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颗受精卵的奇幻漂流

「如果我们在生命中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就真正地体验到了生命的奉献。」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我们的体内,有一位旅者,它名叫卵子。

每当小蝌蚪敲开卵子的家门,让一颗孤单的卵子成为受精卵,它们便会携起手来,从卵巢出发,以寻找能从受精卵发育成胚胎的宝地为目标,开始一场或许不算漫长、但一定十分壮阔的旅行。

在这场旅行的终点,它会经历一些与生命有关的转变。

而作为读者,你或许也能因此体验到生命的奉献。

由卵巢出发,地形由开阔渐变为狭窄。经过精子与卵子的相会之地“壶腹部”之后,便是一条长长的隧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输卵管”——听名字就像卵子的必经之路。

输卵管隧道的尽头,是受精卵最终的目的地:一片由子宫内膜组成的安全区。受精卵将在那里着床,在四十周左右的时间里开枝散叶,从一颗小小的生殖细胞,成长为全新的生命。

作为新手村外的第一个迷宫,输卵管隧道里没有什么困难的挑战,也不会跳出一只1级的小怪阻碍受精卵前进。不过,这条隧道自有其麻烦之处:它的墙壁上长满了“触手怪”。

这些触手怪叫做纤毛细胞,是从构成输卵管的细胞表面生长出来的,可以在一定的范围里来回摆动。虽然看着密恐,但它们其实是些勤勤恳恳的搬运工。卵子会被它们的摆动推着向前,再加上输卵管这条隧道本身,也会通过蠕动来推动受精卵向子宫进发。受精卵只需要一点点努力,就能轻松完成这趟旅程里最长的部分,真可谓一方躺平,八方支援……

不过,这些搬运工虽然勤恳,工作效率却有些低下。虽然输卵管只有8-14厘米长,但被触手缓慢托举前进的受精卵,要花5-6天才能从卵巢磨蹭到子宫……

而这段路上,可能会发生危险。

有时候,勤恳搬运工的工作会出现纰漏,将受精卵搬到相反的方向;有时候,受精卵可能是有自己的想法,偏离既定路线而乱闯乱撞,一路撞回输卵管隧道。这些情况虽然并不多见(在所有受孕比例中大概占到1-2%),但它们一旦出现,就可能会像不慎引发雪崩的旅者一般,造成很大的危害。

比如说宫外孕。偏离既定路线的受精卵有时会在偏远恶劣的地区自然地消亡,但另一些时候,它们足够强壮,硬是在输卵管隧道里扎根成长起来。当这些走失的受精卵逐渐发育成胚胎时,就可能因其庞大的体积,把狭窄的输卵管隧道撑爆。这会导致怀孕主体,也就是准妈妈的大量出血,甚至会因此休克死亡。

所以,每位准妈妈在生产的时候,都不得不冒着受精卵任性的风险,才有可能诞下健康的新生命。这种艰困的挑战,在整个孕产期还会经历许多次。

每一位母亲,真的是伟大又坚强。

好在,绝大部分受精卵还是讲道理的。它们大部分会在5-6天的行进之后,成功突破输卵管隧道,进入一片鲜红的森林。这里,就是它的目的地“子宫内膜”;这片森林里的“植物”,则叫做“柱状上皮”。柱状上皮群又高又密,一旦受精卵进入这片森林,就会被完全掩盖在柱状上皮之下。由此,流浪已久的受精卵,终于获得了一片安全的庇护地。

在这片庇护地中,受精卵会找到一块“土地”,也就是“基质”(一种生长在柱状上皮下方的组织),定居在那里,就此蛰伏下来,等待四十周左右的孵化过程。这个定居的过程,我们叫它“着床”。子宫内膜会自发地为着床受精卵提供营养和水分,当受精卵觉得时机成熟,它就能升级进化,由一颗细胞成长为拥有生命的新人类。

无论重复多少遍,新生命的诞生都显得足够奇妙,令人兴奋不已。

对了,子宫内膜这片庇护地,有时也会变得危险而棘手。为了接获受精卵,女性的子宫内膜会从12-15岁开始自发地持续生长。但若因为种种原因,旅行者受精卵并未成功到达目的地子宫内膜,目的地便会“失望”地崩解,和血液一起流出体外。

我们一般称它为月经。

月经一般到40-58岁才会完全消失。换言之,子宫内膜这个“工作狂”,只是为了接获未必能到达的受精卵,便会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做好准备,并不断为此迭代重生,只有在受精卵着床成功后才会稍微停歇一段时间。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是该夸它还是该骂它……

总之,到这里,受精卵漫长的旅程就要暂且告一段落了。

不过,受精卵着床远不意味着孕育过程的结束。接下来的十个月,以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和挑战,才是一位母亲需要披荆斩棘,不得不经历的漫长旅途。

每位披荆斩棘的母亲都值得尊敬:她们的旅途虽然充满险阻,但终点的奖励,将会是充满光辉的新生命。

这场关乎受精卵的旅行也同样值得尊敬:

它经历了一些与生命有关的转变。

而作为读者,我相信,你也因此体验到了生命的奉献。

一颗受精卵的奇幻漂流

继续阅读