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华为做手机胸有成竹却遭遇打压,仓促造车但前景广阔

如果说当初华为做手机,是顺势而为,那么今天华为造车,就有点仓促出击的意味。

华为做手机胸有成竹却遭遇打压,仓促造车但前景广阔

华为是一家技术型公司,处于世界通讯领域头部,同时涉及信息领域。华为深厚的信息通讯技术背景,足以支撑手机业务。

华为做手机,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顺势而为,就算这样,华为当初还是经过一番波折,才最终决策进入手机领域。

华为做手机胸有成竹却遭遇打压,仓促造车但前景广阔

进入汽车领域的华为同样保持了克制,这种态度是华为固有的危机感的延伸。

因为有着深厚的技术基础,华为的手机业务做得顺风顺水,进展迅速,很快就超越了国内手机企业,同步在国际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就在打败三星,即将超越苹果的时候,华为遭遇外部打压,手机业务一落千丈,不得不出售荣耀手机业务,进入蛰伏阶段。

华为做手机胸有成竹却遭遇打压,仓促造车但前景广阔

华为进入汽车行业已经1年多,相比手机业务,显得不是那么顺利,这与不同行业的环境,华为自己的背景和定位都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比较华为的手机和汽车业务,也许能够预测华为汽车业务的走向。

进入时机不同。

如果当初华为是一忍再忍,才进入手机领域,那么今天的华为,进入汽车领域可以说是有点迫不及待。也就是说,华为在遭遇打压,急于寻找新业务的时候,正好遇到了新能源汽车升级的机遇。

进入背景不同。

汽车和手机的行业背景完全不同。手机作为信息通讯终端,是华为的老本行。而目前的汽车仍然以机械为主,电子为辅,华为没有传统造车技术背景,对于汽车,华为是个外行。

然而,汽车升级的方向是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华为的优势将在汽车升级过程中显现,相信那些具有信息技术背景的造车新势力也具有同样的想法。

进入方式不同。

华为手机有自己的品牌,自己设计,自己组装生产,部分代工,自己销售,自己做售后。

目前华为称“华为不造车,要帮助企业造好车”,因此,即使是与合作最为紧密的东风小康推出的赛力斯、问界车型,都是合作方的品牌,由合作方生产,华为销售一部分。

华为与北汽、长安、广汽的合作,更是显得低调了许多。仅仅推出huawei inside版,以标志华为技术的存在。华为在效仿intel inside做行业上游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提供者。

进入目的不同。

华为的手机业务一方面是主业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华为1+8+n战略的核心部分。所以华为既把手机当作一个手机品牌去做,同时又将手机作为建设物联网生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去做,以图用手机实现对下一代网络的控制。

华为的汽车业务目的是成为行业上游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不是为了单独的华为品牌,这一目的同时服务于华为的1+8+n战略,也是构成物联网生态的一部分,但与手机相比,只需要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即可。

相比手机业务,华为进入汽车行业显得仓促了许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拓展新的盈利点以渡过难关。

华为做手机和进入汽车行业的时机、背景、方式、目的截然不同,前景如何呢。

在前几日流出的一段视频里,余总抱怨,如果不是遭遇打压,华为的手机业务早就实现第一了,但很多事就是这样,遭遇打压也是事物的一部分,最终结果是华为的手机业务不得不蛰伏一个阶段,等待芯片的突破。

相比手机业务,华为的造车技术在快速积累,已经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智能驾驶、电机、电控、鸿蒙驾驶舱、星闪技术等下一代汽车的核心技术。可见,目前制约华为的不是研发能力,而是行业背景和政策制约。

信息技术必将渗透汽车行业,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没有改变,凭借着华为强大的研发能力,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展现在华为面前。

结合其他因素,华为在汽车领域不可能像手机一样顺风顺水,但也不会出现严重的外部打压。所以华为的汽车业务会先难后易,将随着整个行业的电池技术突破和政策变化走上快车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