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科學家試圖說服自己的媽媽,不要繼續相信佛教以及佛祖的存在。
媽媽問她:“如果我臨終的時候發現佛祖并不存在,但是因為我一輩子相信他存在,我讓自己做了一輩子好人,一輩子覺得人生有希望。是以,即便他并不存在,我也沒多大損失,對嗎?”
科學家點頭稱是。
媽媽繼續反問:“但是如果我臨終時發現他确實是存在的,那麼我就賺大了,因為我幾十年的修行得到了未來的回報,對嗎?”
媽媽繼續說:“是以,無論他存在還是不存在,相信他存在這件事,對我來說隻有好處沒有壞處,對吧?”
科學家無言以對。
榮格學者李孟潮在《自愈與成長》一書中,用著名心理學家榮格留下的有關夢的記錄,将榮格一生的故事演成一個精彩的個案分析,觀點直白,大膽又創意滿滿。書中告訴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有雙重性格,很多時候人們都不知道自己是誰,穩定的身份認同,對于人生來說,是穩賺不賠的。

每個人都隐藏着一個雙重人格
閨蜜丹丹是一位被很多朋友都羨慕的美女,不僅人長得漂亮,生活中也是一位賢妻良母,工作上更是位精英骨幹,可以說沒有她做不好的業務。
但在一次偶然聊天中卻得知,她其實一直很自卑,我很好奇,大家眼中這麼優秀的女人怎麼會自卑呢?她告訴我,在她的内心中其實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樣陽光,積極向上,她的内心其實一直住着一個自卑的小孩。
她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完全和在别人面前是兩種人格,兩種身份。
她說隻有獨處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她。她的自卑感來源于二婚家庭,她常常小心翼翼的維護這個家庭,因為這是她的第二次婚姻,她怕自己做的不好婚姻再次失敗,會讓自己一生擡不起頭。
《自愈與成長》這本書中說到:其實每個人都隐藏着雙重人格,而這雙重人格的來源就是自卑。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曆:
有時候覺得自己慷慨幽默,有時候卻覺得自己内向敏感,好像自己有兩個人格,遇到事情的時候,一個要求把事情盡快放下,一個卻耿耿于懷,心中的這兩個人格互相拉扯,讓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無法身份認同。
書中告訴我們這種雙重人格身份無法認同的根源就是心裡的自卑在作祟,包括榮格也不例外,他的自卑主要來源于以下三點。
心理學家榮格在上學期間,他的父親是村長,是以他也常常被人仰視,可是到了中學之後,他發現同學們的父母一個個都比他的父母厲害很多,自己的父母隻不過是貧窮的農村人,而自己引以為傲的父親也隻不過是個牧師而已,是以每天上學面對同班同學自卑感油然而生。
榮格的母親對他要求也很嚴格,總是立各種規矩,要像個大人一樣替父母向城裡的親切朋友問好,為了自尊和虛榮心,他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在外人面人維護自己完美的形象,可他的内心一直是自卑的。
上學期間榮格的數學一直不好,是以他非常讨厭數學,幾乎到了提起數學就恐懼,這讓榮格在校期間成了“學渣”,這種恐懼一直持續了一生,因為隻要提起數學他就會自卑,心裡就有一個“學渣”的人格。
那榮格是怎麼走出這種雙重人格,最終穩定自己的身份認同來治愈自己的呢?
這本書中給出了我們答案。
閱讀是療愈的最的好工具
一個人不自卑的底氣除了家庭幸福,事業順利,情商、智商都很高以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來源就是閱讀。
閱讀不但可以讓你能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進入更優質的社交圈子,還能讓你的認知覺醒,讓你的格局變大,讓自己認識到自己到底是誰。
就如榮格在書中說到:“我頓時醒悟,‘我是我自己!’好像我穿過一堵霧牆,在霧牆後面,還沒有‘我’的存在,但是在穿過牆的一刹那,那個‘我自己’出生了。在這之前,我也存在,但是所有事隻發生在我身上,現在所有事會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現在我知道,我是我自己了,我存在了。”
這就是典型自我身份認同的穩定感,閱讀療法幾乎療愈了當時的榮格,那個自閉分裂的小男孩,開始長成一個自信俊美的少年。
榮格說,自己在十七歲之後開始克服貧窮、鄉下人帶來的自卑感。他發現貧窮不是障礙,并且不是人類受苦的首要原因。富人的孩子并不比衣衫褴褛的窮孩子優越,幸福與否取決于更深刻的原因,而不是口袋裡面金錢的多少。
寫在最後
如果在那些你覺得沒有人了解,也不想對任何人訴說的日子裡,不妨試試讀一下偉大的榮格,在經曆了父母的婚姻破裂、母親患有精神病、被性騷擾、學渣恐懼·····的命運劫難後,他是如何自我療愈得到重生。
也許你這一生所經曆的都是榮格所經曆的,也許你看完榮格凄慘的人生,才會有動力去抵抗生活中不滿的現狀。
偉大并非人人追逐、但療愈與成長卻因自己而來,我們每個人才是命運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