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國文詩歌鑒賞
1. 将下列詩句補充完整,并完成練習。
鄉村四月
綠遍山原白滿川,__________。
__________,才了蠶桑又插田。
這首詩的作者是____代詩人________。這首詩描寫了江南農村__________時節的景象。詩中寫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寫“鄉村四月”農村勞動緊張、忙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詩人對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贊美之情。
2. 閱讀古詩,回答問題。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1) 山潤的特點可以用一個__________字概括。
(2)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詩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鳥鳴這些動态的描寫,來反出春山月夜阒無人聲的幽寂
B .第四句中詩人用“時”來修飾“鳴”,從聽覺上給人動靜的對比,起了更生動的烘托作用。
C .全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遠的春山月夜圖,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D .全詩語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卻細緻地表現出自然界光色和音響的變化。
(3) 詩人将靜與動巧妙地統一,在本詩中,共同構成動人的意境,頗有藝術辯證法。下列唐人詩句中沒有運用動靜相襯手法的一項是( )
A .橋響犬遙吠,庭空人散眠。(許渾《夜歸丁卯橋村舍》)
B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李白《秋浦歌》
C .寒樹鳥初動,霜橋人未行。(劉禹錫《途中早發》)
D .鳴楚山靜,露白秋江曉。(柳宗元與崔策登西山》)
3. 閱讀古詩,回答問題。
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裡河東入海,
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
南望王師又一年。
(1) 這首詩的作者是,_________朝詩人。
(2) 說說“入”“摩”字的表達效果。
(3) “又”你體會到老百姓什麼樣的感受?
(4) 根據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①“河”,指_________,哺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②五嶽,東嶽_________,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西嶽_________,位于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嶽_________,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北嶽_________,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中嶽_________,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課文中指的是_________。
4. 默寫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并完成後面練習。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晝出耘田, 村莊兒女各當家 。
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傍學種瓜 。
(1) 默寫古詩
(2) 選擇下列加點詞語的正确意思。
耘田_________①在田裡鋤草 ②犁地
傍_________①靠近 ②并排
(3) 用自己的話寫出這首詩後兩行的意思。
5. 對比閱讀兩首古詩,回答問題。
(一)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二)牧童
[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1) 這兩首詩都描寫了_________的形象。
(2) 對《村晚》這首詩賞析有錯誤的一項是( )
A .詩歌抒發了作者熱愛山村自然風光,對閑适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狀态的喜愛之情。
B .一、二句描寫“池塘”“落日”等靜景,三、四句描寫“牧童信口吹笛”的動景,由遠及近,景物層次分明,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
C .“短笛無腔信口吹”表現了作者對鄉村兒童因為生活艱辛不得不從事勞動,不能接受教育的感慨和惋惜。
(3) 與“笛弄晚風三四聲”使用了相同的修辭方法的詩句是( )
A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B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C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4)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表現了牧童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
(5) 請你展開想象,寫一寫《村晚》的前兩句詩描繪的畫面。
(6) “牧童歸去橫牛背”一句中“橫”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是牧童橫躺在牛背上,展現了牧童的調皮可愛;一種認為是牧童騎在牛背上,信口無腔地吹着短笛。你同意哪種解釋?說說你的理由。
(7) 描寫兒童的古詩名句有很多,請你根據自己的積累,再寫出兩例。
6. 課内閱讀。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1) 這首詩描寫了鄉村中的農人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兒童學着大人的樣子_________的情景,展現了農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面。
(2) 對詩中塑造的兒童形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天真 .勤勞 C .頑皮 D .可愛
(3)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多選)
A .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
B .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C .表達了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的贊揚。
D .表達了對頑皮的農村兒童的惋惜和勸誡。
(4) 下面的詩句讓你的眼前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用幾句話寫一寫。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7. 課外閱讀。
四時田園雜興·春日
土膏①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饷②開。
舍後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③過牆來。
【注釋】①土膏:指肥沃的土地。②一饷,片刻。饷,通“晌”。③鞭筍:細長的竹筍。
(1) 這首詩的第一句中,“________”二字形象地表現出春天乍到,大地複蘇的情形。
(2) 下列對詩歌的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一饷開”三字,形象地描繪出花草在春天生長迅速,片刻間使人眼花缭亂的景象。
B .詩人精心選擇農村特有的景色與農民的勞動生活來表現春天,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
C .詩歌最後一句巧借鞭筍來透露春天的氣息,與“一枝紅杏出牆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D .詩歌先概括描寫春天,然後具體描繪景物。“催”“開”“過”等詞充滿着動态之美。
(3) 這首詩作者都描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8. 品析詩歌,完成練習。
故 鄉
楊牧
沒有離開故鄉的時候, 遠遠地離開了故鄉的時候,
故鄉,是一幅鋪在地上的畫。 故鄉,是一幅挂起來的畫。
我在畫中走來走去, 一擡頭,便能看見,
隻看到天邊遙遠的雲霞 每當月下,透過一層薄薄的紗。
(1) 對詩歌中“挂起來的畫”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作者把故鄉畫成了一幅畫挂在牆上,每當思念故鄉的時候就擡頭看畫
B .作者所說的每當月下擡頭看畫其實就是在思念故鄉
C .遠離了故鄉,故鄉像挂在牆上的畫,作者沒有辦法置身其中,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
(2) 故鄉是我們的港灣,往往離開才知道珍惜。對那些遠離家鄉的人,故鄉的親友總是想問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課文中出現的詩句回答)
9. 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注釋】①少府:官名。②蜀州:現在四川崇州。也作蜀川。③城阙(què ):皇宮門前的望樓,往往被用來代表京都。這裡指唐朝都城長安。④輔:以……為輔,這裡是拱衛的意思。⑤三秦:這裡泛指秦嶺以北、函谷關以西的廣大地區。⑥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⑦宦(huàn)遊:出外做官。
(1) 小小釋義員。
①之:_______________
②若:_______________
③沾:_______________
④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_______________
⑤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_______________
(2) 詩中表達送别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頸聯采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4) 讀“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了解本詩與普通的送别詩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