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学期要来了,请告诉孩子:
读书虽苦,但那是普通孩子看世界唯一的路。
作者 | 可乐妈
过年期间,我带孩子回了一趟老家。
走亲戚的时候,发现表哥家的卧室门紧闭着,里面还时不时传来游戏的背景音乐。
儿子有些疑惑地问我:
“是谁在里面?”
表嫂听了,无奈地叹息一声,抚摸着儿子的头说:
“是你大哥哥,别管他了,咱们吃饭去吧。”
后来,在谈话间,我才得知:
原来表哥的儿子本是南开大学的硕士,在校期间不好好上课,反而经常去网吧通宵。
到了交毕业论文的时候,更是百般拖延。
最终,被学校退学了。
大家听后都唏嘘不已。
回家的路上,孩子爸爸感叹道:
“表哥表嫂费那么大劲才培养出一个高材生,他也太对不起父母了。”
而我上网搜了一下,结果发现:
像表侄子这样的千辛万苦考入名校,几年后,又因为懒散被清退的其实并非个例。
仅在去年一年,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就累计清退了超过700名硕、博研究生。
今年1月,知名“双一流”理工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还发布了一则清退公告:
对27名超过最长学习年限仍未获得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和9名博士研究生作退学处理。
看着这些数据,再看看坐在书桌前正偷摸玩手机的儿子,我真的很犯愁:
那些每天混日子的孩子,对不起的不是含辛茹苦照顾他们的父母,也不是呕心沥血为他们备课的老师。
他们真正辜负的,其实是未来二十年的自己。
在最好的年华对自己不负责,之后人生的每一步,都得为此付出代价。
当你停下来休息的时候
别忘了别人还在奔跑
刚放寒假的时候,儿子曾信誓旦旦地说,英语一直是自己的弱项,这个假期,一定要每天7点起床早读。
当时我听了他的话,感觉很欣慰。
可事实上,他只有放假前三天是7点起床的,随后的日子里,一天起得比一天晚。
那天我叫儿子起床,他更是不耐烦地将被子盖在头上,嘴里还嚷嚷着:
“英语、英语、英语,一天到晚学英语有什么用?
我最讨厌妈妈,最讨厌学习了!”
我既心酸又无奈。
现在的他,在学校拥有负责的老师,在家里还有关心他的父母;
需要什么,只要张张嘴就能实现,但却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
他可曾想过,自己无比厌恶的一切,又是多少孩子求之而不得的?
望着儿子的背影,我不禁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两张照片:
他一定想象不到,在贫困山区里,那些跟他差不多年纪的孩子正在经历着怎样的生活:
单薄的衣服、漏风的教室、两三人合看的课本……
这些孩子早早承担起了来自生活的压力,但眼里却依旧闪烁着对于知识的渴望。
再看看这张照片:
这是在阿富汗拍的。
这些孩子没有教室、没有桌椅,也没有课本,只能坐在一张破布上,听老师传授知识。
哪怕距他们不远处,正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但在他们的心里,能读书、能上课,就已然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明白:
读书实苦。
但跟生活的苦相比,却是一个人此生承受最轻的苦了。
食不果腹的孩子都还在为了梦想努力拼搏,远方的哭声也从未停止。
而孩子你呢?
拥有最好的老师、最舒适的学习环境、最关心你的父母,又凭什么不努力,凭什么对这一切嗤之以鼻?
在最好的位置睡觉
是对青春最大的辜负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一件让人很愤怒的事情:
有一名老师教的是六年级的科学,当他批改期末试卷的时候,却看到很多让自己崩溃不已的答案:
有的学生,在横线上不断重复着“老师SB”;
有的学生在试卷的空白处,歪歪扭扭地写下“我是你爹”;
还有的学生,不知道答案还长篇大论地批判着题目:
“无语,什么都要写理由,这意思不就是你问我为什么用水洗头的意思一样吗?
我问你,你昨天吃饭了吗?
你说你吃了,我还不要脸地问你为什么吃饭,理由是什么,脑子不好,这种问题谁不生气。”
这位老师无奈地表示:
自己并不生学生的气,只是痛心这些孩子自己耽误了自己。
同是小学教师的闺蜜告诉我,她的班里也有几个这种“刺头”:小小年纪出口成脏;
动不动就和同学打架,甚至敢当面顶撞老师;
经常玩游戏,一考试几门科目加起来还没有100分……
不仅如此,这些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还洋洋得意,觉得那些认真学习的同学都是“狗腿子”、“死读书”。
殊不知,一举棋错,满盘皆输。
青春才不是什么黄金时期,它是一条分水岭,分开了努力和堕落的人。
而那些在最好的年纪睡觉的孩子,自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
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更是日后漫长而沉重的痛苦。
就像有句老话说的:
少不勤苦,老必艰辛;少能服苦,老必安逸。
这就是所谓的“苦难守恒定律”:一个人这辈子要吃的苦,总是有数的。
它既不会无故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今天享了不该享的福,那明天就得吃原本不需吃的苦。
不要在最好的年纪浪费生命。
人生最可怕的,是你安于现状,又将自己偷偷原谅。
生命中所有不应得的灿烂
终究需要用痛苦来偿还
网上曾发起过一则投票,由3000万网友选出“人生十大遗憾之事”。
其中,高居首位的便是:
未珍惜年少考入好大学,以致此生碌碌无为。
还记得那个高考考了623分,却还在淡定送外卖的小哥王威吗?
当媒体争先报道他的励志事迹时,他却说:
“我是一个反面教材。”
大家才知道,这已经不是王威第一次参加高考了。
2013年,他曾以超出湖北省一本线60分的好成绩,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和科学专业录取。
但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王威在大学期间迷上了游戏。
直到大四快毕业时,他才发现自己已经挂科太多,不得不面临退学。
离开学校后,他在北京、广州、襄阳等地辗转,当过辅导机构的老师,做过搬运货物的工人,也加入骑手大军送过外卖……
被生活捶打得遍体鳞伤后,王威才终于明白:
“学历,对于寒门弟子来说,太重要了。”
不得不说,王威是幸运的。
虽然和同龄人相比,他蹉跎了不少岁月;
但对自己而言,他终于在岁月的馈赠和生活的教训里,自我觉醒、迷途知返。
而生活中,更多的“王威” 自以为逃过了当下的艰辛和困苦,却在未来的道路上遇到了更凶猛的拦路虎:
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个漂亮的女同学。
哪怕是宽宽大大的校服,穿在她身上都显得格外青春靓丽。
没想到初三时,她觉得每天熬夜、刷题太苦,想去北京去当明星,老师、家人说什么也劝不住。
然而,没有文凭的她却屡屡碰壁。
明星没当成,只能四处打零工、当服务员、当导购。
时光匆匆过去,一事无成的她只能找了个同样辍学打工的男人随便嫁了。
再见她时,少女的天真烂漫不再,只剩下一个被生活折磨得体无完肤的躯壳。
所以,你看,世上从来没有后悔药。
你能做的,就是趁着还来得及努力读书,哪怕不能保证你一生富贵滔天,至少可以护着你少一点跌跌撞撞。
成长只有一次,时光无法重来,千万别给自己留下一生的遗憾。
当你穿过了暴风雨
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作家路遥说:
“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12年前,有一个孩子,在镜头前高呼:
“高考形式很严峻,你多拿一分,就可以在全省压倒一千人,甚至更多。
所以我们觉得这每一分钟,都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一分钟,就代表了一分或两分,甚至更多。”
他就是衡水中学高考399班的班长李松。
每天5点30起床跑操、上一个小时的早自习、争分夺秒地打饭做题……
当时,很多人批判衡中是人间炼狱,嘲讽李松是做题机器。
然而,当他再一次出现在媒体的镜头前,却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一名外交官了。
出生时,他没有含着金钥匙。
但他却用整整十余载的努力,给自己打造了一个金光闪闪的人生。
对普通人而言,努力就是一把中药,虽然苦但是治病;
而安逸就像有毒的蜜饯,虽然甜但却致命。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
“人生之路,如果简单点划分,可以分为两类:宽门和窄门。
宽门,就是简单模式;而窄门,就是硬核模式。
一个是进的时候很容易,但是道路越走越逼仄越晦暗;
一个是进的时候很艰难,但是道路越走越宽敞越明亮。
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但真正聪明的人会选择后者。”
作为寻常人家的孩子,必须明白:
校园并非是一方没有竞争的乐土,学校之外更是处处是修罗场。
平凡如你我,注定没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更没有心想事成的命数。
但至少,你还可以选择做怎样的自己,过怎样的人生:
是如璀璨烟花,短绚弥散;亦或是像静水流深,涓涓不息。
最后,我想告诉现在的孩子们: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今天你的每一次懈怠,每一次努力,都会成为未来人生的一处伏笔:
你懒散,它就会成为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绊脚石;
你拼命,它就会成为关键时刻搭救你的路与桥。
别放弃,别混日子,在不久的将来,你一定会感激今天迎难而上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