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科学家试图说服自己的妈妈,不要继续相信佛教以及佛祖的存在。
妈妈问她:“如果我临终的时候发现佛祖并不存在,但是因为我一辈子相信他存在,我让自己做了一辈子好人,一辈子觉得人生有希望。所以,即便他并不存在,我也没多大损失,对吗?”
科学家点头称是。
妈妈继续反问:“但是如果我临终时发现他确实是存在的,那么我就赚大了,因为我几十年的修行得到了未来的回报,对吗?”
妈妈继续说:“所以,无论他存在还是不存在,相信他存在这件事,对我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对吧?”
科学家无言以对。
荣格学者李孟潮在《自愈与成长》一书中,用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留下的有关梦的记录,将荣格一生的故事演成一个精彩的个案分析,观点直白,大胆又创意满满。书中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双重性格,很多时候人们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稳定的身份认同,对于人生来说,是稳赚不赔的。

每个人都隐藏着一个双重人格
闺蜜丹丹是一位被很多朋友都羡慕的美女,不仅人长得漂亮,生活中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工作上更是位精英骨干,可以说没有她做不好的业务。
但在一次偶然聊天中却得知,她其实一直很自卑,我很好奇,大家眼中这么优秀的女人怎么会自卑呢?她告诉我,在她的内心中其实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阳光,积极向上,她的内心其实一直住着一个自卑的小孩。
她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完全和在别人面前是两种人格,两种身份。
她说只有独处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她。她的自卑感来源于二婚家庭,她常常小心翼翼的维护这个家庭,因为这是她的第二次婚姻,她怕自己做的不好婚姻再次失败,会让自己一生抬不起头。
《自愈与成长》这本书中说到:其实每个人都隐藏着双重人格,而这双重人格的来源就是自卑。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有时候觉得自己慷慨幽默,有时候却觉得自己内向敏感,好像自己有两个人格,遇到事情的时候,一个要求把事情尽快放下,一个却耿耿于怀,心中的这两个人格相互拉扯,让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无法身份认同。
书中告诉我们这种双重人格身份无法认同的根源就是心里的自卑在作祟,包括荣格也不例外,他的自卑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点。
心理学家荣格在上学期间,他的父亲是村长,所以他也常常被人仰视,可是到了中学之后,他发现同学们的父母一个个都比他的父母厉害很多,自己的父母只不过是贫穷的农村人,而自己引以为傲的父亲也只不过是个牧师而已,所以每天上学面对同班同学自卑感油然而生。
荣格的母亲对他要求也很严格,总是立各种规矩,要像个大人一样替父母向城里的亲切朋友问好,为了自尊和虚荣心,他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在外人面人维护自己完美的形象,可他的内心一直是自卑的。
上学期间荣格的数学一直不好,所以他非常讨厌数学,几乎到了提起数学就恐惧,这让荣格在校期间成了“学渣”,这种恐惧一直持续了一生,因为只要提起数学他就会自卑,心里就有一个“学渣”的人格。
那荣格是怎么走出这种双重人格,最终稳定自己的身份认同来治愈自己的呢?
这本书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阅读是疗愈的最的好工具
一个人不自卑的底气除了家庭幸福,事业顺利,情商、智商都很高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就是阅读。
阅读不但可以让你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进入更优质的社交圈子,还能让你的认知觉醒,让你的格局变大,让自己认识到自己到底是谁。
就如荣格在书中说到:“我顿时醒悟,‘我是我自己!’好像我穿过一堵雾墙,在雾墙后面,还没有‘我’的存在,但是在穿过墙的一刹那,那个‘我自己’出生了。在这之前,我也存在,但是所有事只发生在我身上,现在所有事会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现在我知道,我是我自己了,我存在了。”
这就是典型自我身份认同的稳定感,阅读疗法几乎疗愈了当时的荣格,那个自闭分裂的小男孩,开始长成一个自信俊美的少年。
荣格说,自己在十七岁之后开始克服贫穷、乡下人带来的自卑感。他发现贫穷不是障碍,并且不是人类受苦的首要原因。富人的孩子并不比衣衫褴褛的穷孩子优越,幸福与否取决于更深刻的原因,而不是口袋里面金钱的多少。
写在最后
如果在那些你觉得没有人理解,也不想对任何人诉说的日子里,不妨试试读一下伟大的荣格,在经历了父母的婚姻破裂、母亲患有精神病、被性骚扰、学渣恐惧·····的命运劫难后,他是如何自我疗愈得到重生。
也许你这一生所经历的都是荣格所经历的,也许你看完荣格凄惨的人生,才会有动力去抵抗生活中不满的现状。
伟大并非人人追逐、但疗愈与成长却因自己而来,我们每个人才是命运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