,他说中山篆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

为了中山篆爱好者便于临摹和学习这种书体,近两年郝建文编撰出版了《战国中山三器铭文》《战国中山三器铭文图像》,备受欢迎。出版社编辑都有些惊讶:原以为这书偏冷门,没想到追捧的人还真不少。“平时我们也断不了看到中山篆的身影,石家庄一家连锁超市的食品袋标识中就有中山篆,还有人将这种字体融入海报设计。”郝建文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侯马盟书与中山三器文字艺术展”中,让诸多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惊艳的不仅是中山篆的高颜值,还有三器铭文中的诸多金句。“毋大而肆,毋富而骄,毋众而嚣”“忧劳邦家”“不二其心”“惟逆生祸,惟顺生福,惟德附民,惟义可张”……石家庄先民的殷殷话语中,有他们的雄心、智慧和信仰,穿越2000年的岁月依然光芒四射。

绝美古篆铭三器 中山刀笔留华章

中山篆的首创者究竟是谁

中山三器铭文是铸是刻?它的首创者是谁?……至今中山篆仍有诸多谜团待解。

“是铸是刻?”此次展览中一块展板引发了参观者的热议。郝建文说,刻铭就是在青铜器表面用利器刻画出文字;铸铭就是在制作青铜器陶范时,在陶范上预先把文字做好,再将熔化的铜水注入陶范,器物成型时青铜器上的铭文自然就有了。目前业内比较认同中山三器铭文是刻铭,有专家就说,以铜圆壶足部“十三祀”纪年为例,晚于器物制作的年代,可以考证出壶上文字应为后来加刻。还有一些学者偏向于铸铭,郝建文就是其中之一。

“在微距镜头下,我发现有的铭文字口边缘有微微隆起,凹槽底部平缓圆滑,没有一丝刀痕。如果说是刻铭的话,这显然与常理不符。”郝建文曾用微距镜头将三器铭文逐字进行了拍摄,他注意到方壶器身下半部的一些铭文异常。“通过在电脑上放大图片仔细观摩,发现那些铭文都有二次加工(补刻)的痕迹。有的是对整个铭文进行过补刻,也有的是对铭文某一部分笔画进行补刻,有的笔画补刻的线条外面还留有铸造的线条痕迹。补刻的线条和铸造的线条错位明显,且线条质量差,”郝建文说,战国中山三器铭文每个字高约2厘米,肉眼看上去,字形优美、线条流畅,似婀娜多姿的少女。但在电脑上放大10倍、20倍后去观察,就会发现有的铭文某一笔画也并非一笔完成,有接笔,有补笔,甚至有的一个笔画曾使用了粗细两种“笔”。有的笔与笔衔接很巧妙,非常自然,但也有一些显得生硬。综合以上情况分析,他认为战国中山三器铭文从整体上是铸铭,只是对没有铸好的个别铭文进行过补刻。

很多参观者好奇,究竟是哪位高人首创了中山篆?郝建文说,中山篆与侯马盟书一脉相承,都属于晋系文字。“中国古文字丰富多彩,三器铭文置身其中依然给人鹤立鸡群之感,装饰性极强。”其实中山三器文字属于中山国的官方字体,是郑重场合下使用的正体字,“由技艺纯熟的工匠精心制作。文字字形调整了长宽比例,使其呈现出修长秀雅的体态;其结构精细巧妙,运用虫、蛇的抽象化处理,形成恰当的弯曲变形;线条曲直变换,刚劲遒逸,庄严华丽,代表了当时贵族阶层的艺术审美。”有网友断言,中山篆的首创者即便放到现在也是妥妥的大师级人物,需天赋、智慧和勇气一样不缺,才能创造出这永不过时的美。

还有中山篆爱好者追问,一千多个中山三器铭文是否都已定案?郝建文说,经过专家学者的不懈探寻,如今绝大多数文字已有定论,“不过也有探讨余地,比如有个字学界曾认定是‘宗’,如今则公认应该是‘主’。”

文/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 黄蓥

图/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 王建国

图/郝建文

编辑 卡卡 责编 老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