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五年级下语文诗歌鉴赏

五年级下语文诗歌鉴赏

1. 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__。

__________,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这首诗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____时节的景象。诗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乡村四月”农村劳动紧张、忙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赞美之情。

2.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 山润的特点可以用一个__________字概括。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 .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 .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3)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 .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 .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3.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1)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朝诗人。

(2) 说说“入”“摩”字的表达效果。

(3) “又”你体会到老百姓什么样的感受?

(4) 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①“河”,指_________,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②五岳,东岳_________,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_________,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_________,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_________,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_________,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课文中指的是_________。

4. 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 村庄儿女各当家 。

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傍学种瓜 。

(1) 默写古诗

(2) 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_________①在田里锄草 ②犁地

傍_________①靠近 ②并排

(3) 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5. 对比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一)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二)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________的形象。

(2) 对《村晚》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B .一、二句描写“池塘”“落日”等静景,三、四句描写“牧童信口吹笛”的动景,由远及近,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C .“短笛无腔信口吹”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儿童因为生活艰辛不得不从事劳动,不能接受教育的感慨和惋惜。

(3) 与“笛弄晚风三四声”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

A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表现了牧童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

(5) 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村晚》的前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6) “牧童归去横牛背”一句中“横”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牧童横躺在牛背上,展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一种认为是牧童骑在牛背上,信口无腔地吹着短笛。你同意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7) 描写儿童的古诗名句有很多,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两例。

6. 课内阅读。

五年级下语文诗歌鉴赏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 这首诗描写了乡村中的农人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_________的情景,展现了农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

(2) 对诗中塑造的儿童形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天真 .勤劳 C .顽皮 D .可爱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多选)

A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B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 .表达了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D .表达了对顽皮的农村儿童的惋惜和劝诫。

(4) 下面的诗句让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用几句话写一写。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7. 课外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

土膏①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②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③过墙来。

【注释】①土膏:指肥沃的土地。②一饷,片刻。饷,通“晌”。③鞭笋:细长的竹笋。

(1) 这首诗的第一句中,“________”二字形象地表现出春天乍到,大地复苏的情形。

(2)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饷开”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

B .诗人精心选择农村特有的景色与农民的劳动生活来表现春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C .诗歌最后一句巧借鞭笋来透露春天的气息,与“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诗歌先概括描写春天,然后具体描绘景物。“催”“开”“过”等词充满着动态之美。

(3) 这首诗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 品析诗歌,完成练习。

故 乡

杨牧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 远远地离开了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 一抬头,便能看见,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 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

(1) 对诗歌中“挂起来的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把故乡画成了一幅画挂在墙上,每当思念故乡的时候就抬头看画

B .作者所说的每当月下抬头看画其实就是在思念故乡

C .远离了故乡,故乡像挂在墙上的画,作者没有办法置身其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 故乡是我们的港湾,往往离开才知道珍惜。对那些远离家乡的人,故乡的亲友总是想问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回答)

9.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①少府:官名。②蜀州:现在四川崇州。也作蜀川。③城阙(què ):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④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⑤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⑥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⑦宦(huàn)游:出外做官。

(1) 小小释义员。

①之:_______________

②若:_______________

③沾:_______________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___

⑤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_______________

(2) 诗中表达送别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颈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 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理解本诗与普通的送别诗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