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當初華為做手機,是順勢而為,那麼今天華為造車,就有點倉促出擊的意味。

華為是一家技術型公司,處于世界通訊領域頭部,同時涉及資訊領域。華為深厚的資訊通訊技術背景,足以支撐手機業務。
華為做手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順勢而為,就算這樣,華為當初還是經過一番波折,才最終決策進入手機領域。
進入汽車領域的華為同樣保持了克制,這種态度是華為固有的危機感的延伸。
因為有着深厚的技術基礎,華為的手機業務做得順風順水,進展迅速,很快就超越了國内手機企業,同步在國際市場影響力越來越大。就在打敗三星,即将超越蘋果的時候,華為遭遇外部打壓,手機業務一落千丈,不得不出售榮耀手機業務,進入蟄伏階段。
華為進入汽車行業已經1年多,相比手機業務,顯得不是那麼順利,這與不同行業的環境,華為自己的背景和定位都有一定的關系。通過比較華為的手機和汽車業務,也許能夠預測華為汽車業務的走向。
進入時機不同。
如果當初華為是一忍再忍,才進入手機領域,那麼今天的華為,進入汽車領域可以說是有點迫不及待。也就是說,華為在遭遇打壓,急于尋找新業務的時候,正好遇到了新能源汽車更新的機遇。
進入背景不同。
汽車和手機的行業背景完全不同。手機作為資訊通訊終端,是華為的老本行。而目前的汽車仍然以機械為主,電子為輔,華為沒有傳統造車技術背景,對于汽車,華為是個外行。
然而,汽車更新的方向是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華為的優勢将在汽車更新過程中顯現,相信那些具有資訊技術背景的造車新勢力也具有同樣的想法。
進入方式不同。
華為手機有自己的品牌,自己設計,自己組裝生産,部分代工,自己銷售,自己做售後。
目前華為稱“華為不造車,要幫助企業造好車”,是以,即使是與合作最為緊密的東風小康推出的賽力斯、問界車型,都是合作方的品牌,由合作方生産,華為銷售一部分。
華為與北汽、長安、廣汽的合作,更是顯得低調了許多。僅僅推出huawei inside版,以标志華為技術的存在。華為在效仿intel inside做行業上遊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提供者。
進入目的不同。
華為的手機業務一方面是主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華為1+8+n戰略的核心部分。是以華為既把手機當作一個手機品牌去做,同時又将手機作為建設物聯網生态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去做,以圖用手機實作對下一代網絡的控制。
華為的汽車業務目的是成為行業上遊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提供商,不是為了單獨的華為品牌,這一目的同時服務于華為的1+8+n戰略,也是構成物聯網生态的一部分,但與手機相比,隻需要具備一定的話語權即可。
相比手機業務,華為進入汽車行業顯得倉促了許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拓展新的盈利點以渡過難關。
華為做手機和進入汽車行業的時機、背景、方式、目的截然不同,前景如何呢。
在前幾日流出的一段視訊裡,餘總抱怨,如果不是遭遇打壓,華為的手機業務早就實作第一了,但很多事就是這樣,遭遇打壓也是事物的一部分,最終結果是華為的手機業務不得不蟄伏一個階段,等待晶片的突破。
相比手機業務,華為的造車技術在快速積累,已經有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智能駕駛、電機、電控、鴻蒙駕駛艙、星閃技術等下一代汽車的核心技術。可見,目前制約華為的不是研發能力,而是行業背景和政策制約。
資訊技術必将滲透汽車行業,軟體定義汽車的趨勢沒有改變,憑借着華為強大的研發能力,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展現在華為面前。
結合其他因素,華為在汽車領域不可能像手機一樣順風順水,但也不會出現嚴重的外部打壓。是以華為的汽車業務會先難後易,将随着整個行業的電池技術突破和政策變化走上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