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男性体内唯一保持终身生长的器官,你却总在忽视它!

作者: NEJM医学前沿

男性体内唯一保持终身生长的器官是哪个?

答案是,前列腺。

它的生长过程时快时慢,在青春期快速长大,进入中老年又迎来“第二春”。在部分中老年男性体内,它一不留神长得太大了,就成了通常所说的前列腺增生。不过,一个长得有点“过分”的前列腺并不会造成生命威胁。

一、前列腺癌: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 6 位

相比之下,前列腺癌却是一种恶性细胞增生,在欧美国家常年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榜首。

大陆前列腺癌发病率虽然较欧美国家更低,但由于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加剧、诊断率提升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前列腺癌越发常见。2015 年中国肿瘤年报数据显示,前列腺癌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 6 位。

目前,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抑制患者体内分泌的雄激素,不过可持续性不强,肿瘤容易发展成“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也就是对激素疗法产生耐药性。研究人员为此开发了一种新疗法,通过控制雄激素受体让癌细胞信号失灵。最近,国际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恩扎卢胺的 3 期临床试验结果。

作为新疗法的代表性药物之一,它的临床效果如何呢?

男性体内唯一保持终身生长的器官,你却总在忽视它!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二、巴菲特、默多克都是受益者:抑制雄激素,停止“燃料”供应

尽管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尙未明确,但雄激素似乎脱不了干系。

1941 年,美国外科医生 Charles Brenton Huggins 等人发现,采用手术切除睾丸来抑制雄激素产生,或者补充雌激素来阻断雄激素受体的方法,竟能极为有效地控制前列腺癌。而如果这些已经好转的患者再次注射雄激素,癌细胞又会重新活跃起来。

这样看来,雄激素就好像是癌细胞的“燃料”——只要停止燃料供应,前列腺癌就无法继续前进。

凭借这一重要发现,Charles Brenton Huggins 获得了 1966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这种激素疗法后来也被称为“雄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 deprive therapy,ADT),并且长期以来都是前列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案。它帮助大多数患者真正实现了“带瘤生存”或“与瘤共存”,股神巴菲特、传媒大亨默多克都是受益者。

可惜的是,在部分癌患者中,雄激素剥夺治疗只能使前列腺癌缓解 2~3 年。这是因为,狡猾的癌细胞逐渐找到了对策,在没有“燃料”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兴风作浪。疾病最终不可避免地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也就是对激素疗法产生了抵抗性。

据估计,未发生转移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中有 1/3 的人会在 2 年内发生骨转移。一旦肿瘤转移,患者预后极差,基本无法撑过 2 年。

三、对雄激素受体“一见钟情”的新药恩扎卢胺

虽然,科学家们仍不清楚癌细胞如何在缺乏“燃料”的情况下继续生长,但他们发现雄激素受体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

正常情况下,雄激素受体会释放信号,控制着前列腺的生长与功能。而在患者体内,雄激素受体也能向癌细胞发出生长的信号与指令。因此,只要能切断这一信号传输过程,就有希望抑制癌症发展,而恩扎卢胺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恩扎卢胺是一种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它对雄激素受体“一见钟情”,一看到就抱得紧紧的,不让雄激素等分子再靠近受体,由此阻断癌细胞生长信号的传送。

男性体内唯一保持终身生长的器官,你却总在忽视它!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那么,恩扎卢胺在实战中的效果究竟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3 期临床试验的结果。

男性体内唯一保持终身生长的器官,你却总在忽视它!

针对 1400 余名前列腺癌患者的试验显示,恩扎卢胺治疗方案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不仅如此,恩扎卢胺与安慰剂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恩扎卢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疲劳和肌肉骨骼事件;但是,恩扎卢胺组中导致死亡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研究者认为,必须考虑到恩扎卢胺组的治疗持续时间显著超过安慰剂组(33.9 个月 vs. 14.2 个月)。

在恩扎卢胺组中,导致死亡的不良事件主要是心血管事件,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

由于大多数死于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有心血管疾病史,研究者认为,此类死亡事件应该与恩扎卢胺无关。但是,上海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医生高旭、李晶认为,恩扎卢胺与心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关系,仍需要泌尿外科医生在临床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观察。

四、恩扎卢胺在国内上市

目前,恩扎卢胺已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在国内,它也已经成功上市,并获批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

美国泌尿外科协会指出,虽然前列腺癌创新药物层出不穷,但到目前为止,每种药物对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为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现阶段研究必须着眼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发病的分子机理,探究耐药机制,以便发现和确认新的、更有效的候选药物。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