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術頭條:地球上第三大火星隕石拍賣,發現迄今為止最大星系,人腦速度60歲才開始減慢

學術頭條:地球上第三大火星隕石拍賣,發現迄今為止最大星系,人腦速度60歲才開始減慢

香港大學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令男性生育能力下降

近日,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會造成男性患者性腺機能減退及生育能力下降,患者康複後依然受到影響。研究結果已被接納在醫學期刊《臨床傳染病》發表。帶領這項研究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在照顧新冠病毒複原期的男患者時,需注意可能會出現生育能力降低的情況,而接種新冠疫苗可預防這種并發症。

地球上第三大火星隕石拍賣

佳士得拍賣行本月9日至23日舉行隕石及相關物品線上拍賣,其中一塊來自火星的隕石預估價最高,達到80萬美元。據佳士得拍賣行介紹,這塊隕石重約9.1千克,是火星遭小行星撞擊後從火星表面脫落、最終落到地球的物質。馬裡一個遊牧部落的人2018年12月在撒哈拉沙漠中發現了這塊來自火星的隕石,經專家鑒定為地球上發現的第三大火星隕石。這次拍賣數量總計66件,其中多數為隕石,也包括一些與隕石相關的物品,例如一座曾被隕石擊中的狗舍,其預估價為20萬到30萬美元。

橫跨1630萬光年!迄今最大星系發現

據美國《趣味科學》雜志網站近日報道,荷蘭萊頓天文台科學家報告了迄今觀測到的最大星系,其離地球30億光年遠,自身橫跨1630萬光年的距離。對其開展進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弄清星系如何生長變大。他們以古希臘神話中的巨人“阿爾庫俄紐斯”為這個新星系命名,該宇宙“巨獸”寬1630萬光年,直徑是銀河系的160倍,是此前已知最大星系IC1101(寬390萬光年)的4倍。研究人員稱,“阿爾庫俄紐斯”星系是龐大而典型的射電星系。

最新研究稱南極洲的人為污染或加速融雪

近日,一項新研究表明,南極洲的遊客抵達點和科考設施附近的黑碳污染可能會增加這些地區的融雪。在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黑碳每年夏季或導緻積雪(地面上積累的雪)減少23毫米。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燒會産生黑碳,這些黑碳會吸收光線,讓大氣升溫。如果黑碳落在雪上,熱量就無法散發,融雪也會增加。研究作者估計,2016-2020年期間平均每年旅遊季有5.3萬名遊客抵達南極洲,并認為每位遊客貢獻的黑碳量或在每年夏季導緻約83噸雪的融化。

學者發現世界第一例鳄魚足印糞化石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研究團隊和多國學者聯合報導了世界第一例鳄魚足印糞化石。糞化石的研究在近年來吸引了廣泛關注,并且建立起了一套學術體系。作為古生物學領域中的新生事物,糞化石已經是遺迹化石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研究者在始新—漸新統那陽組的材料中發現了罕見的足印糞化石——一件在糞化石表面儲存的足印化石。這一獨特的遺迹化石類型組合此前尚未有過記錄。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強韌彈性材料

近日,研究人員利用紫外線将丙烯酸和丙烯酰胺在占比70%的離子液體溶液中共聚。結果得到的凝膠具有優于上述兩種單體材料的平均水準,在韌性方面,它比軟骨要好。此外,該離子凝膠還具有自愈性和形狀記憶特性。例如,當它暴露在60 ℃下,隻要幾十秒就能恢複到原來的形狀。

清潔化學技術解開“水油不相溶”之謎

根據發表在《化學科學》雜志上的研究,澳洲弗林德斯大學完成一項重大科學挑戰:他們發明了一種渦旋射流裝置(VFD),利用這種“清潔化學”的方法解開“水油不相溶”之謎,實作了混合“不可混合之物”。未來,該創新将在從食品加工和保健品到化妝品,再到諸如膠囊藥物遞送研發等一系列行業中都有廣泛應用。

人腦中有“歌唱神經元”

在人的大腦中有部分腦區可以對各種音樂産生響應,但這些腦區如何編碼對音樂的響應還不明确。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結合不同的大腦活動探測技術,發現了聽覺皮層中有一個選擇性響應歌唱聲音的區域。該研究已發表于《當代生物學》。

科學家利用分子爆炸來捕獲分子圖像

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實體學》的研究用世界上最大的X射線雷射器,和顯微成像譜儀,拍攝到了碘吡啶複雜分子在原子級尺度的清晰圖像。這是迄今為止對複雜分子拍攝的清晰度最高的圖像。這些圖像對于未來錄制分子變化過程的視訊非常重要,而高分辨率視訊能提供化學或實體變化過程的具體細節。

人工神經元可連通捕蠅草生物細胞讓葉片閉合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物技術論文稱,一種人工神經元可以與捕蠅草的生物細胞成功連通,還能讓捕蠅草關閉葉子。這項研究結果或對将來腦機接口和軟體機器人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人員讓列印出來的人工神經元與突觸充分模仿生物系統的信号轉導特征,即生物系統會利用離子遷移介導的放電進行交流,随後将這些人工神經元與一種捕蠅草的生物系統成功相連。示範結果表明,這些人工神經元在電刺激下能誘導捕蠅草關閉葉子。

大陸學者首次揭示腦膠質瘤免疫微環境形成新機制

日前,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外科教授李剛團隊在國際惡性良性腫瘤學雜志《分子癌症》 線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腦膠質瘤外泌體促進惡性良性腫瘤免疫微環境形成的新機制,闡明了環狀RNA對腦膠質瘤細胞及其免疫抑制微環境的雙重作用機制。這也是環狀RNA領域首個外泌體相關的非ceRNA機制介導的惡性良性腫瘤免疫相關研究。

科學家實作基于量子随機行走的哈爾随機酉矩陣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實體與天文學院教授金賢敏課題組和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學者合作,在《實體評論快報》上發表論文,驗證了三維光量子晶片上量子随機行走符合哈爾測度,首次在實驗上實作基于量子随機行走的哈爾随機酉矩陣。

研究發現緩解類風濕關節炎新療法

近日,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臨床免疫科朱平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雜志發表研究論文。研究發現在類風濕性關節炎進展中,惡性良性腫瘤壞死因子TNF是調控滑膜成纖維細胞鐵死亡應答抵抗的關鍵信号。TNF通過激活NF-κB促進細胞中谷胱甘肽(GSH)生物合成,保護成纖維細胞逃逸脂質過氧化壓力,抵抗鐵死亡。TNF拮抗劑依那西普可顯著增強低劑量鐵死亡誘導劑IKE對成纖維細胞的殺傷效果,進而緩解關節發炎及軟骨破壞,抑制類風濕關節炎進展。

人到花甲,大腦才減速

一項2月17日發表于《自然—人類行為》的新研究發現,人們在決策過程中處理資訊的能力直到60歲才會下降。這項研究挑戰了此前普遍認為的人類思維速度在20多歲時就開始下降的觀點。該團隊使用了一個基于先前研究的已建立的認知模型,根據這個模型,20歲以後反應速度的減慢,可能是因為随着年齡增長,人們想在做決定之前有更多的确定性;視覺資訊需要更多時間從眼睛傳送到大腦;以及人們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按下按鈕。分析表明,人們的思維速度在20多歲時加快,并一直保持到60歲。

教育部:高校不得為高水準運動員單列推免名額

22日,中國教育部在其官網釋出《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準運動隊建設管理的意見》,其中明确,高校不得給高水準運動員單列推免名額或制定單獨推免辦法。

哥本哈根大學終身正教授張國捷,全職加盟浙江大學

據浙江大學官方消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終身正教授張國捷已于2022年起全職加入浙江大學。公告介紹,張國捷,2010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12年起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擔任助理教授,2017年轉為終身正教授。值得一提的是,張國捷于2015年成為丹麥首個進入終身序列的助理教授,并于2017年3月獲得終身副教授職位,同年9月被授予終身教授職位,成為哥本哈根大學建立500多年以來曆史上首個華人正教授。他在前沿生命科學領域——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和生态演化基因組學方面做出了引領國際的突出學術貢獻。

鄒衛東任龍岩學院院長

日前,經中共福建省委研究決定,鄒衛東同志任中共龍岩學院委員會副書記、龍岩學院院長。鄒衛東,男,1968 年11月生,湖北陽新人,理學博士,二級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任龍岩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主要從事有機磁性材料的磁性機理以及低維材料的熱傳導性質的研究,發表SCI論文20餘篇。

88歲德國文學研究專家、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範大燦逝世

據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德國文學研究分會、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消息,德國文學研究專家、翻譯家、北京大學德語系教授範大燦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公開資料顯示,範大燦生于1934年3月,山西祁縣人,1953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德語專業。1957年7月畢業留校任教,曾赴德國萊比錫大學進修,1985年晉升為教授。範大燦先生從教四十餘年,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專業人才,深受師生的尊敬和愛戴。其翻譯的歌德、席勒等作家的作品深受讀者歡迎,赢得了業界的廣泛贊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