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术头条:地球上第三大火星陨石拍卖,发现迄今为止最大星系,人脑速度60岁才开始减慢

作者:长江云
学术头条:地球上第三大火星陨石拍卖,发现迄今为止最大星系,人脑速度60岁才开始减慢

香港大学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令男性生育能力下降

近日,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能会造成男性患者性腺机能减退及生育能力下降,患者康复后依然受到影响。研究结果已被接纳在医学期刊《临床传染病》发表。带领这项研究的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表示,在照顾新冠病毒复原期的男患者时,需注意可能会出现生育能力降低的情况,而接种新冠疫苗可预防这种并发症。

地球上第三大火星陨石拍卖

佳士得拍卖行本月9日至23日举行陨石及相关物品线上拍卖,其中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预估价最高,达到80万美元。据佳士得拍卖行介绍,这块陨石重约9.1千克,是火星遭小行星撞击后从火星表面脱落、最终落到地球的物质。马里一个游牧部落的人2018年12月在撒哈拉沙漠中发现了这块来自火星的陨石,经专家鉴定为地球上发现的第三大火星陨石。这次拍卖数量总计66件,其中多数为陨石,也包括一些与陨石相关的物品,例如一座曾被陨石击中的狗舍,其预估价为20万到30万美元。

横跨1630万光年!迄今最大星系发现

据美国《趣味科学》杂志网站近日报道,荷兰莱顿天文台科学家报告了迄今观测到的最大星系,其离地球30亿光年远,自身横跨1630万光年的距离。对其开展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弄清星系如何生长变大。他们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阿尔库俄纽斯”为这个新星系命名,该宇宙“巨兽”宽1630万光年,直径是银河系的160倍,是此前已知最大星系IC1101(宽390万光年)的4倍。研究人员称,“阿尔库俄纽斯”星系是庞大而典型的射电星系。

最新研究称南极洲的人为污染或加速融雪

近日,一项新研究表明,南极洲的游客抵达点和科考设施附近的黑碳污染可能会增加这些地区的融雪。在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黑碳每年夏季或导致积雪(地面上积累的雪)减少23毫米。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会产生黑碳,这些黑碳会吸收光线,让大气升温。如果黑碳落在雪上,热量就无法散发,融雪也会增加。研究作者估计,2016-2020年期间平均每年旅游季有5.3万名游客抵达南极洲,并认为每位游客贡献的黑碳量或在每年夏季导致约83吨雪的融化。

学者发现世界第一例鳄鱼足印粪化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团队和多国学者联合报导了世界第一例鳄鱼足印粪化石。粪化石的研究在近年来吸引了广泛关注,并且建立起了一套学术体系。作为古生物学领域中的新生事物,粪化石已经是遗迹化石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研究者在始新—渐新统那阳组的材料中发现了罕见的足印粪化石——一件在粪化石表面保存的足印化石。这一独特的遗迹化石类型组合此前尚未有过记录。

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强韧弹性材料

近日,研究人员利用紫外线将丙烯酸和丙烯酰胺在占比70%的离子液体溶液中共聚。结果得到的凝胶具有优于上述两种单体材料的平均水平,在韧性方面,它比软骨要好。此外,该离子凝胶还具有自愈性和形状记忆特性。例如,当它暴露在60 ℃下,只要几十秒就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清洁化学技术解开“水油不相溶”之谜

根据发表在《化学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完成一项重大科学挑战:他们发明了一种涡旋射流装置(VFD),利用这种“清洁化学”的方法解开“水油不相溶”之谜,实现了混合“不可混合之物”。未来,该创新将在从食品加工和保健品到化妆品,再到诸如胶囊药物递送研发等一系列行业中都有广泛应用。

人脑中有“歌唱神经元”

在人的大脑中有部分脑区可以对各种音乐产生响应,但这些脑区如何编码对音乐的响应还不明确。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结合不同的大脑活动探测技术,发现了听觉皮层中有一个选择性响应歌唱声音的区域。该研究已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科学家利用分子爆炸来捕获分子图像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物理学》的研究用世界上最大的X射线激光器,和显微成像谱仪,拍摄到了碘吡啶复杂分子在原子级尺度的清晰图像。这是迄今为止对复杂分子拍摄的清晰度最高的图像。这些图像对于未来录制分子变化过程的视频非常重要,而高分辨率视频能提供化学或物理变化过程的具体细节。

人工神经元可连通捕蝇草生物细胞让叶片闭合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生物技术论文称,一种人工神经元可以与捕蝇草的生物细胞成功连通,还能让捕蝇草关闭叶子。这项研究结果或对将来脑机接口和软体机器人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让打印出来的人工神经元与突触充分模仿生物系统的信号转导特征,即生物系统会利用离子迁移介导的放电进行交流,随后将这些人工神经元与一种捕蝇草的生物系统成功相连。演示结果表明,这些人工神经元在电刺激下能诱导捕蝇草关闭叶子。

大陆学者首次揭示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形成新机制

日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刚团队在国际肿瘤学杂志《分子癌症》 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脑胶质瘤外泌体促进肿瘤免疫微环境形成的新机制,阐明了环状RNA对脑胶质瘤细胞及其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双重作用机制。这也是环状RNA领域首个外泌体相关的非ceRNA机制介导的肿瘤免疫相关研究。

科学家实现基于量子随机行走的哈尔随机酉矩阵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金贤敏课题组和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学者合作,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验证了三维光量子芯片上量子随机行走符合哈尔测度,首次在实验上实现基于量子随机行走的哈尔随机酉矩阵。

研究发现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新疗法

近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临床免疫科朱平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进展中,肿瘤坏死因子TNF是调控滑膜成纤维细胞铁死亡应答抵抗的关键信号。TNF通过激活NF-κB促进细胞中谷胱甘肽(GSH)生物合成,保护成纤维细胞逃逸脂质过氧化压力,抵抗铁死亡。TNF拮抗剂依那西普可显著增强低剂量铁死亡诱导剂IKE对成纤维细胞的杀伤效果,从而缓解关节炎症及软骨破坏,抑制类风湿关节炎进展。

人到花甲,大脑才减速

一项2月17日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的新研究发现,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处理信息的能力直到60岁才会下降。这项研究挑战了此前普遍认为的人类思维速度在20多岁时就开始下降的观点。该团队使用了一个基于先前研究的已建立的认知模型,根据这个模型,20岁以后反应速度的减慢,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想在做决定之前有更多的确定性;视觉信息需要更多时间从眼睛传送到大脑;以及人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按下按钮。分析表明,人们的思维速度在20多岁时加快,并一直保持到60岁。

教育部:高校不得为高水平运动员单列推免名额

22日,中国教育部在其官网发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管理的意见》,其中明确,高校不得给高水平运动员单列推免名额或制定单独推免办法。

哥本哈根大学终身正教授张国捷,全职加盟浙江大学

据浙江大学官方消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终身正教授张国捷已于2022年起全职加入浙江大学。公告介绍,张国捷,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2年起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17年转为终身正教授。值得一提的是,张国捷于2015年成为丹麦首个进入终身序列的助理教授,并于2017年3月获得终身副教授职位,同年9月被授予终身教授职位,成为哥本哈根大学建立500多年以来历史上首个华人正教授。他在前沿生命科学领域——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和生态演化基因组学方面做出了引领国际的突出学术贡献。

邹卫东任龙岩学院院长

日前,经中共福建省委研究决定,邹卫东同志任中共龙岩学院委员会副书记、龙岩学院院长。邹卫东,男,1968 年11月生,湖北阳新人,理学博士,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龙岩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主要从事有机磁性材料的磁性机理以及低维材料的热传导性质的研究,发表SCI论文20余篇。

88岁德语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范大灿逝世

据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分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消息,德语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范大灿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公开资料显示,范大灿生于1934年3月,山西祁县人,1953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1957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曾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进修,1985年晋升为教授。范大灿先生从教四十余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专业人才,深受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其翻译的歌德、席勒等作家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